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譚浩俊
工齡不能作為商品,工人在企業的工作時間,只能與對企業的貢獻聯系起來,與對企業的感情聯系起來,不要過度商品化。
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全面啟動,有關國企員工會不會被買斷工齡的話題,也成為很多人關心和關注的一個話題。
眾所周知,在上一輪國企改革中,為了解決好員工問題,也為了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完成國企改革任務,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買斷工齡的政策。所謂買斷工齡,說難聽一點,就是白菜價,而且是蔬菜大豐收下的白菜價。
由于當時還沒有國企改革的具體意見和制度,各地在推進國企改革中,都是依據本地實際,自定政策,自設制度,自拿方案的條件,且相互參照。因此,買斷工齡的現象還比較嚴重。
買斷工齡的結果,自然是工人走向社會。由于買斷標準往往很低,尤其是工齡不長的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錢。因此,只能重謀職業。有一定技能的,還能謀求到一份說得過去的工作。沒有技能的,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依靠擺地攤、開小吃店等謀生。更重要的,凡買斷工齡者,也沒有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工作,屬于真正的無單位、無“戶口”、無保障者。因此,買斷工齡者大多生活過得比較艱苦。
由于當時的買斷工齡政策,都是地方正式文件上明確提出的,在沒有更多上位法的情況下,也無法認定其是違法的。只是,苦了買斷工齡后的工人們。因此,在此后的改革中,買斷工齡的做法是不適合繼續采用的。工齡不能作為商品,工人在企業的工作時間,只能與對企業的貢獻聯系起來,與對企業的感情聯系起來,不要過度商品化。工人與企業之間,只能用勞動關系確定下來,自由選擇、雙向選擇。否則,會給工人帶來傷害。同時,對員工離開企業后的社會保障工作,必須認真抓好,防止員工在失去工作的同時,還失去社會保障。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子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