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車寧
隨著國家新基建戰略的推進和產業互聯網的升溫,區塊鏈領域最近持續火爆。7月23日,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杭州宣布,螞蟻區塊鏈正式升級為“螞蟻鏈”,致力于重構數字經濟的信任體系,讓區塊鏈像移動支付一樣改變生產和生活。
區塊鏈技術自誕生以來,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擺在技術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由于和比特幣的天然聯系,區塊鏈的早期發展和數字(虛擬)貨幣糾纏在一起,致使社會大眾及監管機構對其的印象往往與“炒幣”掛鉤,客觀上對區塊鏈的發展起到了負面甚至阻礙的作用。螞蟻則在當時另辟蹊徑,相信區塊鏈只有與實體經濟結合才能發揮最大價值,自2015年來,已在公益捐贈、跨境貿易、醫療票據等五十余個場景多有建樹。
也正由于發展之初與數字貨幣的聯系,區塊鏈在文獻中經常被表述為“價值互聯網”。區塊鏈不僅能建立信任,還能傳遞信任。而信任傳遞的過程也往往是價值產生的過程。回溯歷史,正是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網絡支付的出現,提供了消費互聯網爆發的信任機制,使得分隔兩地、彼此匿名的陌生人之間也可以基于擔保交易中介而放心進行買賣。同樣,在蓄勢待發的產業互聯網時代,也需要新的信任機制來解決B端客戶的信任問題,建立新型生態體系、激活企業數字發展潛力。而這,正是螞蟻鏈所期待發揮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推動區塊鏈技術規范應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以下簡稱《規則》),這些規范及其中對區塊鏈的界定構成觀察螞蟻鏈的另一個視角。
對于區塊鏈,《規則》定義為“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防篡改、防抵賴的技術體系?!备鶕@一定義,首先,區塊鏈必須是由多個獨立主體共同維護的體系;其次,密碼學是區塊鏈的基石;再次,通過共識機制,實現數據存儲的一致性,是區塊鏈的核心功能;最后,“防篡改、防抵賴”是區塊鏈有別于其它技術形態的價值所在。
同樣重要的,是上述定義中所“省略”的概念或描述,如“去中心化”、Token(通證)等,這些都曾經被認為是區塊鏈的核心特征與主要貢獻。需要指出的是,區塊鏈的初心是建立信任,而且是通過技術手段這一客觀要素(區別于人為的主觀要素)建立具有“強制性”的信任(不可否認的信任),而“去中心化”不是建立信任的必要手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區塊鏈在中國的下半場可從螞蟻鏈的推出算起,在這之后,服務場景而非炒幣、信任而非去中心化應當成為我們理解、應用區塊鏈的關鍵。
無可辯駁,互聯網對提升生產力起到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從消費模式的改變到人際間交往形式的改變,也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個過程通常被稱之為數字化進程。在過去十多年里,這一進程主要由移動支付推動,而今區塊鏈可能發揮類似的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圍繞個人的消費互聯網(2C)雖因資本、流量等紅利逐步見頂而風光不再,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5G網等前沿科技及商用模式的發展,海量數據資產的積累,越來越多的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尋求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正迅速由想象變為藍圖,構成互聯網經濟的下一個風口。
然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依然橫亙著諸多障礙,一方面,如前所述,產業互聯網需要建立自己的信任機制以推動企業與市場最終完成從線上化、信息化到數字化的變革,并且由于企業需求的個性化和碎片化,這種信任機制還不能是中心化和單方面的。
另一方面,以智能化為標志的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顯著特征即為互聯網(主要是物聯網)驅動的制造。通過信息和物理系統的深度融合,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
這一切離不開數據的流通和共享。產業互聯網的爆發需要數據的驅動,需要兼顧數據本身的價值保護與流通中創造的新價值。數據在生成、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需要溯源、確權和保護,理想狀態是“可用而不可見”,區塊鏈當然具備實現這一狀態的可能,但正是包括螞蟻鏈在內的技術領先且可商用的項目使可能變為現實。
從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看,從過去的機械時代、電氣時代、到現在的信息時代、以至于到未來的數字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推手。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據,使數據在生產中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數據流通,其形式則將突破垂直領域而達到萬物互通的局面。在當前全球法制與輿情環境之下,數據流通的前提是要解決隱私安全與權益保護,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之下激發其流通與使用價值,而這自然需要一個基礎結構與準則來“托底”。
無論是數字城市的運營,還是產業互聯網的形成,都需要底層操作系統,建設適應新經濟范式的信任機制與生態環境。這正是區塊鏈技術可以大放異彩的空間與舞臺,其透明可溯、不可篡改的特性既有利于在主體分散、需求多元的產業互聯網市場進行連接,又有利于合規而高效地匹配數據供給與需求。
綜上,區塊鏈在未來數字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已無需贅言。然而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如何去發展和建設區塊鏈,卻是當前需要發揮智慧、深度思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效社會生產的開展,既需要生產要素,也需要組織制式,而后者既應該包括體系結構,也要有業務流程。
在這種情況下,手握場景、技術、流量資源的互聯網巨頭們理應責無旁貸,作為在電子商務、普惠金融、民生服務、社會公益等領域最為活躍的科技公司之一,螞蟻鏈的“打樣”或可成為業內普遍的范本。
另外,區塊鏈智能合約(計算機可自動執行代碼)的應用,常被視為業務流程重構的過程,被賦予了精準管控過程的任務。然而,領域知識與實現手段之間尚存在壁壘。只有在無需編碼即可設計智能合約的情況下,智能合約才可能廣泛的應用到實體經濟中。
區塊鏈雖然可以對數據流通的過程發揮關鍵性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沒有一個數據發現與流通的機制,數據被鎖在一條條鏈中,無異于重重警衛的豪宅大院,彼此作繭自縛,陷于更深的壁壘與牢籠之中。
因此,數據流通是一個復雜工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集群效應,更需要多種技術的融合。螞蟻鏈對此的回答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建立起可信機制,并以此為基礎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協同,創造新型生產關系保障數據流通。
集群效應還可以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早期的區塊鏈應用先行者,曾經都或多或少地被“為什么要用區塊鏈”之類的問題所困擾。實際上,區塊鏈技術與其它技術,無論是在它之前或同時出現的技術形態,都有很大的不同。其它的技術改變的是生產效率,是提升生產力;而區塊鏈改變的則是生產關系。而通過生產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增長,則需要集群效應。
換句話說,其它技術形態,在單體中就可能發生作用,區塊鏈則需要基于生態體系的多體協同。從“以我為主”出發,到協同做事,這是思維方式上的重大改變。一旦數字化基礎設施、新型價值網絡形成氣候、成為生態,區塊鏈的效率和效益就可能集中爆發,新的商業范式將破繭成蝶,生產力的極大釋放計日可期。
當前,破題的關鍵和抓手在于新基建,不同于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新,一是在技術新,還處于發展的早期;二是模式新,商業模式還處于孕育期,因此,政府投資和市場推動是兩只輪子,缺一不可。
與之前基建項目不同,產業互聯網的新基建是要在原來中心化的框架之外建立新的信任機制與生態環境,打造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層操作系統,在這一過程中,各方普遍期待區塊鏈能夠發揮基礎與核心作用。
雖然區塊鏈技術是以分布式為基礎,但在早期的實驗和實踐中,先行者的權威性對結果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區塊鏈能否為產業互聯網提供信任機制,關鍵也在于與場景應用的結合。過去,互聯網巨頭們或者將區塊鏈放置于實驗室環境,或者將其局限于低頻、邊緣場景,而螞蟻鏈對實體經濟的主動擁抱、對以科技解決信任問題初心的堅守讓我們看到第二個支付寶橫空出世的可能,期待更多企業的躬身入局,通過彼此的化學反應共同構建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信任神器。
(本文作者介紹:金融新興商業模式的長期觀察者,現就職于某大型銀行,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