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盤和林
“結構性低薪”則與結構性失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指的是市場中存在著高薪崗位的供給,也有企業對這類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勞動力市場卻滿足不了這個需求,達不到企業所提出的標準,結果導致空有高薪,但大多數人卻無法獲得。
據媒體報道,教育部預計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834萬人,再創新高,同時,根據教育部報告顯示,本屆95后應屆生的平均期望薪資達到了8431元/月。
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發現,如今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未就業人群供給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高薪崗位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筆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結構性低薪”。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是結構性失業,主要是指由于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
“結構性低薪”則與結構性失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它指的是市場中存在著高薪崗位的供給,也有企業對這類人才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勞動力市場卻滿足不了這個需求,達不到企業所提出的標準,結果導致空有高薪,但大多數人卻無法獲得。在這種情況下,提供高薪優厚待遇的公司的人才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大學生的理想就業愿望也沒有能夠實現,從而出現了報告中所顯示的大學生理想工資高于實際上所能獲取的工資。
對于大學生的工資問題,竊以為,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就業的大學生沒有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在當前“結構性低薪”的現實下,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薪酬。
有知識儲備并不代表著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的確,大學本科期間能夠學到很多的專業知識,但是僅僅有這些知識儲備距離工作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以經濟學專業為例,經濟學本科主干學科是微觀、宏觀等理論經濟學和投資學等應用經濟學,但是,真正就業時,他們所對口的證券公司、銀行等工作或是撰寫行業研報、或是進行風險分析,這些與本科期間的書本知識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而相比較擁有知識,那些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很多年,感受過資本市場刀山火海的老油條們以充足的工作和實踐經驗,比這些初入職場的大學生所能給公司帶來的價值要多得多,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少大學生的工資并沒有有豐富經驗的人工資高。
工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而正是這種不可替代性才讓企業更愿意用更高的薪酬留住你。
企業愿意雇傭一個勞動力,看重的是其未來能夠給公司創造的價值。如果一個職員能夠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同時,其他人選還無法替代他在公司中的作用,那么公司會愿意用更高的薪酬留住他,避免他的跳槽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而隨著畢業大學生規模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同類型同專業近似水平的大學生不斷涌現,每個人的“不可替代性”都被削弱,從而整體的收入水平降低。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關于水和鉆石的比較,之所以水作為生命之源的售價并沒有鉆石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水的邊際成本遠遠小于鉆石的邊際成本。同樣,如果大學生自身的工作替代性如水一般,工作很努力但是公司多一個他少一個他差別并不大,那么即使他的工作能力很強,他被支付的薪酬也將會遠遠低于一個地位對公司舉足輕重,再培養或者尋找一個同等能力非常困難的人所獲得的薪酬。
所以,大學生如果想要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獲得理想的收入,那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好好學習書本知識,更應當勤于將知識付諸實踐,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實習過程中,以學習技能,提升經驗為目的,而不以簡單的薪酬待遇來評判工作的好壞。
同時,在其他人都在僅僅滿足于工作時,要多思考,多從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付諸實踐,充分發揮“干中學”的作用,降低自己的邊際成本,提高自身勞動力的生產率。
如今,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青睞,經濟、數學、統計、法律等等學科交叉領域越來越廣泛,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讓自己成為公司中不可替代的一份子。
最后,大學生在初入職場時,有一個美好愿望和遠大的目標是值得鼓勵的,在遇到現實的打擊時,不應自怨自艾,憤世嫉俗,而應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鍛煉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從而讓理想真的變成現實。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趙子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