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和
信息技術的概念也許將成為歷史,保險科技將取而代之。
信息和數據是保險經營的基礎。保險經營的本質屬于認知科學的范疇,認知科學屬于計算科學,因此,保險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是沿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技術迭代展開的。回顧我國保險業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在行業所有發展表象的背后,始終有一股強有力,且默默無聞的力量,就是信息技術,它們不僅是行業存在的前提和支撐,更是行業發展的引擎和決定。在成就行業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的發展、進化與升華,實現了從保險信息技術向保險科技的蛻變,賦予自我更深刻的內涵的同時,擴大了外延。恰恰是這種變化,在推動我國保險業創新發展和服務社會,以無限的可能和巨大的空間。面向未來,保險信息技術將被保險科技(Ins-tech)迭代,這種變化將超越技術的范疇,影響保險理論,改變商業模式,開創保險發展的新時代。
一、從手工到電算,到智能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全面恢復了保險業務,當時保險業務處理基本屬于“手工時代”,保單和各類單證大多是手寫的,少數幾種涉外業務保單,也是用最古老的打字機完成的。算盤依舊是財務部門的主要“生產工具”,后來才逐漸有了計算器。隨著信息技術的引入,出單系統進入了承保領域,查勘理賠出現了信息化的影子,財務進入的電算和ERP時代,精算面臨大數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辦公和文件處理則被OA取代。隨著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遠程處理成為了經營管理的重要形態,其背后是網絡、安全和運維的強有力保障。今天,“紙”的概念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電子保單、電子憑證、電子賠案,乃至電子發票成為主流。同時,無論是客戶,還是業務前端,感受到便捷和人性化的背后是行業智能化的突飛猛進。無論是人工智能坐席,還是智能保顧,無論客戶畫像,還是精準營銷,無論智能定損,還是風險防控,智能化的身影無處不在,智能化的程度不斷深化,給行業帶來的不僅是提高了效率,改善了體驗,更創造了可能,擴大了范圍。
二、從數量到質量,到數量
“大數法則”是保險的立業之本,也決定了保險的數據宿命。從某種意義上講,保險是“成也數據,敗也數據”,數據是保險的命根子。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技術局限,我國保險經營的數據基礎一直是“捉襟見肘”的,以至于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壽險業不得不用日本的生命表。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保險業的數據積累也呈現“爆炸式”增長,但與此同時,數據質量問題日益突出,于是,“保標委”應運而生,行業團體標準不斷推出,在規范行業數據標準的同時,全面提升了數據質量,有質量的數據成為了推動行業有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成為行業創新發展的源泉。同時,基于統計分析的數據挖掘與利用成為行業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全面服務社會的大背景下,保險業需要重新思考數據的數量問題,需要用一個更廣的視角去看數據問題,特別是社會保障和公共管理的數據資源。面向未來,數據標準和質量固然重要,但數據數量、維度和結構更重要,行業需要培養新數據能力,包括外部數據獲取能力,也包括非結構數據和語義技術等能力,以適應行業和社會數字化的大趨勢。
三、從硬件到軟件,到方案
改革開放之初,保險信息技術從零起步,因此,基礎建設擺到了突出位置,信息技術的發展更多體現為“賣設備”,不僅有價格昂貴主機、存儲、網絡設備,更有大量的終端設備,硬件投入成為了信息技術建設的“主旋律”。但硬件只是條件和環境,軟件才是生產力,行業漸漸接受并理解了“軟硬件投資比例管理”背后的邏輯。由于起步晚,基礎差,一開始行業的軟件開發大多是依靠國外的供應商,尤其是數據庫軟件。在這種局面下,就難免受制于人,不僅代價大,且難以形成自主開發和技術迭代的能力。隨著行業信息技術隊伍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專業能力的迅速提升,自主開發的核心業務處理系統逐漸成為了“主角”,相對獨立“研發中心”成為了提升專業研發能力的組織保障和重要基地,同時,以“中科軟”為代表的民族保險軟件企業的崛起,成為了推動保險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滿足客戶需要既是業務發展的需要,更是對信息技術提出的要求。保險信息技術要實現由內而外的蛻變,即更多地關注社會管理和客戶解決方案的提供,于是,SOA的導入,改變的不僅是技術,更有經營管理的理念。同時,組件化開發、流程引擎、規則引擎和產品引擎技術成為研發的主流。面向未來,從社會、客戶和業務的視角看,更多的不再關注信息技術本身,而是關注解決方案,以及方案的有效和體驗性,因此,解決方案及其質量和速度將成為保險信息技術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四、從分散到集中,到分布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業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分散”成為了業務的主要形態,信息技術在滿足和服務業務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分散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僅存在信息相互隔離,難以形成“大數”,制約了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更重要的是這種分散的業務模式,極容易產生管理風險,給經營埋下巨大隱患。于是,行業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物理大集中”運動,各家保險公司紛紛斥巨資,大興土木,購買小型機等大型設備,建設“信息技術中心”。信息技術的“大集中”為提升行業的信息技術水平,特別是在風險管理和運行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質的飛躍,也為保險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迭代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世間事往往是“久合必分,久分必合”,縱觀歷史,大集中模式固然功不可沒,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保險商業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論是營銷、承保,還是理賠、服務,均不再是“直來直往”的模式,更多是場景化存在,是“BTC”的模式,因此,“云”的概念被廣泛引入保險領域,不僅體現為“云存儲”,更體現為“云計算”的外化處理模式,成為推動互聯網保險的基礎能力。就技術而言,Web成為解決“松耦合”的技術路徑,分布式成為了時代的必然選項。但未來的“分”肯定不是簡單的歷史重復,而是智能、高效和可控。“形散神聚”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理念和經營文化問題,因此,需要集體共識,齊心協力,迎接互聯網保險的新時代。
五、從忽視到重視,到理性
就保險企業而言,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一直以來,信息技術均屬于“后臺部門”。從傳統視角看,信息技術再重要,肯定不如保險業務重要,因此,對于信息技術工作而言,總是抽象地重視,具象地忽視,更重要的是即使重視,也往往是非專業的重視。有一種說法,信息技術就像空氣,存在是“天經地義”,只有信息技術出問題了,才引起人們的重視,而這個時候的重視,往往是負面的,因此,就有人將IT部門戲稱為“挨踢部門”。如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每每談及數據質量問題,好像就只是信息技術部門的事。殊不知,數據的源頭在業務端,錄入質量不行,質量就無從談起。所以,數據的技術管理固然重要,但數據的業務管理更重要。數據質量問題,往往是業務邏輯扭曲導致的,因此,沒有一個良好的經營文化環境,數據質量就難以保證。行業發展到今天,要更好地面向未來,最重要的是解決信息技術工作的理性問題,所謂“理性”就是理解重視和發展信息技術不等于簡單地砸錢,人保財險率先將“IT績效”的理念引入中國保險業,通過科學的指標分析,評估信息技術預算和工作績效。所謂“理性”,就是理解“信息技術不僅是信息技術部門的事,而是全公司和全員的事”,只有讓信息技術融入公司經營管理的每一個角落,齊抓共管,齊心協力,全員參與,人人有責,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并打造核心競爭力。
六、從服務到治理,到創新
信息技術一直屬于后臺服務部門,因此,服務業務發展是核心價值觀,這也是信息技術部門全力以赴的追求。但隨著社會、經濟和商業發展,簡單滿足的服務理念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為,保險業務與信息技術已進入了高度融合的時代,同時,行業經營面臨的內外部風險,也對行業管理和公司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金融行業風險成為了社會高度關注的領域,無論是薩班斯法案,還是審慎監管理念,再到“償二代”的落地,均意味著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需要,需要導入全新治理理念,如穿透式治理,同時,更大范圍的信息共享是治理的基礎,于是,“行業數據庫”的概念提出并實施,保單登記信息管理平臺、再保險登記制度、保險資管產品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應運而生,此外,建立了保險數據庫公安、司法、審計查詢機制,成為了行業治理的重要工具和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保險欺詐活動。信息安全是信息技術的命脈,保險業更是如此。數據和系統安全,不僅涉及公司經營運行的穩定,更涉及客戶隱私保護。行業高度重視信息安全,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從硬的方面看,高水準的災備中心建設成為保障行業信息安全的“剛需”,從軟的方面看,通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落實,促進了行業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
七、從崗位到部門,到全員
在保險信息技術發展之初,只是一個初級分工的概念,即崗位而已。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專業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部門化成為大趨勢,同時,就部門內部的功能劃分,也從最初的“多面手”概念,逐步地發展到研發、數據、存儲、網絡、安全和運維等專業條線管理模式。同時,開展專門化的“需求管理”實踐,即由專門部門統籌、協調并規范業務需求,確保系統研發和運行質量,同時,與研發部門形成有效制衡,確保研發質量與效率。行業信息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回歸業務,即開啟“全員時代”。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是“業務IT化”,即IT成為了業務語言,要求業務人員不再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是參與者、合作者和決策者。同時,推動了“IT業務化”,信息技術人員不再固守技術的“象牙塔”,而是放下身段,融入到業務之中,將業務“痛點”作為工作的重點,實現了協同和融合的信息技術管理模式,打造出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商業模式,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競爭力。
八、從內部到外部,到協同
保險行業一直以“數據行業”自居和自豪,的確,在“大數據”概念還沒有到來時,保險無疑是“大數據”行業,因此,保險行業的數據管理,無論是技術,還是理念均是相對內部的,也是封閉的。無論是《生命表》的編制,還是車險費率的改革,其基礎數據均是行業內部數據,因為,行業有上億的人身險客戶,有幾千萬的車險理賠數據,保險業在經營管理,尤其是在精算定價的過程中,總是信心滿滿,口氣十足,不想,也不屑與外部交流數據。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整個社會被日趨數字化,這種增長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表現在維度層面,如我國每年的門診量就超過了百億人次,這些數據揭示著更加真實和豐富的規律,具有極好的時效性,不像《生命表》,基本是10年,乃至20年前的數據。行業開始認識到在真正意義的大數據時代,相對社會數據,保險行業的數據是“小巫見大巫”,公司內部數據更是“微不足道”,行業需要在更大范圍內理解“大數法則”。為了解決行業與外部的數據交換問題,“中保信”應運而生,作為行業的信息技術平臺,“中保信”打造了風險數據庫、信用體系、交易平臺和服務支持機構等基礎資源,包括了全國新一代車險信息平臺、農險信息平臺、稅優型健康險信息平臺、保單登記管理信息平臺、行業增值稅管理平臺,以及車險反欺詐系統、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系統和保險銷售行為管理系統等,在推動行業數據共享、業務支持、強化監管和風險防控方面發揮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全國新一代車險信息平臺”在遏制利用“無賠款折扣”進行惡性競爭方面功不可沒。就數據而言,一方面是讓行業更好地獲取外部的重要數據,尤其是公民個人信用數據,另一方面是與公共數據的共享和協同,也為行業經營營造了良好環境,如車險理賠數據與駕駛員違章信息的交換。面向未來,行業和企業內部數據依然重要,但社會數據,特別是相關領域的數據更重要,行業與公安、交通、稅務、農業等部門建立了數據合作機制,協調引入了汽車、醫療、地理、氣象等行業急需的外部信息,拓寬了數據應用的場景和維度,增強了保險的產業輻射和延展能力,為“保險+”模式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九、從公司到行業,到社會
回顧行業的發展歷程,信息技術一直是公司的屬性,不僅是公司業務的支撐,也是公司創新發展的基礎,更成為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成為新舊公司和大小公司的差距所在。在這種格局下,各自為戰,單打獨斗,重復建設,自成體系,項目雷同,技術相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就行業整體而言,總效率不高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也導致了行業基于信息技術的能力差異不大,于是,就只能回到“拼價格”的低水平競爭。隨著行業信息技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合作與理性成為了集體共識,因此,在中國保監會統信部、消保局、保標委、中保信、保險行業協會和保險信息化管理高峰論壇等平臺的推動下,針對行業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急需和前沿領域,以項目和課題為依托,集合和整合行業信息技術力量,開展理論研究、技術攻關,解決了一批影響行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和項目。同時,保險行業協會、保險學會、精算師協會、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保險保障基金理事會、上海保險交易所、各類保險共同體等機構在行業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在搭建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規范經營管理,實現對外數據交互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行業數據共享,建立多維數據分析挖掘體系,為強化監督,推動監管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十、從技術到管理,到模式
顧名思義,信息技術是信息與技術的合體,因此,數據是信息技術工作的基礎,技術是信息技術工作的手段。所以,一直以來,信息技術是按照“技術”進行定位的。但信息技術的本質是流程管理,是拓撲圖的邏輯,而管理的本質也是流程管理,是過程控制,因此,信息技術與經營管理具有邏輯相似性,同時,經營管理改進與創新的想象有賴于信息技術的實現,久而久之,技術與經營管理就實現了一種從服務、合作到融合的演變。這種演變不僅是一種靜態的過程,更實現了一種自我升華的動態發展。技術,被“科技”的概念擴大,這種擴大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有質的跳躍。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和公共管理成為“新領地”,經營管理也被“商業模式”的概念豐富,被“生態”的概念重新定義,并脫離了傳統邏輯和理念,如“保險+”模式下,已不再是傳統保險的語境,風險保障雖然仍是核心功能,但保險的功能正向更加細分的領域滲透,這帶來的是保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構。保險公司更加重視與客戶的直接聯通與互動,保險在連接客戶生活消費和金融消費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定制化模式,同時,伴隨無感的保險銷售和服務模式的推廣,構建生態圈成為經營管理的“新思路”。構建生態圈就是要延長保險產業鏈布局,延伸保險價值鏈,在上下游形成一定控制力和協同力;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構建場景,讓保險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場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金融產品。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遙感技術、無人機、生物識別、區塊鏈等技術,也被納入了保險信息技術的范疇,“科技+保險+生態”正在成為行業商業模式演變的重要方向,演變的動力不僅來自行業內部,近年來,大批科技創新企業也成為了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他們聚焦保險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和增長點,開展基于科技賦能的創新,催生了大量的基于場景的應用,不僅滿足了客戶碎片化的需求,也為行業的發展開辟出全新的天地。如退貨運費險、互聯網健康保險等。
撫今追昔,站在40年的門檻上,一個簡單的結論是沒有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沒有保險業的發展,優秀企業證明了這一點,落后企業同樣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回顧我國保險業40年的發展,取得這一共識并非易事,而要把認識變為行動更不容易,同時,面向未來,如何賦予這一認識以與時俱進的內容,如何堅定不移地做到知行合一。
繼往開來,站在40年的門檻上,不僅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是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更需要賦予其以時代的內涵和意義。用今天的視角看,信息技術的概念也許將成為歷史,保險科技將取而代之,這不是一個技術和學術問題,而是一個行業理論和理念問題,其中的核心訴求是融入大局,從這一點看,“廣泛”將成為關鍵詞,不僅需要從業人員的廣泛參與,還需要賦予保險信息技術以廣泛的內涵,讓信息技術成為保險業繼往開來的核心動力。
(本文作者介紹:保險學者,中國人保財險執行副總裁。)
責任編輯:趙子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