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王劍
M2可以分為M0、一般存款(又包括非金融企業存款、個人存款)、非銀金融機構存款三部分(或說四部分)。后來納入了零售貨基,但分析時一般剔除處理,先不管了。
2023年4月底,M2余額為280.85萬億元,包括了一般存款、非銀存款、M0、零售貨基等。
但我們看一般存款、非銀存款的月度環比增量數據,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季節變動規律: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一般存款:在季末的月份大增,下個月再大降;
非銀存款:則剛剛相反,在季末的月份大降,下個月再大增(但季節性規律弱一點,有時不明顯,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干擾)。
眾所周知,銀行會有存款考核,這里的存款是指一般存款。因此,銀行主動或被動安排資管產品(以理財產品為主)在末季到期,形成了一般存款。
我們描述下具體過程(舉例):
起初,銀行有100元一般存款,同時有100元資產。
后來,銀行發了100元理財產品,存款人全去買了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募集到錢,也先存在銀行,為非銀存款。報表變為:
然后,某企業發行50元債券,理財產品全買下來。企業拿到50元,也存到銀行,形成一般存款。
關鍵環節開始!
到了季末,銀行要安排50元理財產品到期,組織一般存款。那么,理財產品得把50元還給投資人,這得安排資金。這里有兩種方法,一是,理財產品不是還有50元存款沒投出去嗎?這把些還給投資人就行。
但是,要是理財產品資產里沒存款了,那么就得用第二種方法,即變賣資產。
理財產品把所持債券“賣給”銀行(下季初再購回),收回50元,用來還給投資人。投資人把這50元存到銀行,銀行的一般存款增加了50元。
這種方法也在銀行報表上露出痕跡。每季,中資銀行信貸收支表上的“買入返售資產”科目,季末大增,下季初大降(下圖為月度環比增量):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現實中,當然是上述兩種方法并用,甚至還會有其他方法。
于是,季末的時候,銀行成功地增加了一般存款。到了下季初,則是上面過程的逆過程。
于是,在央行統計數據上,就體現為季末一般存款大增(非銀存款大降),到了下季初,則相反。
所以,雖然4月存款增速低于大家預期,但不用操心,6月末存款又會回來的……
而銀行是要考核存款準備金率的,由于一般存款大增,那么要交的存準也增多(非銀存款不用交)。因此可能有些銀行會資金緊張。當然,如果市場整體上是寬松的話,這一點影響不大。
因此,資管產品季末調節一般存款,導致貨幣金融統計時的一些問題,還可能導致流動性意外波動。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