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
10月27日,在主題為“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發展”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 · 2024上海蘇河灣大會上,原銀監會主席、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發表主題演講。
尚福林指出,金融業改革發展離不開金融開放與合作。求同存異、共謀發展是金融開放合作的共同目標。一是新興市場國家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二是全球貿易增長受到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三是科技創新重塑國際競爭格局。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的“五篇大文章”,構成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重要內容,為金融對外開放與加強金融合作指明了方向。一是科技金融上抓緊補齊短板。二是在綠色金融方面積極探索服務雙碳目標與適應ESG理念新要求。三是在普惠金融方面講好中國故事。四是在養老金融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五是在數字金融方面有望彎道超車。最后,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國際監管合作與監管規則體系至關重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各位來賓:
大家好!很高興參加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4蘇河灣大會。今天的主題是“以金融合作促全球共同發展”。
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開放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內在要求和鮮明特征。在全球化時代,金融已成為連接世界經濟的重要紐帶。金融合作不僅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也是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借此機會,我就這一輪金融開放中把握合作機遇,談三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業改革發展離不開金融開放與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順應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中國在自身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世界聯系不斷深化,推動了全球資源配置更趨合理。過去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金融業也是在開放中不斷發展成長的。在改革開放初期,引進了海外合格戰略投資者,不僅帶來了資本,還引入了先進的制度、技術、經驗和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主動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持續拓展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目前,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里關于金融業的限制措施已經完全清零,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全取消,在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國民待遇。截至2023年底,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41家法人銀行、116家外國及港澳臺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量達888家,總資產達3.86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境內已經設立67家營業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國際化穩慎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一次對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定值審查是在2022年,人民幣的權重由2016年剛加入時的10.92%上調至12.28%,排第3位(美元43.38%、歐元29.31%)。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2024年8月的數據,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占比為5.95%,是全球第二位貿易融資貨幣;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為4.69%,是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金融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外資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總量超過6400億美元,處于歷史高位。
金融開放與合作還體現在金融監管方面。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科學審慎推動國際監管規則在中國的實施。總的看,金融開放與合作對于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健康度、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求同存異、共謀發展是金融開放合作的共同目標
近幾年,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和緊張局勢是全球經濟和貿易的主要不確定因素。新形勢下,全球經濟表現出幾個特征:
一是新興市場國家崛起。新興市場國家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日益增加。2002—2022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在全球中的占比從19.8%升至40.4%。傳統的經濟中心逐漸從西方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加速了世界多極化發展,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二是全球貿易健康受到威脅。全球貿易增長受到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分歧加大。與此同時,中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倡導普惠包容性發展,在全球經貿往來中發揮積極作用,努力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三是科技創新重塑國際競爭格局。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科技進步不斷推動全球產業結構變革。在改變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創新和技術突破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因素,大國間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
這些特征塑造了一個競爭激烈同時充滿機遇的當今世界格局。盡管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金融體系結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各方對經濟穩定增長、生活水平提高、構建人類美好未來有著共同的愿景。在這樣的變局中,更加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挑戰,以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
三、在新時代開拓金融開放合作新機遇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同時部署要做好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五篇大文章”。這五篇文章構成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要內容,也為下一步金融對外開放與加強金融合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在科技金融上抓緊補齊短板。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化,主要大國都在向科技前沿發力沖刺。科技創新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和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和關鍵變量。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離不開金融支持。我們都知道,美國硅谷是全球創新之都,其實也是風險投資集聚地。我們自身在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機制的同時,也要學習國外運用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等金融工具,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成功經驗,破除現有金融業務模式與科技創新需求不匹配,風險回報方式與傳統信貸要求不匹配等制約短板,真正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二是在綠色金融方面積極探索服務雙碳目標與適應ESG理念新要求。近年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理念在全球興起,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高度契合。綠色發展是ESG實踐發展的基礎。從銀行業的綠色信貸,到資本市場的環保一票否決,中國在健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方面起步較早。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金融領域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們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途徑。中國2020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們在碳金融市場建設方面,還需要加強多領域國際合作。眾所周知,歐盟碳交易體系最為成熟,這方面相互學習借鑒的空間非常廣闊。
三是在普惠金融方面講好中國故事。普惠金融最早是聯合國提出的理念,主張在成本可負擔的情況之下使社會各類人群能夠得到適合他們的金融服務,以減少貧困和不平等。通過這些年努力,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走在全球前列,積累的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等金融服務經驗,特別是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的成果值得總結。在“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發展中國家開展金融合作中,能夠幫助共同提高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進而有助于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
四是在養老金融方面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目前三支柱的大約構成是:第一支柱社保基金7萬億元、第二支柱企業年金2.8萬億元、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2萬億元,按最大口徑計算,養老金占GDP的10%。這個比例并不高。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2022年末OECD國家平均比例為81.3%。下一步,中國還需要大力建設第三支柱,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五是在數字金融方面有望彎道超車。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全球金融合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中國的數字金融發展在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應用的多模態交互、高級別邏輯推理能力,在為金融行業賦能方面的潛力。與此同時,數字貨幣、跨境支付平臺等金融科技的創新,也將改變傳統的金融合作模式。要抓住數字技術革命的機遇,推動金融與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
最后,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國際監管合作與監管規則體系至關重要。未來,仍舊需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和國際監管標準規則制定。同時,堅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