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建設的金融強國,既有世界的共同性,也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廣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揚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皆涉及金融與科技結合的問題。因此,把握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特點,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必要條件。
200年來的五次工業革命,闡釋了技術變革與金融資本的哪些關聯性?如何解讀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規律?
李揚表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要遵循金融的發展規律,重點從三大方面著手:微觀上要按照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不同形式的金融工具支持;宏觀上正確認識投資泡沫和股市泡沫;管理上則要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闡述的原則,即“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在這里,將“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至關重要,沒有這一條,金融支持科創發展,便可能存在極大的障礙。
金融強國建設要強調中國特色
《21世紀》:圍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有哪些學習體會可以與我們分享?
李揚:2023年10月底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我們要建設的金融強國,既有世界的共同性,也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從純粹金融體系角度考量,金融強國的世界共同性,具體可以體現在八個維度上:金融機構的規模及結構、金融市場規模及結構、財富總量及結構、金融發展狀況、國際投資頭寸、貨幣的國際地位、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力等。我們就這八個維度,就中國和美國的狀況進行了詳細比較,大致的結論是,美國在各個維度上的優勢都比較明顯,但是,中國金融從無到有,發展得極為迅速,目前,已經在有些方面,例如政府財富總量,領先了美國。相信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美的差距將更加縮小,到本世紀中葉,應當可以旗鼓相當。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特別強調了中國特色。中國特色是指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極其鮮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在政治性上,我們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要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干部人才隊伍;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
人民性的基本要求是為人民服務,金融要助力公平分配,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減少金融壓抑,同時防止過度金融化;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特別要發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實現廣大人民住有所居;要落實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縮小城鄉差距;要發展普惠金融,提升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的金融可得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強調監管和金融安全,提出要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這些都是中國特色,在別的國家金融體系建設過程中看不到的。
《21世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系統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你如何看待五篇大文章之間的關聯性?
李揚:為了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五篇大文章,有的直接涉及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問題,有的則與此密切相關。因此,把握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特點,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必要條件。
我認為,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重點之一,就是把金融資源用于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科技創新。這意味著,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
從三大方面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21世紀》:金融在支持科創的過程中,要如何找準方向,要注意哪些市場規律?
李揚:金融支持科創,絕不是簡單“給錢”,而是要遵循金融支持科創和實體經濟的規律,創造有效的金融機制。
具體說,在微觀上,要按照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形式的金融工具支持;在宏觀上,要正確認識投資泡沫和股市泡沫;在管理上則要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闡述的原則,即“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先從微觀上分析,我們必須認識到,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需要不同形式的融資。
在企業的初創及成長階段,它們的大部分融資需求只能依靠自身以及從地方性市場或區域市場得到滿足。因為它們那時還是小微企業,未來或許會成長為世界五百強,但此時它們尚不為人知。在這一階段,企業的資金只能來自于所有者自籌、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當然,企業可以形成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等來籌資,這就涉及改制了,以這種改制的方式籌資,企業發起人對企業的控制權、企業的治理結構都會發生變化。在這里,“有限合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法律上,它既以“合伙”強調了投資者的自身責任,同時,也以“有限”為投資者解除了一定的后顧之憂。
總之,科創企業在早期發展時期資金需求最為緊迫,但這些資金基本上無法從銀行和資本市場獲取。這意味著,所謂金融支持科創,主要的功夫要下在企業成長的初期,所謂“投早”“投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等到企業成長起來,它們的籌資渠道就逐漸打開了,包括上市、銀行貸款、增發新股、發行債券,直至發行可轉換債券、高收益債券,從事兼并收購等。需要指出的是,發行債券是在企業發展相對成熟的階段才可以被使用的金融活動,這意味著,發債的條件較之發行股票乃至獲取銀行貸款都要嚴格得多;若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比如完備的財務報表、透明度、高信用評級等,債券是無人購買的,即便勉強推出,也會給市場帶來很大的信用風險。我注意到,有些地方為了支持小微企業,常常會有讓小微企業發債的安排,這都是與金融市場運行的規律相悖的。
正如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指出的,我國金融體系規模已經很大,但資金配置不均衡,融資結構不合理。可以說,不缺資金缺本金,關鍵是要提高融資效率,重點解決資金“苦樂不均”和“錢多本少”“耐心資本”不足等問題。
因此,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首先,要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支持做強制造業。其次,要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發揮好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如此等等,在我看來,都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非常重要的論述,強調的就是要遵循風險投資的原則。我們發展科技金融必須遵循這里的規律。
《21世紀》: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規律中,宏觀上需要認識哪些問題,解決哪些難題?
李揚: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重視科技金融和資本市場。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金融支持科創發展,主要依賴的是資本市場。
但是,資本市場支持科創發展,從來都是極度夸張的,因此,正確認識金融泡沫和產業形成的關系,非常必要。自18世紀末以來,在科技創新帶動下,全球經濟增長歷經了五個階段,也迎來了五次工業革命。從五次工業革命的特殊事件及歷程來看,無不經歷過金融大爆炸的階段。正如Cariota Perez在《技術革命和金融泡沫》所提及的,與技術革命進程相伴隨的金融發展,一般都遵循相同的劇烈波動模式,即都要經歷爆發階段、狂熱階段、協同階段、成熟階段四個階段。作者甚至認為“無泡沫,不繁榮”,就是說,要正確認識到,在科技大發展特別是顛覆性創新層出不窮時,金融通常都是以極度夸張的方式參與并支持這個過程,其中,對于金融泡沫我們應當有一個全面的看法。
在我的研究經歷中,正好見證過一次泡沫膨脹和泡沫破裂的過程。上世紀末,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強力支持了互聯網革命,一時間資本都聚集在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曾高達近6000點,然后,互聯網泡沫破滅,幾天內暴跌到800多,后續長期穩定在1000多點。沉寂了幾年后,在新的科技股的推動下,如今又高達15000多點。當年納斯達克市場暴跌時,大家對資本市場諸多責難,但是,過若干年后,回頭去看,就是在納斯達克市場暴漲過程之中,全球資本涌入,美國的互聯網產業在巨量資金的支持下迅速建立起來,并在全球占據了領導地位。這就告訴我們,金融特別是股市支持科創產業發展,通常都是以非常夸張的方式。這個過程中幾家歡樂幾家愁,其本質,在實體經濟層面,是迅速建立起一個新的產業,在金融層面,則是對社會財富進行了一次暴力式再分配。
美國資本市場研究所的研究顯示,1999年至2001年間,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市場有899家科技公司進行了IPO;截至2019年11月末,上市的科技公司只剩下61家,存活率只有7%。其他企業要么退市了,要么被并購了,存活的上市公司則成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亞馬遜、臺積電、英偉達、雅虎、網易等,這些企業引領著當今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現方向,市值占美國股市市值的50%以上。
對于股市這種特點,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早就有過非常精辟的分析。他經常用“交易所的豺狼”來形容股市中那些興風作浪的投機者和投資者;同時,他也多次指出,“沒有股市,沒有股份公司,我們現在可能還沒有鐵路”。我以為,馬克思的分析,科學、全面且深刻,值得我們細細理解。總之,我們在談金融支持創新的時候,宏觀上要有接受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和出現大量泡沫的準備。換言之,上市公司的損失和股市的泡沫,固然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但是,它們給高科技行業帶來了大量新的資本,泡沫散去,塵埃落定,我們得到的是一系列新興產業迅速產生。
《21世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提及,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我們要做好做實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要如何正確看待風險與發展的問題?
李揚: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三點,要發展科技金融,就要遵循風險投資的原則。
當前,幾乎沒有不支持科創企業、不支持科技金融的地方政府。我想說的是,政府支持科技金融,首先就一定要明確意識到,對科創企業的投資屬于風險投資,因此,政府必須有承擔風險的準備。如果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政府一定不會讓那些風險厭惡型的金融機構來參與其間,一定要像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指出的那樣,要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發揮好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從體制上進行安排,特別是要“將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客觀地說,最近兩年,在我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的這些VC、PE等發展得較差,下滑速度很快。因此,支持科創,恐怕還需要依靠銀行體系。然而,若不能改變對銀行的傳統的考核方式,實現科技金融發展會有現實的障礙。歷史上,我們也有依托銀行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例子,留下了諸如“蕪湖模式”“天津模式”等成功經驗,如今又有了“合肥模式”等,這些經驗我們必須認真總結,大力推廣。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開完,金融支持科創已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必須按照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去支持科技金融發展,必須突破原來的障礙,也要認真總結創新經驗,切切實實地支持小的、早的、微的科創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向好發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文作者介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