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凱盛專家
大豆貿易戰原本是給特朗普的一記反擊,但如今看來這場博弈似乎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歐和解,歐盟1500萬噸的需求量能否“代替”中國?這場落腳到大豆行業的戰爭究竟會何去何從?對中美雙方的農業貿易又有怎樣的影響?
中美貿易戰烽煙再起。繼美方提出將對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關稅,并提高加征稅率后,上周五(8月3日),中國公布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距7月6日中美各對340億美元產品開征關稅至今1個月里,雙方劍拔弩張的態勢已經波及到具體行業。
大豆只是一個反擊點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征稅清單顯示,水果、蔬菜及堅果制品、動物制品等眾多農產品依然是征稅重點。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對中國農業出口總額為21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分析普遍認為,中美貿易戰勢必將對兩國農業尤其是美國農產品出口造成較大沖擊。
所以,此次大豆貿易的本質是打蛇打七寸,中國作為美國農業的主要出口國,對進口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能夠快準狠的向特朗普施加壓力。目前中美貿易還處在一個談判過程中,雙方更多的是增加談判籌碼,接下來的半年、未來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里,貿易戰會發展到什么地步,誰都無法預判。換言之,此次大豆貿易戰取決于雙方的博弈情況,一旦達成和解,大豆貿易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美豆并不會爛在地里
近日美歐和解,歐盟答應進口更多美國大豆,有人認為歐盟1500萬噸的需求量和美國年均約1.1億噸的大豆產量相比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歐盟大豆市場根本就不能“代替”中國。
事實上,這一戰中方高估了大豆貿易對美方的傷害度。據了解,美國的大豆年產量1.1個億,而近幾年的大豆出口量只不過是5000萬噸左右,其中7成出口到中國,不到3成出口到歐盟,還有少部分出口至其他國家。如果中國大量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短期內歐盟市場基本無法填補空缺,但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征關稅是被迫的反擊,如果雙方能夠和解,那么最終問題可能并不會如此嚴重。然而,這場貿易戰不是簡單的加征關稅,貿易戰雙方不是為了互相傷害而互征關稅,而是涉及到多方長期利益的一個博弈。我們不能貿然認為如美國網民所說,丟失了中國這個大客戶,多出來的美國大豆只會爛在地里。
從另一個角度看,此次中美大豆貿易戰只是關稅的提高,并不是斷絕貿易關系。據了解,自從我國宣布對美國大豆進口加征25%關稅之后,美國CBOT大豆期貨價格已經下跌近20%,但我國大豆進口成本卻反向的出現了上升,近日更被爆出巴西大豆出口價格比美國大豆每噸高了66美元,溢價已飆升至近4年來的最高點。
所以,一旦巴西的價格漲到增加關稅之后的美國大豆價格,美國大豆仍然會成為進口渠道之一。那么此次貿易戰對我國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我國大豆缺口空間寬裕
“美國少進口一點,就從其他國家多進口一點。”從大豆的全球局勢來看,在近幾年全球大豆生產格局中,大豆總產量約3億多噸,其中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為三大主要原產地,其中1/6的產量來自于烏拉圭、玻利維亞等一些國家。客觀上看,大豆產量格局是相對固定的,如果從美國進口少了,勢必要從其他大豆產量較高的國家去進口。比如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
除了進口格局的調整,市場自身也會促進我國大豆需求的調整。核心問題就在于,我國的大豆需求量真的那么高,對大豆的需求不可替代嗎?大豆是我國主要蛋白質和油脂的來源,但其中進口大豆主要是飼料需求。一旦成本價格上升,需求會自然而然的隨著市場調整。打個比方,如果這一段時間水果的價格和以前的消費價格相比突然間一下漲了很多,你勢必就會少吃一點。
除了價格倒逼需求所帶來的一定量的縮小,還有一個原因:大豆并不是一個完全剛需的商品,我國大豆需求量并不是固定需要1億噸。舉例而言,目前從美國少進口的大豆可以從其他國家多進口,但如果其他國家的大豆價格也都開始漲得很高,我國的進口量需求反而會從2000萬噸,減少到1500萬噸或者1000萬噸。因為大豆的需求量其實是受國內的消費者的能夠承受的價格水平所影響的。而且我國進口的大豆,除了食用大豆油之外,很大一部分是豆粕,用來供給養殖業,如果養殖業產品的價格上不去,豆粕的價格太高,豆粕自然會被其他蛋白粕所取代。
所以,需求量涉及的是一整個產業鏈的問題,兩者會相互影響。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需求量和進口格局都可以相應調整,解決方案有很多。這次的問題其實主要在于貿易戰是否會長期持續。
妥協是大概率事件
中美貿易戰還在持續,它究竟會是長期還是短期尚無法評估。但從我國未來長期的發展角度來看,一段時間內我國在很大程度上會做一個相對的妥協。這一次貿易戰中,大豆其實是一個談判的籌碼。原本按照全球發展的大勢,我們的關稅水平整體水平可能會越來越低,甚至說零關稅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長期來看,包括大豆的關稅,未來可能完全取消掉。“大家拌拌嘴皮子是可以的,大家吵吵架是可以的,但最后總有人要妥協。當然也不是只有中國妥協,美國也會有妥協,從目前來看,一些關鍵核心科技還是掌握在美方,而科技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談判能力。如果中國想長久的和平的發展,還是需要通過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通過更加深入的改革開放來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凱盛專家是一家專注產業經濟的嚴肅內容供應商,由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的一線專家對行業熱點和前沿議題進行深入分析。)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