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劍
01
事件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1年上)》(以下簡稱“理財半年報”),回顧了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情況。總體而言,在嚴監管、強監管的背景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高質量發展進程不斷推進,銀行理財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02
監管環境繼續優化,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
2.1 嚴監管強監管成為常態
在銀行理財監管政策脈絡持續完善的過程中,兼顧資管業務規律與理財特色的監管制度體系逐步完善。2021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在資管新規確立的行業頂層管理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補充與細化的資管行業監管制度:一是先后出臺《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等理財業務監管制度,進一步規范理財產品銷售行為,明確現金管理類產品監管標準。二是加強內控合規管理和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組織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夯實銀行保險機構穩健合規經營根基。三是持續通過發揮監管政策引導作用,推動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四是強化消費者保護,加大對違規展業機構的通報與處罰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查處情況開展通報。
2.2 理財市場規模趨于穩定,理財公司存續規模迅速擴張
2021年上半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整體運行平穩。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產品2.55萬只,累計募集資金62.41萬億元,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37.51億元。
經過兩年的高速發展,理財公司已經超越股份制銀行,成為存續理財產品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截至6月底,全國共有325家銀行機構和2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7萬只,同比減少4130只,較年初基本持平;存續余額25.80萬億元,同比增長5.37%,較年初下降0.23%。
理財公司單只產品平均規模最大。截至2021年6月底,單只理財產品的平均規模達到6.50億元,同比增長16.34%。分機構類型來看,理財公司單只產品平均規模達到15.63億元,為各機構類型最大。
03
產品結構逐步改善,業務轉型成效顯著
隨著理財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銀行理財產品在產品期限、運作模式等方面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明顯改善,產品體系進一步豐富。一是長期限產品發行力度穩步提升,6月份,全市場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281天,同比增長39.99%;二是開放式產品規模及占比不斷上升,2021年上半年,開放式產品募集金額占比93.90%,募集資金同比增長10.09%;三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持續增加,截至6月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2.75 萬億元,同比增長15.04%,占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88.18%。
3.1 向凈值化、標準化、規范化轉型
在嚴監管、強監管的背景下,理財業務轉型有序推進:一是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成效明顯,截至6月底,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0.39萬億元,占比79.03%,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11.75和23.90個百分點;二是投資資產標準化程度持續提升,截至6月底,理財資金持有債券類資產規模19.29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規模的67.31%,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別上升3個百分點、5個百分點;三是理財業務規范化轉型效果明顯,存量資產處置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保本型產品持續壓降,截至6月底存續余額0.15萬億元,同比減少90.68%。
3.2 債券為主要配置資產,權益布局加速
截至2021年6月底,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28.66萬億元,同比增長2.31%;負債合計2.78萬億元,同比下降18.20%。理財產品杠桿率110.74%,較去年同期減少3.06個百分點。理財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余額分別為19.29萬億元、3.75萬億元、1.17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67.31%、13.08%、4.08%。此外,銀行理財持有現金及銀行存款2.77萬億元。
截至2021年6月底,理財產品持有的債券資產中,利率債投資余額1.76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6.14%;信用債投資余額14.53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50.70%,占比較去年同期上升4.18個百分點。理財產品持有評級為AA+及以上的高評級債券規模達到12.14萬億元,占信用債投資總余額的83.55%,同比增加4.88個百分點。
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持續增加。截至2021年6月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2.7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31%,同比增長15.04%,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88.18%;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96 萬億元,較年初下降25.44%,同比下降35.89%,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11.49%;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843億元,較年初增長10.15%,同比增長1.54%,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0.33%;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規模較小,為11億元。
相比于銀行機構,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布相對均衡。銀行機構存續的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的理財產品占比達77.16%,高出理財公司22.86個百分點;理財公司存續的風險等級為三級(中)、一級(低)的理財產品占比分別為20.61%、24.78%,分別高出銀行機構3.83個百分點、19.26個百分點。
理財公司逐漸加強權益類資產布局。隨著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與理財公司的設立,FOF型理財產品已初具規模,成為理財公司布局權益類資產市場的一種方式。截至2021年6月底,銀行及理財公司共存續FOF型理財產品153 只,存續規模1144億元。其中,理財公司FOF型產品規模占全部FOF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70.94%。
投資杠桿率保持穩定。截至2021年6月底,理財產品平均杠桿率為110.74%,較去年同期減少3.06個百分點。2021年上半年各月末杠桿率基本保持穩定,在監管標準范圍內波動。
投資收益穩健。2021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137.51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兌付投資者收益3358.18億元,理財公司累計兌付投資者收益779.33億元,同比增長8.74倍。
04
理財公司異軍突起,躍居資管行業主力
4.1 理財公司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2021年上半年,共有2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和2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1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獲批開業。截至2021年6月底,已有28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較去年同期增加8家,其中21家已正式開業。同時,理財行業的集中登記、第三方托管和信息披露等中介性服務不斷發展,理財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經過近20年發展,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我國資管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公募基金、信托、保險資管等其他類型資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覆蓋面廣,且存續規模居各類資管產品首位(其中信托數據截至2021年3月,保險資管數據截至2021年5月)。
4.2 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銀行理財在穩健轉型發展的同時,也通過多種途徑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21年6月底,銀行理財產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在直接支持企業發展、助力疫情防控、盤活小微企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投向債券類資產19.29萬億元、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3.75萬億元、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1.17萬億元。理財產品投向綠色金融債券超800只,投資規模超2000億元;投向抗疫專題債券約300只,投資規模超1000億元。
銀行理財為我國綠色產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努力踐行社會責任。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大力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通過認購綠色債券、投資符合ESG股票、創新非標投資模式等多種資產配置方式,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投資,參與塑造和完善ESG投資體系,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上半年理財市場新發ESG主題理財產品18只,累計募集資金超100億元。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場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超400億元,較年初增長約50%,同比增長超2.14倍;投向綠色債券超800只,投資規模超2000億元,較年初增長16.79%,同比增長26.46%。
05
主要結論
在金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一方面,銀行理財資金通過投入債權類資產、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未上市企業股權類資產等方式,實現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有效對接;另一方面,理財資金為我國綠色產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嚴監管、強監管的趨勢不變,理財公司的制度規則得以進一步完善。從上半年推出的理財市場監管制度來看,一系列新制度的推出,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制度,助推了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且明確了長期制度安排,有利于促進相關業務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例如,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要從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凈值生成應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過去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客戶展示“預期收益率”的做法被禁止,部分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轉而以“業績比較基準”來展示。而今年推出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禁止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防止變相宣傳預期收益率,以推進打破剛兌預期。此外,《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則明確了現金管理類產品監管標準,強化了業務規范管理,增強了銀行及理財公司經營的合規性和穩健性。
理財公司的成立和發展為資產管理市場注入了新生力量,豐富了金融機構體系,構建了新的大資管市場格局。隨著理財行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各項監管政策相繼落地實施,各家理財公司在堅持穩健合規運作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業務發展新模式、新亮點,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謀求差異化策略。理財公司不斷發展壯大,銀行理財產品在我國資管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中扮演的角色將愈發重要。
剛兌預期被打破,凈值化轉型繼續推進。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凈值化轉型進入沖刺期。在資管新規與理財新規確定的監管格局下,銀行理財積極調整發展理念與方向,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將加速退場。下一步,銀行理財將探索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線。除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外,漸進式開展權益等資產配置,滿足投資者個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當前,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體系日益豐富。例如,工銀理財持續推進非現金、混合類、中長期限產品占比的提升,發布同業首支期權掛鉤凈值型產品、同業首家廣譜信用債指數、同業首只開放式美元理財產品等;農銀理財則豐富“6+N”產品體系,逐步做大現金管理、固定收益、混合、權益、商品外匯衍生、另類投資等六類支撐型產品,做優ESG、惠農等特色系列產品;光大理財發行養老客群、薪資管理、兒童成長、衛生安全、ESG等主題理財,推出股票直投、股票指數、黃金掛鉤、1分錢起購等特色化產品;中郵理財進一步豐富“普惠+財富+特色”產品體系,推進投研一體化布局,并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研發“固收+”、混合類產品,策略不斷豐富。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銀行理財業務在嚴監管、強監管的背景下,將繼續向凈值化、標準化、規范化轉型,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逐漸進入倒計時,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程度進一步提升,打破剛性兌付成效凸顯,“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業務本源加速回歸。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轉型后的非標業務未來仍將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投資方向。轉型后的非標業務一方面具有收益率高的特點,能夠為理財產品提供超額收益;另一方面,其與債市、股市波動相關性小,可以降低組合的凈值波動性。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將依照這一定位,打造與非標資產投資相匹配的投研體系,在符合監管導向的前提下探索其非標資產投資的轉型發展。
第二,強大的投研體系是未來銀行理財發展的制勝關鍵。銀行理財擅長債券投資和非標投資,但是在其他類型資產的投資上存在短板,尤其是在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這一方面是其投研模式受信貸利差思維的限制,難以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缺少相關的投研人才和崗位設置。在凈值化轉型、加碼權益類投資的產品發展趨勢下,圍繞人才儲備和內部機制的改革和建設,將成為銀行理財發展的制勝關鍵。
第三,固收+、FOF策略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發展主動管理的新方向。金融供給側改革和資管新規的要求都將促使銀行理財資金更多地投向權益類資產,而且隨著更多年輕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80、90后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相對較高,FOF型產品、固收+產品將豐富銀行的產品體系,滿足多樣化的投資需求。此外,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在當前投研能力偏弱的背景下,FOF型產品、固收+產品既可以借助公募基金強大投研能力,又可以在發揮銀行自身的資金優勢,從而推動銀行理財業務的凈值化轉型。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