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程實 錢智俊
較多的研究緊盯質量、價格、銷量等消費現象的短期波動,因而陷入消費升級的諸多迷思。立足基礎性的分析框架,我們認為,消費升級的本質在于消費總福利的提升。
“筑城者,先厚其基而求其高。”剖析經濟學現象,首先需要理清本質上“是什么”,才能討論邏輯上“為什么”,進而明確政策上“做什么”。當前,“消費升級 VS 消費降級”之爭日趨熱烈,但是消費升級的定義、機制、路徑等本質問題卻尚未理清、鮮有關注。受此影響,較多的研究緊盯質量、價格、銷量等消費現象的短期波動,因而陷入消費升級的諸多迷思。立足基礎性的分析框架,我們認為,消費升級的本質在于消費總福利的提升。
居民收入引致的“財富效應”,和科技發展引致的“進步效應”,是消費升級的根本機制。兩者共同構建了消費升級的“蛇形路徑”,并衍生出復雜的價格現象和市場行為,是當前種種迷思的成因。因此,為了破解迷思,有必要將研究方式從“由表及里”轉變為“由里及外”,通過分析“財富效應”和“進步效應”的強弱趨勢,洞悉中國消費格局的長期演變,進而為擴大消費內需提供切實的政策建議。
概念不清催生消費迷思。
2018 年年初至今,“消費升級 VS 消費降級”之爭日趨熱烈,觀點論據和政策建議紛至迭出。但是,根本性的概念問題卻尚未理清,甚至鮮有討論和關注:即對于當今中國,什么是消費升級?什么是消費降級?不從根本上明辨這些概念,就會陷入紛亂瑣細的消費現象之中,導致討論失去共同標準、邏輯失去理性依據。或形成雞同鴨講、公婆各有理的無效討論,或陷入白馬非馬、偷換概念的邏輯陷阱,或導致只見局部、不見全局的盲人摸象。這非但無助于真理的發現,還可能人為地制造以下三大消費迷思。
消費迷思之一:“盯質”。基于直觀感知,許多觀點將消費升級(降級)定義為優質商品(劣質商品)銷量的上升。例如,榨菜銷量的上升一度被認為是消費降級的明證。但是,這一定義忽視了中國社會階層和居民需求的多樣性。
第一,從時間來看,優質品和劣質品的需求上升可能同時出現。例如,2018 年上半年,在榨菜、二鍋頭銷量大漲的同時,高檔白酒、豪華車型的銷售增速卻分別跑贏了低檔白酒、普通轎車。第二,從商品來看,同一種商品可能兼具優質品和劣質品的雙重身份。例如,2017 年以來,平衡優質和平價的中檔品牌,尤其是實現進口替代的本土產品,在食品、家電、服飾、電子產品等領域逐步崛起,對一、二線城市而言無疑是劣質品,但對剛剛開始追求生活品質的三、四線城市而言,確算得上是優質品。第三,從人群來看,即使是同一人群,也可能在不同領域形成“低檔消費+高檔消費”的搭配。例如,對于 80 后、90 后而言,雖然尚未達到人生財富的巔峰期,但并不妨礙其為了自身興趣和文化認同,成為部分領域的“發燒友”,或者在部分消費品上“輕奢”。“吃榨菜+背 LV+出國窮游”的組合,在現實中并不鮮見。
因此,“盯質”在三個維度上出現了以偏蓋全的謬誤,無法判斷消費升級、降級何者為全局主要趨勢,以此并不合理。
消費迷思之二:“盯價”。針對“盯質”以偏概全的短板,另一些學者用商品平均價格水平的上升(下降),來反映某領域消費的總體升級(降級)。
例如,共享經濟、二手經濟、拼單網購帶來的廉價商品和服務,以及連鎖低價雜貨店的迅速擴張,均被指向了消費降級。但是,這一定義會受擾于商品價格內生下降的長期趨勢。在物質層面,制造成本加速下降。隨著人類科技“奇點”的逼近,前沿技術的生產效率正在指數級增長,進而加速降低成本。
例如,根據學術研究[1],1970-2020 年,單位美元所生產的 DRAM 規模每經歷 1.5 年就實現翻番,有力帶動了高端電子產品的平民化。在非物質層面,溢價先升后降。與前代不同,80后、90后消費者不僅為商品的品質付費,也愿意為商品所代表的潮流、故事和文化等非物質因素付出溢價。
但是,隨著潮流的變遷、競品的涌入和消費者閾值的提高,此類溢價終將盛極而衰。因此,每輪“爆款”商品的涌現,都將經歷價格沖高跌落的輪動。
消費迷思之三:“盯物”。 既然只盯“質”、“價”皆不足取,那么同時盯住兩者變動,是否可行呢?
例如,如果某領域消費品的價格、質量同步下降(上升),能否定義為消費降級(升級)?我們認為,恐怕也不盡合理。這一定義只考慮了物的變動,而忽視了人的感受。在外部環境的沖擊下,消費者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在消費體驗上存在著根本差異。對于當前中國而言,這一區別在四個方面最為鮮明。
第一,得益于政策環境的改善,居民主動減少炫耀性消費,拒絕腐敗性消費,導致部分高檔餐飲娛樂消費萎縮,顯然不能算作消費降級。第二,如果供給結構失衡,舊型藥、低檔食品、低價租房等產品因無利潤而不再生產,新型藥、高檔食品、高價租房等優質品壟斷市場,人們被迫以高價格消費更多優質品,這種被動的“消費升級”顯然偏離應有之義。第三,伴隨消費理念的轉變,消費重心正在從傳統消費轉向新興消費,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導致部分“過氣”商品出現質價同降,與消費降級也無直接聯系。第四,得益于中國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獲得了在時間上安排消費(尤其是大件消費)的更大主動權。
因此,消費質量和價格的變動可能不再平滑,而是逐漸趨于浪潮狀,導致短期的起伏更加難以代表消費格局的長期演進。
消費升級的定義、機制和路徑。通過剖析上述消費迷思,可知:1)以質量、價格等經濟指標定義消費升級、降級并不一定可靠;2)缺少體系和框架的情況下,盲目定義會失于偏頗;3)消費者的主觀感受不可忽視。基于此,本篇研究回歸本源,從消費者福利角度來構建分析框架[2],進而理清消費升級(降級)的定義、機制和路徑。
第一,消費升級(降級)的定義。根據我們此前研究[2],在中國消費格局的分析框架中,居民的消費能力由基于生命周期的長期預期收入曲線表示,供給側生產潛力由生產邊界曲線表示。兩曲線的唯一切點,表示居民最大化地利用消費能力和供給側潛力,所能實現的最優消費總福利(詳見附圖)。我們認為,伴隨該切點的變動,居民消費總福利的上升(下降),即為中國的消費升級(降級)。基于這一視角,界定消費升級(降級)的關鍵,不在于消費籃子中的具體組合,而在于兩大曲線的變動能否為消費者提供更充裕的選擇空間。只要空間擴大(縮小),居民的主動選擇必會導向更多(更少)的福利,即實現消費升級(降級)。這解釋了“盯質”、“盯物”的迷思,即為什么單憑榨菜、白酒等消費單品的變動,以及被動接受的消費組合,無法評判消費格局的演變。
第二,消費升級(降級)的機制。具體而言,兩大曲線的變動如何實現消費升級呢?這主要通過兩種機制進行(詳見附圖,消費降級反之亦然)。一是“財富效應”。隨著經濟繁榮和制度優化,居民對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資產的預期值水平上升、波動率減小,推動長期預期收入曲線向外部擴展[2],與更昂貴、也更優質的生產邊界相切。如此,新切點將向右上方運動,消費總福利上升,并伴隨總體物價水平的上升。二是“進步效應”。
由于科技進步的加快,一系列生產邊界將整體下移,并按照質量由低到高的順序,在時序上先后與預期收入曲線相切。由于品質越高的生產邊界越平坦[2],因此新切點較舊切點,向左上方運動。這表明,消費總福利上升,并伴隨總體物價水平的下降。
第三,消費升級(降級)的路徑。將“財富效應”與“進步效應”相結合,即可得到消費升級的總路徑。這一路徑并非預想中的平滑順直,而是“蛇形”延伸(詳見附圖)。這一發現,有助于從兩個層面破解中國消費升級的迷思。其一,價格現象不與消費升級直接掛鉤。由“蛇形路徑”可知,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同一領域的消費價格可能出現周期性的升降。因此,價格波動不能說明消費升級的進退,消費總福利才是判斷的唯一標準。其二,“消費對子”并不可靠。考慮到不同領域的消費升級不可能同步進行,可能有先后快慢之別,因此會產生多個“蛇形路徑”的交疊。如附圖所示,在 T 節點,領域 A 價格上升,領域 B 價格下降。而到了 T+1 節點,則出現了相反的情況。但這不能說明,總體消費、領域 A 消費或領域 B 消費的升級趨勢發生了逆轉。目前,眾多研究熱衷于通過比較典型的“消費對子”,來描述消費升級的進退,例如“榨菜 VS 茅臺”、“新興消費 VS 傳統消費”、“高線城市消費 VS 低線城市消費”等。事實上,這些“消費對子”的差別,可能就是領域 A、B的差別。其價格、質量、銷量的相對變化,可能只是消費升級路徑多重交疊的正常現象,不足以推斷升級降級的總體趨勢。
把握本源思考降級升級。由上述分析可知,消費升級呈現“蛇形路徑”,多個“蛇形路徑”的交疊,將產生復雜的價格變化和市場現象。這解釋了,為什么從消費現象出發去考察消費升級(降級),會陷入 “盯質”、“盯價”、“盯物”的種種迷思之中。據此,本文認為,應當把握本源、執因求果,將研究方式從“由表及里”轉變為
“由里及外”,從源頭上剖析中國消費格局的演進。
消費升級的本質在于消費總福利的提升。消費總福利的升降,則取決于生產邊界曲線和預期收入曲線的位移。
當兩大曲線向不利方向移動的時候,消費者選擇空間受到擠壓,必然會導致總福利下降和消費降級,無論單項消費上存在多么耀眼的亮點。當兩大曲線向有利方向移動的時候,消費者的主動選擇,必然會導向更高的總福利和消費升級,無論這種升級的方式是否符合學術范式、市場預期和直觀感受。因此,分析中國消費升級的進退,應當緊盯兩大曲線,具體考察“財富效應”和“進步效應”的強弱變化。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再出發,一系列重大變革正在對上述效應產生關鍵影響。對于“財富效應”而言,“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住房長效機制、穩定的金融市場、有效的降低稅費、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發揮決定性作用。對于“進步效應”而言,“雙創”升級版、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經濟、科技管理制度改革的發展是關鍵的增效器。
因此,理清上述變革的進展和實效,發現瓶頸、研判前景,才能不惑于短期消費現象的波動,洞悉中國消費格局的長期演變趨勢,并為擴大消費內需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庫茲韋爾.奇點臨近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2] 工銀國際. 消費升級 VS 消費降級:中國消費格局的分析框架[R]. 2018 年 9 月.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