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張劭輝‘中國進出口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將綠色金融納入建設金融強國的“五篇大文章”,要求將更多金融資源用于綠色發展等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政策性銀行堅決響應、執行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發揮其獨特優勢和關鍵作用,為綠色轉型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成為支持綠色制造業、培育新型能源體系、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力量。
深刻認識金融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價值
發展綠色金融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綠色金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上指出,要通過創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指出,將深化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氣候資金領域合作;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金融等政策支持。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為綠色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金融業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認識綠色發展已被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布局,準確領會綠色金融的系統設計和政策思路,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全力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發展綠色金融是美麗中國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全面建成。美麗中國塑造經濟新圖景,綠色金融已深刻嵌入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形成過程,通過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的獨特功能,動員資本并引導資源差異化支持低碳轉型和綠色經濟,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特別是作為主力軍的銀行業機構,應通過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綠色轉型,并以數字化轉型實現自身綠色化運營,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我國是首個提出碳中和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倡導并堅定踐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此過程中,綠色金融亦得到長足發展,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綠色貸款余額突破30萬億元,綠色債券年發行規模超萬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年成交額破百億元大關,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基礎。
發展綠色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各項細則持續推進,成為全球首個建立完整綠色金融政策框架體系的國家。《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重磅政策漸次落地,從范圍界定、評估考核、激勵措施等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承擔“綠色責任”。據IMF測算,未來十年全球低碳轉型投資將占GDP的6%~10%,有關機構研究表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所需資金達百萬億元量級,2023年我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拉動了40%的GDP增長,對脫碳基礎設施的投資幾乎相當于全球化石燃料的總投資。綠色轉型、綠色技術領域的大量投資為銀行業帶來廣闊業務機會,綠色金融將成為銀行業實現自身價值創造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發展模式、風控理念的轉變也將促進金融體系效率和韌性的提升。
發展綠色金融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關鍵路徑。有關研究顯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占全球碳排放量的31%、溫室氣體的55%,關系著全球能否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中國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推動制定了《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政策標準,有力支持了共建國家綠色低碳投融資和可持續發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金融擔當。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路徑應涵蓋綠色能源和綠色融資國際合作。一方面,共建國家達成諸多綠色能源合作意向,跨境綠色金融將為“一帶一路”綠色基礎設施發展、能源結構調整、全球供應鏈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支持;另一方面,綠色金融的發展將為綠色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更豐富、更具針對性的融資融智服務,推動先進節能環保設備、技術、標準“走出去”和“引進來”。
重視并發揮政策性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的職能作用
政策性金融是為貫徹國家特定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具有先導性的市場示范作用,應更好地發揮對綠色經濟特別是綠色基礎研究和技術轉化的支撐作用,成為綠色金融體系的主體和骨干。
從理論機制看,政策性銀行發展綠色金融具有獨特優勢和關鍵作用。綠色投資行為存在較強正外部性,帶有顯著的公益特征和公共產品屬性,往往具有短期回報率低、投資周期長、融資需求大、風險評估難、易受政策變化影響等特征,相比其他項目對商業資本的吸引力較低。因此,解決綠色發展領域的“市場失靈”需公共部門的適度介入。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更多體現政府意志和支持方向,彌補市場缺陷和空白,能夠為綠色發展提供低成本、長期限、市場化、國際化的金融工具,與商業銀行實現互補。政策性銀行助力綠色發展的優勢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引領。政策性金融對綠色發展及其關鍵技術研發的重點領域先期介入、提供支持、培育市場,并通過公共部門投資的示范效應降低投資者的風險預期,引導商業性貸款、產業基金、社會資本跟進投入,逐步形成市場調節、供求均衡的可持續融資環境。二是體系構建。盡管重點行業已開展綠色低碳轉型工作,但仍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轉型金融框架標準、企業碳核算體系不完備等問題。政策性銀行可憑借獨有的制度優勢,率先構建綠色和轉型金融體系、標準、程序,系統培育綠色項目的運營和風險管理能力,引導整個金融體系綠色轉型。三是資源匹配。綠色投資存在項目周期特點與市場資金來源期限不匹配的難題。政策性銀行主要依靠中長期債券籌集資金,其貸款期限長、利率優惠、政策引導等獨特優勢更加貼合該類項目的用款需求,且有助于跨周期分散風險,更好地支持循環經濟、綠色低碳產業及供應鏈、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項目的穩健長遠發展。
從國際實踐看,政策性銀行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金融主體。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趨勢明顯加快,政策性銀行在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填補綠色資金缺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性作用。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是全球氣候保護和環境治理領域最大的融資者之一,其實施的“能源轉型行動計劃”對節約型能源轉換項目提供利率為1%的低息貸款,有效支持了綠色項目與技術的早期發展;德國復興信貸銀行與德國聯邦政府共同投資成立碳基金,重點支持碳減排綠色項目。英國綠色投資銀行是全球首家從事綠色投資的政策性銀行,主要通過股權投資支持節能、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基建項目,這一支持方式意味著直接承擔項目風險,對私人投資的拉動作用較優惠貸款更為明顯;該銀行還建立了有效的綠色評價機制,確定了“綠色效益”和“投資回報”的雙重標準,其對項目盈利能力和投資表現的評估被視為業界風向標,2015年發布的《綠色投資手冊》提出了綠色投資預估、跟蹤和評估的標準化程序,已逐步發展成為國家標準。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設立“低碳化海外業務促進貸款”,支持日本企業實施有利于國際社會低碳化發展的海外業務,如新能源應用、節能、綠色交通出行、空氣和水污染防治、廢物處理等項目,特別是為亞洲區域拓展新能源跨境業務提供融資支持。亞洲開發銀行將“氣候銀行”作為其定位之一,承諾在2019~2030年利用自有資金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并于2023年推出“亞太創新氣候變化融資機制”,以期通過擔保降低資金風險敞口,釋放更多資金加大力度支持氣候變化項目。這些政策性銀行以獨特的方式承擔著綠色項目資金融通、引導社會投資以及從規則和技術層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功能,展現出了專業性、規模效益和風控優勢。
從現實要求看,政策性銀行應在綠色金融領域先行先試、作出示范。隨著綠色經濟發展不斷深化,綠色金融迎來重要發展機遇:“雙碳”目標為綠色金融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企業綠色轉型、產業鏈綠色升級、綠色技術研發和節能降碳設備應用等融資藍海潛力巨大;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推動高新技術與產業低碳轉型高度融合,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迭代將進一步提高融資項目的質量;碳金融是為數不多的、尚未成熟卻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際金融高地,“零碳圖景”下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可能逐漸發展成為全球之最;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我國非石化能源占比顯著提升,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成為新增長點,新能源領域的資金需求將不斷增加。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挑戰:行業減碳規劃和路徑尚未完全形成,配套轉型金融框架和支持范圍仍需進一步界定;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參差不齊,數據信息共享不充分,金融機構對綠色資產的“搜尋成本”被迫提高;要素市場有待完善,綠色權益缺乏系統的評估體系,資產定價難、登記難;金融機構對環境和氣候風險的認識不足,數據積累較少,評估方法不完善,防范能力有限;不同國家間低碳發展、氣候變化相關標準亟待進一步統一。政策性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起步早、規模體量大,形成了自身業務特色和專業聲譽。未來,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進程中,政策性銀行應發揮關鍵作用,在擴充轉型金融工具箱、創新碳金融衍生品及風險緩釋工具、提升綠色項目風險評估能力、推動環境成本核算體系建設、構建國內統一并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等方面先行探索,作出引導和示范。
在金融強國建設中貢獻政策性綠色金融力量
發展綠色金融是新時期黨中央賦予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使命,也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內涵要求。進出口銀行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加速布局綠色金融領域,支持綠色產業補短板、鍛長板和高碳行業低碳轉型,在綠色制造、綠色貿易、綠色技術攻關等關鍵領域深耕細作,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金融力量。
完善綠色金融管理體系。統籌推進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將其作為五大重點領域資產布局之一,高效實施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雙輪驅動”機制、推動“制造+綠色”融合發展等戰略舉措。健全與“雙碳”目標相適應的制度規程、信貸政策和系統保障體系,通過給予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政策、合理設置風險權重、加強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信貸管控、定期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等,持續優化綠色金融資源配置。加強綠色會計信息核算,精細分析產品環境效益和客戶對環境價值貢獻,為綠色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績效評估提供支持。探索將ESG因素納入境外項目風險管理框架,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資產風險敞口進行定量定性評估,提升資產安全性。
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培育以綠色信貸為主,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擔保、碳金融共同發展的服務體系,綜合運用金融工具,在支持綠色產業加速發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建設、高端環保船型及清潔能源設施出口等方面協同增效。運用國際金融機構專項轉貸款,引導更多優惠低息資金流入國內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領域,降低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融資成本。積極布局碳金融市場,圍繞高碳排企業的技術升級和低碳排企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等產業機會,拓展碳抵(質)押貸款、碳資產回購等融資業務。與境內外優秀機構投資者合作設立產業引導基金、股權投資基金,以股權投資和銀行信貸聯動融資模式,支持產業低碳轉型發展。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圍繞數字化智能化電網、新一代風電光伏、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技術的研發利用,以及清潔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綠色低碳的能源消費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加大信貸投放規模,助推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國企業加強境外油氣資源、重要礦產資源投資開發,推動清潔能源領域產品、技術、服務“走出去”。深化能源領域國際合作,對接東道國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結合能源轉型迫切需求提供融資融智支持,通過會議、論壇、沙龍、聯合調研等方式,研討合作機遇,共促綠色轉型發展。
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交流。運用國際業務合作機制,撬動世界銀行、亞投行、國內外商業銀行資源,構建由政策性銀行牽頭、雙多邊金融機構提供資金和信用背書、商業銀行共同參與的綠色項目投融資模式,提升我國在綠色融資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參與綠色金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聚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等合作網絡,積極推動簽署國際綠色金融發展倡議,引領綠色金融國際規則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充分利用進博會、博鰲亞洲論壇、亞洲進出口銀行論壇等國際活動,加強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推介宣傳,發揮綠色金融產品“走出去”與綠色金融標準“走出去”雙向促進作用。
助力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一帶一路”主力融資行定位,發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網絡綠色金融工作組組長作用,加快境外綠色產品創新,支持一批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基建等具有正面環境效益的標志性工程和提升東道國民眾獲得感的“小而美”項目。持續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要求,推動“一帶一路”項目增強氣候適應、環境友好、支持可持續發展等屬性。在項目全周期過程中向共建國家傳授更多綠色轉型經濟分析、戰略規劃、落地經驗及技術,幫助其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人才培養、交流和合作,支持共建國家增加綠色金融人才儲備。
(本文作者介紹:權威、專業、理性、前沿,宣傳金融政策、分析金融運行、報道金融實踐)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