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
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戰略,定調為千年大計,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有望引領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這符合我們此前一直倡導的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大都市圈戰略。
核心觀點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1)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0.6%,2017年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2.2%,常住人口占全國的4.9%,在國內灣區中實力最強,基礎條件最成熟。2)粵港澳大灣區逐漸從地方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定調為千年大計,發展規劃即將出臺。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拓展港澳發展新空間和新動能,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基本國策;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探索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引領對外開放;在北中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下,大灣區將發揮優勢區位,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4)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關鍵在于最大限度推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工、七大重點合作領域。1)城市分工:產業布局協同互補,實現“9+2>11”效應。強化廣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香港側重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職能中心,澳門推進建設世界旅游中心。2)七大重點合作領域: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對標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迎來大灣區時代。1)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灣區依賴于自身資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相繼形成并崛起,分別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主要特點。2)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毫不遜色,但在人均水平、研發投入、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層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為22747美元,只相當于紐約灣區的1/3、舊金山灣區的1/5、東京灣區的1/2。3)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金融、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借鑒國際三大灣區發展經驗,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成為第四個世界級灣區。
風險提示:推動不及預期
1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1.1 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條件在國內最成熟
粵港澳大灣區由“9+2”組成,即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合計5.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0.6%;2017年經濟總量10萬億元,占全國的12.2%;常住人口6858萬,占全國的4.9%。
灣區經濟是大國發展標配,全球約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知名的有三大灣區:以現代金融為核心的紐約灣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舊金山灣區和以現代制造為核心的東京灣區。中國自北向南主要有渤海灣區、膠州灣區、杭州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區等,實力最強、基礎條件最成熟的則是粵港澳大灣區。
1.2 粵港澳大灣區從地方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醞釀已逾10余年,從2005年明確“灣區發展計劃”,到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三地簽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逐漸落地。從發展歷程來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2014年),灣區經濟進入地方構想。2005年,廣東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中明確劃分“粵港澳跨界合作發展地區”,并要求把發展“灣區”列入重大行動計劃。之后,灣區發展陸續寫入2008年國家發改委《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參與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201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文件,跨區域合作初現雛形。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灣區經濟,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
第二階段(2015年至今),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定基調為“千年大計”。2015年3月,“一帶一路”倡議首次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務院《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等,要求建設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7月1日,值香港回歸20周年,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明確提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2018年3月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千年大計,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地位非同尋常。201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廣東調研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1.3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
1)對外開放新門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探索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引領對外開放,助力“一帶一路”倡議。
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挑戰和機遇。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博鰲講話中向世界宣告:“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粵港澳大灣區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區位優勢突出,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整合發揮其港口、金融、貿易、制造業等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并且,粵港澳大灣區將憑借“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尋求制度創新,探索制定新規則,率先在大灣區內部試用,再推廣到全球,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2)區域發展新布局:在北中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下,大灣區將發揮優勢區位,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區域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南接東南亞、南亞,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臺灣,北接長江經濟帶,西接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可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戰略地位,形成北有雄安新區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有長三角領銜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帶動泛珠三角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2016年3月國務院《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3)港澳繁榮新保障: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拓展港澳發展新空間和新動能,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基本國策。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在改革開發初期,香港、澳門憑借其產業、技術、資金等優勢,引領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發展。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香港、澳門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香港一段時間經濟低迷,亟需內地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通過構建協同機制,消除影響要素便利流動、產業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礙,打破行政地域壁壘,推進“一國兩制”的新實踐,保持港澳長期繁榮。
1.4 發展關鍵:最大限度推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
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背景下深化合作,涉及產業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交通能源等,如何在不同的制度與城市之間,最大限度地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效便捷地流通,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關鍵。在大灣區內部,存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的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自由港,還有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南沙、前海蛇口和橫琴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個核心城市。并且,由于經濟體量相當,廣州、深圳、香港有可能出現的“龍頭”之爭,如何實現優勢互補,避免惡性競爭,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三地簽署的建設框架協議,在協調及實施機制方面規定:“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推進規劃落地實施。四方每年定期召開磋商會議,協調解決大灣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合作事項。四方每年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年度重點工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征求廣東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國家有關部門意見達成一致后,共同推動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建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日常工作機制,更好發揮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辦公室在合作中的聯絡協調作用,推動規劃深入實施。”
但對比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中央分別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均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擔任組長。如果未來在中央層面成立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效果無疑會更好。
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分工、七大合作重點領域
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2.1 城市分工:產業布局協同互補,實現“9+2>11”效應
《深化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要求: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世界級灣區都是外向型,面向全世界的,粵港澳三地須深度融合,發揮“9+2>11”的效應,根據框架協議以及相關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大灣區內部分工為:
1)強化廣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廣州以基礎工業和重工業為主,佛山著重發展輕工業,廣佛共同布局、發展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肇慶積極承接廣佛的產業與資本轉移,做優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構建現代都市農業體系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利用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發揮中轉港口的樞紐作用,拓展經濟圈與廣西、貴州的聯系。深圳繼續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制造、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同時,繼續發展金融、航運等現代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化。東莞和惠州依托深圳研發資源,集中產業制造優勢,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中心;珠海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家電電氣、精密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和電力能源業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以重大成套裝備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中山、江門將著力強化綜合服務功能,繼續加強與澳門合作,發展國際性娛樂、現代商貿服務、觀光旅游產業。
2)香港側重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職能,澳門推進建設世界旅游中心。框架協議要求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專業服務和創新及科技事業發展,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澳門作為全球四大賭業之一,旅游業、酒店業和娛樂場吸引著全球游客,推進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2.2 七大重點合作領域:基礎設施、市場一體化、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等
框架協議劃定七大合作重點領域包括: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1)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銜接、一體高效。強化城市內外交通建設,便捷城際交通,共同推進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粵澳新通道等區域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便捷區域內交通圈。建設穩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應體系,進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水平、擴大網絡容量。
此外,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 年,交通基礎設施總體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建成覆蓋全省、輻射泛珠、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國際綜合交通門戶地位基本確立,實現“12312”交通圈,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1 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 小時左右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 小時左右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12 小時通達。
未來,大灣區港口、機場等交運資源有望整合,形成合力,并受益于進一步區內外暢通的人流、物流等。
2)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協議,促進要素便捷流動,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推動擴大內地與港澳企業相互投資。鼓勵港澳人員赴粵投資及創業就業,為港澳居民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并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要創新通關模式、促進人才流動、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廣深港高鐵口岸“一地兩檢”合作安排協議正式簽署。擴大粵港檢驗檢測結果互認范疇,實施“一機一臺、合作查驗、分別處置”的關檢合作查驗模式,實行“預報預檢”“即查即放”“一次申報、分批出境”等新通關模式。香港會計、稅務、建筑、金融等專業人士經特殊機制安排直接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內執業。推進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和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平臺建設,推動港澳游艇自由行通關便利化監管模式創新,正式實施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政策。推動香港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分別成立由港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1家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獲批成立,嘉里前海項目首次實行“香港模式”管理。
3)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2017年12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要求依托“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格局,著力集聚創新人才、科技成果、創新型企業,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營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環境,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打造中國“硅谷”,形成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全面支撐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4)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產業優勢,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合作發展平臺,構建高端引領、協同發展、特色突出、綠色低碳的開放型、創新型產業體系。
5)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加優質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產品供給,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推進區域旅游發展,支持澳門打造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共建健康灣區,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早在2010年,粵港合作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就已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列入建設優質生活圈的首項任務。之后,廣東省政府印發《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17年重點工作》明確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雙方將進一步落實《2016-2020年粵港環保合作協議》合作項目,繼續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推進珠三角區域環境監測、水環境保護合作等工作。
6)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支持粵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臺,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7)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粵港澳合作平臺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并復制推廣成功經驗。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等合作平臺建設。發揮合作平臺示范作用,拓展港澳中小微企業發展空間。
2018年5月24日,國務院發布《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率先對標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建立與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先行區、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強化自貿試驗區同廣東省改革的聯動,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具備條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全面實施,或在廣東省推廣試驗。
3 對標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迎來大灣區時代
3.1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國際一流灣區
在過去的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中,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灣區依賴于自身資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相繼形成并崛起,分別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主要特點。其中,一戰到二戰期間,紐約灣依靠大西洋貿易通道成為第一個世界級灣區,并且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二戰后,舊金山灣依靠太平洋貿易通道、教育和人才優勢,成為第二個世界級灣區,位于灣區南部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20世紀60-90年代,東京灣憑借科技制造實力成為第三個世界級灣區,先進制造優勢突出。三大灣區的發展路徑可總結為四個階段:單級城市、都市區、城市群、世界級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毫不遜色,但在人均水平、研發投入、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層面仍存在不小差距。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到1.56萬億美元,已經超越舊金山灣區,并且與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差距在逐漸縮小;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吞吐量和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居世界灣區之首;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包括全球領先的制造業基地、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城市、華南最大商業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而香港具備“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國際人才優勢,澳門是全球主要的娛樂會議中心。綜合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毫不遜色。但是在人均發展水平上,粵港澳大灣區遠遠落后于國際三大灣區,人均GDP只相當于紐約灣區的1/3、舊金山灣區的1/5、東京灣區的1/2,差距明顯,單位土地產值相當于國際三大灣區的3/5左右; 研發投入少,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低;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缺乏足夠數量的全球創新知名企業,世界500強公司不及國際三大灣區的一半。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潛力巨大。
3.2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聚焦現代金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
通過對國際三大灣區發展歷史的回顧以及現狀的對比分析,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實力,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打造成一個融合現代金融、科技創新以及先進制造于一體的綜合灣區。
1)深化港深金融合作,服務實體經濟穩步發展。紐約市政府通過與臨近州政府的合作,充分利用曼哈頓華爾街資本優勢,將狹長的島嶼轉變成商業中心。至今,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把總部設在曼哈頓島,全球7家大銀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證券等機構以及各大壟斷組織的總部都在此設立,并成立了紐交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等大型金融交易中心。此外,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等本土金融機構的快速成長也給灣區的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香港和深圳分別為國際、國內金融中心之一,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合作在于推進灣區內金融機構協同,進一步完善深交所和港交所的互聯互通,為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發揮好香港和深圳創業投資、私募融資的優勢,并與實體經濟作充分的對接,借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全球資本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推動實體經濟穩步增長。
2)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舊金山灣區的技術創新得益于在硅谷聚集著眾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包括公立大學34所,私立大學49所,五個國家級研究實驗室。健全相關法律和基礎設施為風險資本培育成熟的創投環境,打造產業資本回報科研的良性循環,進一步留住人才。同時,除了聯邦建立的保護創新的法律體系外,加州政府還推出學徒計劃、職業培訓,嚴禁企業限制員工合理流動,為灣區內人才流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粵港澳三地大灣區擁有多所研究機構和學校,聚集了眾多科技公司,具備國際水平的創新基礎。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發揮香港、廣州、深圳三個中心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對周邊城市的引領和外溢作用,盡快推進形成一批能夠媲美BAT的新產業和新企業。加大力度引進更多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所,加強高校間、校企間以及與國際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落實港澳居民在創業、就業、社保、醫保、教育等方面同等待遇,聚集更多科技創新要素在灣區內生長、發展,促進灣區科技創新,以區域融合推動產業的特色化、多元化來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
3)培育高端產業集群,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二戰后日本依托優質的六大港口和大量的產業專用碼頭,大量進口海外能源和原材料,在臨海地區建立京浜、京葉工業區,這兩大工業帶集中了包括鋼鐵、有色冶金、煉油、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現代物流等產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產業地帶,同時又與在腹地東京的金融、總部、研發、能源等功能緊密互動,最終發展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出口實力最強的新型工業地帶,這是東京灣區能夠成為世界綜合性灣區的一大成功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大灣區時代將迎來由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以通過有力措施明確各市在世界級高端制造業集群培育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各市應重點發展和培育的優勢產業或企業,建立合作共贏的長效協作機制,并且幫助高端制造業與國際市場、國際分工有越來越快速、頻繁的互動,增強核心競爭力,搶占世界高端制造業制高點。
(本文作者介紹: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