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舒時
10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了一個關于新金融體系的演講。其講話引發中國各界諸多討論,筆者所在的諸多微信群,從商圈到投資圈,以及各類別的學術圈,都有很多人討論。
大概看了一下,眾人爭議的焦點,很多是由于馬云的“金句”所引發的。主要涉及有以下幾個有意思的觀點:
2.“中國金融基本上沒有系統,中國實際上是‘缺乏金融系統’的風險。”
4.“中國的金融當鋪思想非常嚴重,也影響了很多企業家。”以及后來補充說的“必須用借助今天的技術能力,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
針對上述言論,評論者有關注螞蟻金服的壟斷地位;有關注中國IT公司在使用所謂的大數據時,對個人隱私的侵犯;還有人關注螞蟻明明依附銀行做著支付業務,卻著重定義自身為科技企業而非金融企業,可能是出于估值與規避監管的意圖……
凡此種種,只能說,對于同一番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這與大家的行業背景、學術背景以及個人價值立場都有關系。
在這里,筆者不想再就上述言論展開討論,不過建議所有對馬云上述言論想發表意見的人,先把他的演講內容完完整整地聽完。
如果不是很了解馬云的夸張演講風格,如果不是親自聽完馬云的整個演講內容,了解每句話的上下文意境,而只是看自媒體或是網上摘錄的評論的話,對于上述幾個“金句”的理解,可能會產生不少的誤解,甚至會有大相徑庭的判斷。
筆者這里只想談談馬云演講最后部分提及的中心內容。因為聽完整個演講,我覺得他的演講內容其實主要是在迎合整個峰會的主題:“危與機:新格局下的新金融與新經濟”。如果聽者只是因為上述某種夸張的觀點,就偏離了馬云整個演講的主旨,我覺得可能并非馬云初衷。
應該說,馬云的觀點的確很犀利很大膽,他說到“數字貨幣可能重新定義貨幣”,還說到“新金融體系是未來的方向,不管我們高興不高興,它一定會起來,不管我們做不做,一定會有人去做。”
熟悉中國“幣圈”和“鏈圈”監管現狀的人都知道,敢在公開場合做這樣的陳述,是需要一定的膽量的。實際上,今天很多內地媒體對于在中國內地公開發布唱多“數字貨幣”還是抱著極為審慎的態度。
盡管馬云的膽量已經夠大,但如果就金融科技給傳統金融帶來的挑戰,以及給各國金融當局帶來的潛在沖擊而言,馬云的提法可能還不夠大膽深入,還不夠尖銳。
事實上,當馬云說到“數字貨幣可能重新定義貨幣”時,給人感覺他對數字貨幣給金融行業所帶來的全面沖擊,要么是認識不足,要么是不敢向公眾、向金融監管當局揭示這一新事務可能引發的顛覆性影響。
在數字貨幣領域,比特幣和以太坊為金融業帶來了全新的變革,不論是從支付系統、信用認證,還是從資產的形式與確權認定等方面,其帶來的影響都是實實在在的,非常深刻的,而且正在迅速演變之中。
數字貨幣不是“可能”重新定義貨幣,而是已經開始重新定義包含貨幣在內的“金融”領域。
近年來,隨著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加密貨幣進入實務創新階段,從現有的運作模式來看,區塊鏈金融至少從四大領域重新定義傳統的金融服務。
第一,從資管角度來看,加密貨幣的出現,令虛擬資產成為全新的門類,虛擬資產管理也迅速崛起。在香港,早在2019年10月4日,香港證監會便公告,確認虛擬資產可以屬于投資品,并表示此類資產的管理活動同樣也要受到證監會的規管。這相當于已經把以數字貨幣為主的虛擬資產,從過往的民間“江湖”納入投資殿堂,進行合法合規管理。隨后不久,香港證監會又陸續批核了虛擬資產管理公司和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的牌照。
金融界應該認識到,接下來,如何對以數字貨幣為主的虛擬資產進行估值、定價、實施投資組合管理,實施風險控制等,都是需要盡快研究的課題。
第二,從融資角度來看,以加密貨幣為主的數字貨幣,已經從兩大領域對傳統金融進行了突破。
首先,加密貨幣獨特的發行機制(如ICO與IEO等)是對現有融資模式的突破。發行人用自身數字貨幣換取投資人手上(流動性更強的)數字貨幣,這開創了權益與債務之外的第三種融資模式。這種做法在中國內地目前仍然未解禁,但是在香港等海外市場,已經出現了“有法可依”的跡象。
其次是DeFi的出現,允許持有加密貨幣的資金需求方在傳統銀行之外尋求另一種借貸模式。DeFi實際上是利用加密貨幣進行了某種程度的“信用”創造,這實際上開始對現有的借款模式產生重大沖擊。
2020年是DeFi快速增長的一年,拋開這個領域的非理性繁榮與投機泡沫,若僅從金融需求的角度來看,DeFi的高速增長,反映的是人們對于急于擺脫傳統金融中介的需求,是一種另類的普惠金融需求。傳統金融的從業者不能忽略這種需求,更不能忽略DeFi市場規模增長所隱含的喻義。
第三,從金融中介服務端來看,區塊鏈技術及加密貨幣正加速促進虛擬資產交易所的變革。
2020年8月底,香港證監會原則性批準了BC科技集團旗下的OSL公司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牌照的申請。這也意味著亞洲第一個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在中國香港誕生。
反過來看,傳統交易所是否敢于革自己的命,為ICO、IEO及DeFi等模式提供應有的虛擬資產中介服務?這或許關系到它們能否在未來獲得進一步發展空間。同樣,隨著數字貨幣以及虛擬資產的盛行,傳統的銀行、信托、估值、審計、法律及合規機構,都需要開始為區塊鏈金融的發展進行與時俱進的自我變革。
在海外,已經有了針對數字貨幣的保險產品、托管機構、審計服務以及合規機構。即便中國內地目前對于數字貨幣還沒有放開,但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客戶識別,建立金融體系共享的盡調系統,早已提上議事日程。
第四,從金融監管層面來看,加密貨幣的發展,對貨幣監管當局、證券監管當局、各級行政及立法機構均提出了全新的監管命題。
在世界上不少國家,數字貨幣的發展和創新已超越了當地金融監管當局的理解范疇,因此如果有關當局再不重視數字貨幣所創造的全新金融體系,有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發現,當局可能在某些領域會失去對“金融”的控制權。
嚴重的話,部分弱勢的貨幣當局會發現,自己的法幣不再被輕易認可,本國的金融體系也不再完全被企業和居民接受,當局不僅無法再象過去那樣合法地獲得充分的鑄幣稅收益,更有可能被迫接受另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金融體系(這在世界部分國家已經出現了苗頭)。
好在上述情況在中國還沒有出現。但很顯然,各級監管部門只有掌握最前沿的區塊鏈知識、熟悉不斷演變的加密貨幣、跟進分布式金融的機制變革,才能判斷未來的風險所在。
從世界不同經濟體監管部門近年來對主權數字貨幣、虛擬資產管理以及虛擬資產交易所的“沙盒監管”等措施來看,不少經濟體的監管層已經開始與“去中心化”展開博弈。
可以預見,區塊鏈創新重新定義金融的過程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科技創新與傳統監管間的博弈互動可能會不斷演變,但在技術創新這條路上,開弓便沒有回頭箭!在重新定義金融的過程中,機遇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論是金融民工、專業投資者、金融科研人員抑或政策制訂者,都必須積極參與這一進程,否則很可能便會被這一歷史進程所拋棄!
馬云認為,可以利用數字貨幣來構建新的金融體系,并認為這種改革是“要付出犧牲和付出代價”——筆者認為,他在這里只強調了創新會面臨的代價,卻沒有點出另一層更重要的:如果不創新,不利用金融科技盡快推進全新的金融體系變革,可能付出的代價會更高。
本文原發于奇點財經
(本文作者介紹:香港金融市場專家,《稱雄全球的中國對沖基金經理投資之道》作者)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