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靳毅
本輪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如同一塊突如其來的巨石砸向平靜的水面。剛開始,大家只是看到了落石所激起的巨大水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落石所激起的漣漪,將漸漸的從中心開始擴散開來。
隨著漣漪一波又一波的向外延展,在更長的時間周期里,資本市場的格局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脆弱的平衡
幾乎任何一次與金融有關的危機事件,都逃不了對金融體系流動性的沖擊。
但流動性的沖擊,僅僅是個表象問題。如果不把引發流動性沖擊的源頭問題解決,新的沖擊就極有可能再次出現,甚至形成持續性“債券違約->債券拋售->產品贖回->債券拋售->債券違約”的負向循環。
看上去,新的穩態正在形成。近期,一連串國企違約導致的市場恐慌,已漸漸過去,銀行間市場看上去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穩態之下,其實是脆弱的平衡。
目前,流動性分層的問題并沒有有效解決。由于擔憂違約事件的再次沖擊,銀行對于許多非銀機構依舊謹慎。而非銀機構,尤其是規模龐大的產品賬戶,只能通過彼此抱團騰挪來維持資金的緊平衡。散戶贖回債基的浪頭剛過,可機構贖回產品的壓力又仍在路上,這時,一旦再有國企違約,大量產品類賬戶此前所維持的緊平衡,將再次被打破。
到那時,一場新的負向循環又將隨之展開。
本輪債券違約事件,與以往多輪違約潮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債券投資人開始對“政府信仰”產生了根本性的質疑。相應的,大家也開始紛紛拋售某些國有企業的債券,來回避潛在的信用風險。
可信仰,極難定價,又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邊界去隔離。因此,在無法定價的階段,不少機構干脆選擇了對“有潛在風險的國企”、甚至“有潛在風險的區域”一刀切。
當金融機構對國企、城投的“信仰”減弱,當信用債市場定價體系出現紊亂,對于許多債務高企的企業而言,都將面臨3個無法回避的問題:①債券非標化;② 債務短期化,③授信機構集中化。
資產規模大、債務規模重的企業,往往利潤薄。這時,資金成本上升1%,就可能讓有些企業由盈利轉為虧損。由于擔心企業盈利情況惡化,債券投資人率先拋售資質較弱的債券,商業銀行在接棒的同時,看著融資利率高企的企業,即便不選擇抽貸,也大概率會選擇提高融資利率。
可企業的融資利率一旦出現系統性抬升,又將出現剛才的惡性環形,一直到企業的盈利出現系統性改善,或者徹底倒下。而一旦債券市場有新的企業陸續躺倒,一場更大的負向循環,也將隨之到來。
與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相比,企業的流動性問題,更像一只灰犀牛。它演繹的更加隱秘、更加緩慢,可一旦這股勢能開始加速,它所產生的殺傷力將是巨大的。
目前看,如果沒有強勢的外部力量,給這場違約所引發的負向循環剎車,那這次負向循環的終點,可能將離我們非常遙遠。
信仰的萎縮
信仰削弱的背后,是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減弱。
而對于那些資質相對較弱的國企而言,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減弱,形成了一場市場化倒逼的改革。
城投公司將進入加速整合期。城投公司整合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城投領導看的明白,金融機構投資人更想的清楚。但到了落實層面,由于企業整合涉及的問題過多,不少明確提出要加大城投整合力度的省份,推進動力也不足。
但改革從來都是倒逼的。在本輪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大幅收縮的背景下,許多體量小、資質弱的城投公司,在公開市場融資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這類機構所在地的城農商,往往也無法給予他們更多的授信。
這時,如果地方政府不想看到違約,大城投整合小城投,將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在金融市場的倒逼之下,那些面臨流動性困局的國有企業,也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一輪兼并重組、優勝劣汰的淘洗。
伴隨著信仰走向終點,大量此前被“信仰”所虹吸的金融資源,也將發生重新分配。物極則必反,當民營企業在債券市場的處境不能更加艱難的時候,一些此前被大家忽視的優質民企,也將在國企信仰收縮的過程中,重回投資人的視野。
而金融機構倒逼國有企業的加速整合的過程,最終,又將加速金融行業本身的整合與出清。
此前,不少小型金融機構的核心商業模式,就是“高收益資產”匹配“高成本負債”。由于那些“高收益資產”往往有國企信仰加持、歷史違約率又極低,因此,這一模式在過往養活了包括銀行、基金、券商等在內的大量金融機構。
但下階段,隨著以城投公司為代表的眾多中小國有企業進入整合周期,此前圍繞在他們周圍的許多中小金融機構,業務規模也將面臨大幅收縮。
對于債券市場而言,信仰的削弱與國企的整合,意味著曾經規模巨大的“低風險、高收益”資產的大幅萎縮;而對資產管理機構而言,“低風險、高收益”資產的萎縮,則意味著此前單純依靠此類資產套息的機構,將逐步遭遇規??s減、甚至出局的風險。
當“信仰套息”的紅利不再,一場金融機構的加速洗牌,也將在所難免。
資產的重估
信用債市場的估值重構,只是個開始。
國有企業的債券、信托、租賃、信貸,構成了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底層資產。而這些底層資產,又是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基金公司的基金產品、信托公司的信托產品等金融產品,重要的投資方向。
本輪國企違約所引發的信用債市場估值重構,其實只是債務類資產再定價的一個部分。而在國企信用債再定價的背后,是規模體量超10萬億級的債務資產的再定價。
如果一家企業的公開債券價格大跌,那么,這家企業其它類型的融資工具,無疑也要大幅折價、甚至已經違約。相應的,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債券基金等,大量投資于這類債務的各類金融產品,也將面臨再定價的問題。
當此前高收益的底層資產不再安全,那么,年化收益“6%-8%”的信托產品、年化收益“4%-5%”的銀行理財,規模的萎縮將只是個時間問題。而當這些10萬億級、年化收益“5%-8%”的“剛兌型”產品規模加速萎縮,又將意味著什么?
它意味著,金融市場真正的“無風險利率”將出現系統性的下移,而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將出現系統性的抬升;也意味著,超200萬億的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的結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沒有了“高收益、剛兌型”的理財產品,他們的資金要么回流更加安全的存款類產品,要么流向“高風險、高收益”的風險資產(比如股票)。
對資產管理機構而言,“5%-8%”的剛兌型產品缺失所形成巨大真空,將形成一片巨大的新藍海。近期,各家公募基金積極推出“固收+”產品的背后,其實是在搶灘登陸這10萬億級的新藍海市場。
對股票市場而言,伴隨著大量新產品、新資金的持續涌入,股票市場的下一個10年,也將出現類似房地產市場上一個10年一樣的紅利期。
信用債市場估值重構所引發的金融資產估值重構,將進一步引發10億級別的金融產品的格局重構,而這也是“破剛兌”、“凈值化”監管導向下,所必將經歷的過程。
違約的陣痛尤在身邊,短期看,它甚至有加劇的風險。但對很多人而言,長遠看,一場更大的時代紅利也已走到了我們身邊。
(本文作者介紹:國海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負責人。)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