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蘇培科
如果對這輪民營企業的債務危機不高度重視,則很多民營上市公司可能會被國資國企控股,從而讓積極、活躍的民營經濟也陷入國有企業怪圈,缺乏激勵機制和創新活力會讓很多上市公司再次失去活力,表面上國有企業是以“白衣騎士”在金融“去杠桿”中撿了便宜,但如果經營管理機制不改革的話,國有資本控制的越多,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活力會越弱。
9月4日由央行和全國工商聯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座談會,除了央行行長易綱和工商聯主席高云龍出席外,還邀請了各大銀行的一把手及29家民營企業代表來探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結果民營企業代表東方園林董事長何巧女的發言引起了民營企業圈層和輿論的共鳴:“現在民營企業太難了,如果易行長給我批準一個銀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業于血泊之中,一個一個地救?!?/p>
如此豪邁的發言一看就是民營企業家,一看就不懂商業銀行法,如果真給她批復了銀行,她還真不敢拿著銀行的儲蓄存款去拯救那些陷于危難的企業,畢竟銀行屬于審慎監管的對象,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而且銀行里的錢也不全是股東的,大都是老百姓的儲蓄存款,還真不能拿著去豪賭。但是,銀行給市場和企業提供流動性是必要的,但也要你情我愿,絕不是行政命令來解決。目前市場流動性全面收緊,其實就是一些金融機構響應了宏觀調控政策,全面急速“去杠桿”造成的,尤其民營企業在宏觀調控和金融全面收緊的背景下,一定是受害者,需要政策關懷和適當的救助,但絕不是讓銀行全面出手接管這些陷于危難的企業,銀行只能根據企業的重要性進行適度的貸款展期,很難解決目前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債務負擔,畢竟大股東的股權質押融資爆倉、定增兜底、可交債兜底、項目投資的固定收益回購、循環擔保、高利拆借等隱性問題是銀行根本難以覆蓋掉的,僅靠央行和商業銀行很難化解,尤其那些去杠桿后顯露出的隱性債務問題,不是銀行能力所能解決的,這其中有企業家對宏觀形勢的誤判和過度杠桿化經營有關,也與資本市場的大環境和監管政策不當有關。因此,需要各個部門來組合介入,來化解這場全社會的債務危機和信用危機。
這次座談會其實應該讓證監會的主席來參與,股市的持續低迷是諸多問題雪上加霜的根源之一,再加上質押新規等信貸約束,讓民營上市公司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大量上市公司大股東快速爆倉,上市公司大股東一旦爆倉,其他隱性的債務也就加速浮出了水面。因此,證監會應該深刻反思和及時糾偏,如果再不及時把市場信心搞起來,就算央行放水、商業銀 行續貸展期,也解決不了大股東爆倉之后的資產蒸發和信用縮水,隱性債務依然洶涌,債務危機并未從根子上解決。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無股不押”造成的,去杠桿讓股權質押風險凸現,是他們活該。其實,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并無不妥,在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下,要想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拿到相對低成本的資金,他們必然要求用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作為抵押品,于是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就成了融資難融資貴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因此不能指責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是罪魁禍首,只是有些大股東將質押獲得的資金用于他途,將一年期的股權質押融資投向了周期較長的實體項目,從而出現了期限錯配。但目前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質押出現了嚴重危機,由于股價的持續低迷和下跌,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出現了爆倉和接近了平倉線,補倉和按季還息的壓力讓很多大股東走入了高利貸拆借的死循環。當然,誰也不愿意借高利貸,主要為了避免信用違約和不牽連上市公司,短期拆借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工具。還有部分上市公司去年的質押融資到期后,又面臨質押新規,此前的6折質押突然被收縮到3折,借新還舊的循環質押模式玩不轉了,而此前高折扣質押獲得的資金已被用作上市公司相關的其他投資,尤其在實體經濟不景氣和資金鏈收緊的情況下,資金回流自然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民間高利貸再次盛行,如此高昂的高利息只會讓全社會資金鏈和信用鏈崩潰。
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口徑同比數據來看,2016年初至2018年供給側改革影響的11個行業之中,規模以上統計樣本中消失的1.1萬家企業中,主要是私營企業。另外一組數據更清晰,從利潤總額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的偏差來看,今年1-7月,國有企業的偏差非常小,累計同比增速30.5%,而累計值同比增速28.5%,相差2個百分點;而私營企業的累計同比與累計值同比數據的偏離巨大,前者為10.3%,后者為-27.9%,增速方向相反,竟然相差38.2個百分點。還有一組數據更為直觀,在金融“去杠桿”的影響下,私營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上升,從52.2%上升至55.6%,利息支出則同比上升11.8%。很顯然,民營企業是這輪宏觀調控的最大受害者,如果再不及時全方位、組合拳疏困,僅靠銀行展期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會將商業銀行陷入這輪債務深淵。
如果對這輪民營企業的債務危機不高度重視,則很多民營上市公司可能會被國資國企控股,從而讓積極、活躍的民營經濟也陷入國有企業怪圈,缺乏激勵機制和創新活力會讓很多上市公司再次失去活力,表面上國有企業是以“白衣騎士”在金融“去杠桿”中撿了便宜,但如果經營管理機制不改革的話,國有資本控制的越多,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活力會越弱。
(本文作者介紹:CCTV財經評論員,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