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任澤平團隊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二季度政治局會議傳遞十大積極信號:
第一, 會議對當前形勢作出明確判斷,“國內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對于下半年,政策總基調“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
第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減稅降費、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加快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預計擴大財政支出,全力拼經濟。
第三,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預計后續降息降準,降低企業、居民和政府負債成本。
第四,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是新提法,預計加大機構投資者入場配置力度、減稅降費、弘揚價值投資等,可以考慮建立平準基金,逢低吸納、托底。資本市場對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提振消費的關鍵是提升居民收入和就業。
第六,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要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預計后續會加大財政貨幣政策對政府投資的支持力度。
第七,優化營商環境,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民營經濟貢獻了“56789”,民營經濟有信心、有活力、愿意投資,才會拉動經濟,帶動就業。如果民營經濟信心不振,投資意愿下降,就會造成經濟下滑和失業,所以,提振民營經濟是帶動就業、促進創新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第八,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預計會逐步取消此前市場過熱時期出臺的限制性措施,比如限購、限貸、限價等,恢復市場常態,促進軟著陸。
第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改造各類閑置房產。預計城中村改造將大幅拉動投資,落地關鍵是要配套真金白銀的政策,讓企業算的過來賬、有積極性。
第十,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要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
防止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最好方式,是資產負債表擴張,讓股市漲起來,讓經濟復蘇起來,讓地產穩住,如此,在財富效應帶動下,居民自然會擴大消費,企業擴大投資。
當前需要中國版資產負債表擴張,以結構性為主,定向給高質量發展相關行業,縮表會形成惡性循環,資產是變動的,負債是剛性的。因此,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如果發展放緩,就業、債務、金融風險等各種問題就會暴露,發展在金融上就是擴表。
中國經濟潛力大,相信經過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措施,各界一起全力拼經濟,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一定能推向復蘇通道。
1 全力拼經濟
會議對經濟形勢的看法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上半年GDP同比5.5%,高于2022年全年增速3.0%,反映經濟整體恢復態勢;但一波三折,前高后低,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兩年復合增速分別為4.6%和3.3%。二季度脈沖式反彈向均值回歸,總需求不足問題暴露。
短期內需不足主要是“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受損”,問題出在資產端,資產縮水,而負債剛性;縮表只會形成惡性循環,中國需要資產負債表擴張,可以出臺定向結構性逆周期調節政策,以及活躍資本市場、穩地產。如此,在財富效應和信心提振下,居民擴大消費、企業擴大投資,暢通經濟良性循環。
會議對下半年工作要求,“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不斷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政策總基調,“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長水平,意味著財政貨幣政策有擴張的空間和必要性。
展望下半年,庫存周期、逆周期調節和儲備政策有望形成共振,對經濟起到支撐作用;但房地產疲軟,海外經濟衰退、外需下滑,對經濟仍產生壓力。
2 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
會議要求,“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
6月2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指出2023年下半年財政政策的重點:第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針對中小企業、個體戶的稅收優惠政策,提振民營企業和市場主體信心。第二,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傳統領域要升級、新興產業要壯大,加強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三,保障地方財政安全,防范化解風險,加大監督力度。
財政財政資金上,二季度政治局會議提到,“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2023年1-6月新增專項債進度為61.4%,低于去年同期的93.3%;預計其余額度專項債將集中在三季度或者四季度初發行完成。
3 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
會議要求,“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
貨幣政策下半年總量與結構性政策將共同發力,預計政策空間有:降息降準、PSL工具、專項再貸款等,多項政策共振擴大有效需求。
二季度貨幣政策例會表示,要“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調節,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切實支持擴大內需,改善消費環境,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綜合運用政策工具,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4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會議提出,“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這是新提法,預計加大機構投資者入場配置力度、減稅降費、弘揚價值投資等,可以考慮建立平準基金。資本市場對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繁榮股市是好方法。提振大A能夠提振市場信心,提高居民財富效應,進而促進科技創新,既利當前,也利長遠。可以考慮請機構投資者加大抄底配置比重,發揮價值投資者壓艙石作用,同時配合減免稅費活躍市場。為提振股市信心,助力經濟復蘇,建議:1、加大機構投資者配置力度,發揮價值投資者的“壓艙石”作用;2、降低或取消交易稅費,提高市場活力;3、鼓勵上市公司分紅,共享發展紅利;4、多管齊下,推動資本市場配套改革,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進退市常態化、投資者保護等。
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短期主要受到中美利差的影響,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趨緩、觸底反彈。美國通脹快速下行,勞動力市場有所降溫,市場對7月是“最后一次”加息的判斷更加堅定。未來,隨著政策組合拳的推動落地,中國經濟將持續恢復,帶動人民幣匯率企穩反彈。
5 擴大消費
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
疫后消費繼一季度反彈后勢頭下滑,處于弱復蘇軌道。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較上月下降9.6個百分點,兩年復合增長3.1%,較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環比0.2%,弱于季節性。
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后續消費可持續性取決于就業、收入和居民預期。當前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6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2%和5.5%,與上月持平。分年齡段看,16-24歲失業率為21.3%,較上月增加0.5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為5.8%,略高于5.5%的GDP不變價同比;二季度消費傾向為64.8%,高于一季度2.8個百分點;居民預防式儲蓄仍偏強。
未來,促進消費將從消費能力、消費場景和意愿同時發力。在消費能力上,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應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業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消費場景和意愿上,重點推動汽車、家電、家具、餐飲等大宗消費和服務消費,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如汽車,其作為大型耐用品,消費額占我國總消費比重約為28%,2023年新能源汽車延續之前免征車輛購置稅將一定程度拉動內需增長;文旅服務上,2023年上半年,國內旅游總花費2.3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2萬億元,增長95.9%,消費潛力較大。
6 促進投資
會議提出,“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要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
近年來,民間固定投資增速呈現下降趨勢,側面反映市場信心不足。2019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7%,到2022年已經下降到0.9%。2023年6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累計同比繼續降至-0.2%。
7月24日,發改委發布促進民間投資的十七條措施,主要從四個方面發力:第一,要提振信心;第二,要聚焦重點領域;第三,要健全保障機制;第四,要優化營商環境。民間投資是經濟體的重要活力源,兼具穩就業、穩民生的重要作用,后續政策持續跟進,投資增速有望回升。
7 優化營商環境,提振民營經濟信心
會議提出,要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切實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要堅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要建立健全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企業敢闖、敢投、敢擔風險,積極創造市場。
民營經濟貢獻了“56789”,民營經濟有信心、有活力、愿意投資,才會拉動經濟,帶動就業。如果民營經濟信心不振,投資意愿下降,就會造成經濟下滑和失業,所以,提振民營經濟是帶動就業、促進創新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近期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提振民營企業信心的政策出臺,以幫助恢復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動能。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一直是政策焦點。7月1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第一,要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要破除準入壁壘、完善重整機制;第二,要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融資支持體系、建立壞賬預防清理機制、保障用工需求;第三,要強化法治保障。治理腐敗、保護產權、完善監管;第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
提振市場信心,除了改善營商環境,還應從輿論、自身經營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在輿論層面,為企業正名。2023年“清朗”活動重點整治采用“貼標簽”“帶節奏”“放大鏡”等方式惡意散布所謂“民營企業賣國論”“民營企業離場論”“國進民退”等論調,渲染丑化、煽動抵觸國有經濟、民營企業的行為;自身經營方面,加強民營企業管理體系培訓,地方協助精簡經營流程等。
8 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
會議要求,“要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預計會逐步取消此前市場過熱時期出臺的限制性措施,比如限購、限貸、限價等,恢復市場常態,促進軟著陸。
穩樓市,允許各地自救取消部分限制性措施,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給房企提供適宜穩定的信貸環境,增強“三支箭”實際落地效果,促進三好生融資;降低樓市交易稅費,推廣“帶押過戶”,部分城市取消限購限價限售等;加快推進房地產新模式,加大建設保障性租賃房、長租房等,促進房地產投資。
靈活降低存量房貸利率。7月14日,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以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
4月以來,房地產銷售持續下滑。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為-28.1%和-25.0%,分別較5月下滑8.4和20.1個百分點。6月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21.9%,較5月下降12.8個百分點。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2022年房地產業增加值為7.3萬億元,占GDP的6.1%,房地產關系土地財政、關系60多個行業、關系幾千萬人就業,穩樓市有助于穩經濟、穩就業、防風險。
當前房地產有三大關鍵任務:穩樓市、保交樓和房企重組。樓市復蘇持續的關鍵在于市場信心恢復、供給出清和銷售回款。解決房地產問題宜早不宜遲,當前房地產市場尚未走出困境,風險尚未解除,建議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盡快化解房地產行業困境。此前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是兩三年前房地產過熱時出臺的,世易時移,形勢已變,這些限制性措施應該適時退出,防止房地產硬著陸風險。
9、推動城中村改造
會議要求,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改造各類閑置房產。
預計城中村改造將大幅拉動投資,落地關鍵是要配套真金白銀的政策,讓企業算的過來賬、有積極性。
新提“城中村改造”,底線要求“留改拆”并舉,防止大拆大建。
10 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會議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要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
防止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最好方式,是資產負債表擴張,讓股市漲起來,讓經濟復蘇起來,讓地產穩住,如此,在財富效應帶動下,居民自然會擴大消費,企業擴大投資。
當前需要中國版資產負債表擴張,以結構性為主,定向給高質量發展相關行業,縮表會形成惡性循環,資產是變動的,負債是剛性的。
因此,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如果發展放緩,就業、債務、金融風險等各種問題就會暴露,發展在金融上就是擴表。
11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平臺企業
二季度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要推動平臺企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近年,新基建投資和高技術制造業份額快速提高,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統計局數據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產業結構加快升級。
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產業也正處在高速發展期。上半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2%,5G、數據中心等信息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3.1%,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融合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34.1%,均遠超均值;據《人民郵電報》,上半年,我國有9家互聯網企業躋身全球互聯網市值前30,獨角獸企業累計達316家;專精特新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均高于規上工業企業。
我國在新產業發展中仍需持續發力。1)基礎研發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多層次的產學研協作體系。切實提高科研人員與教師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2)落地層面,聚焦“卡脖子”領域,鼓勵科學家創業。加快科教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多層次的產學研協作體系。鼓勵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科技創新作為供給端可以創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給科技創新動力提供正反饋;3)制度層面,加大先進制造實體產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補貼力度。高技術產業前期投入巨大,地方政府可設立專項發展資金項目;數字化企業提升效率,但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報告,2021年我國在數字化轉型中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行業踐行階段和深度應用階段的企業占比分別為79%、12%和9%,可見在數字化轉型階段仍有空間。政策上,可給予數字化轉型企業專項稅收優惠等。
關鍵技術持續創新突破、政策氛圍傾斜友好,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如雛鷹起飛,初露鋒芒;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培育下,必將生機勃勃、鵬程萬里。
12 穩外貿,加強對外合作
二季度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改革開放先行先試。要精心辦好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中國出口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的過程,和一帶一路相關經濟體聯系日漸緊密。1)中國高端制造業轉型成效正在逐漸顯現,新能源產品的出口份額正在不斷增加,“新三樣”有望接力出口。根據WIP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獲得專利數占世界專利總數47%,且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隨著高新制造業的崛起,以電動車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將重新帶動我國出口,形成新的出口格局。2)政策紅利疊加產業互補,RECP、一帶一路等相關政策的沿線經濟體出口份額正在逐年增加。自2015年開始一帶一路以來,中國累計已經與65個經濟體簽訂了一帶一路文件。
6月進口和出口均出現下滑,反映外需不足,擴大內需、拼經濟重要性上升。歐美制造業疲軟,全球貿易收縮,新出口訂單下滑。6月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4%;美、歐、日、韓的制造業PMI指數分別降至46.0%、43.4%、49.8%和47.8%,全球制造業PMI降至48.8%,連續第十個月處于榮枯線下。
當前全球貿易總量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需求側下行,出口“量價齊跌”。在全球貿易收縮的環境下,我們應加大穩外貿的力度。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去”,抓牢“老訂單”,發掘“新訂單”,做好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份額,一起拼經濟。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