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彭文生
GDP通過貨幣化的經濟活動來衡量人們的福利,我們愿意為某一件東西支付的貨幣是多少,這就反映了它對我們的價值。但是我們無法用貨幣衡量生命的價值。所以,政策最關鍵的是要有人文精神,也就是說要關注民生,而不是簡單地刺激需求,保GDP增長,關鍵是扶持受沖擊大的中小企業與普通百姓度過疫情的難關。
關于當前經濟形勢,我想分享三個方面的看法。
短期的經濟形勢
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不同于一般的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它和傳統經濟周期波動有兩點明顯的差異:
一是物理限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這不同于居民收入的下降對需求的影響,也不同于某類資源價格因供給下降導致的價格上升,而是防控疫情的政策措施導致的一種物理限制:勞動力不能從事生產,居民不能外出消費。一般的需求和供給沖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過價格的靈活性而緩和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比如收入下降導致需求下降,進而商品價格下降,使得實際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限制需求下降的幅度。但在物理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價格變動不能發揮調節供求的作用,這意味實體經濟短期受到的沖擊很大。同理,傳統刺激需求和促進供給的政策措施也難以發揮作用,只要疫情得不到控制,必須居家隔離,貨幣的的刺激沒用。
二是恐慌情緒對金融市場的沖擊。美國資本市場近期的大幅下跌,和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直接相關。我們在金融危機時也有恐懼心理,但疫情時的恐懼心理和金融危機時的恐懼心理有明顯差異。必須有恐懼的情緒才能夠有效做到社交隔離,進而才能夠控制疫情的擴散。從疫情爆發到得到控制,這中間必須要有恐慌情緒,這對經濟活動尤其金融市場是不利的。
這兩點特殊性決定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和傳統的外生沖擊是不一樣的。一個直觀的不同是,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一般的沖擊,這個從中國頭兩個月的經濟數據已經看出來,接著歐美經濟受到的影響也會比較嚴重。但是從中期來看,當疫情消退,物理限制消除,經濟活動將恢復正常,我們對下半年的經濟形勢不應該太悲觀。
另外,雖然恐慌情緒對金融市場沖擊大,但恐慌情緒越大,意味著疫情的拐點正在形成,因為恐慌會促使人們重視社交隔離等措施,在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歐洲現在蔓延的恐慌情緒就是拐點正在形成的標志。
從經濟政策來講,一個重要的含義是政策應對應該注重人文精神,注重民生,而不是傳統的刺激需求措施。疫情是全球性的災難事件,涉及老百姓的生命和身體健康,這不是以貨幣能夠衡量的。GDP通過貨幣化的經濟活動來衡量人們的福利,我們愿意為某一件東西支付的貨幣是多少,這就反映了它對我們的價值。但是我們無法用貨幣衡量生命的價值。所以,政策最關鍵的是要有人文精神,也就是說要關注民生,而不是簡單地刺激需求,保GDP增長,關鍵是扶持受沖擊大的中小企業與普通百姓度過疫情的難關。也就是說,財政而不是貨幣政策應該發揮關鍵作用。
疫情對經濟的中長期影響
這次疫情顯示出無接觸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數字經濟,有幾個方面的重要含義:
首先,疫情會引導公共、私人部門更大地力度投資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這將有利于促進服務業效率的提升。服務業中的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線上零售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新增長點。這也意味著未來對我們更重要不是有形資產,比如廠房、汽車,而更多的應是商業模式、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
其次,無接觸經濟促進人們健康消費。這次疫情爆發帶給我的一個感想是,我們可以也應該更節儉一點,更注意健康消費,拒絕攀比消費。未來無接觸經濟的發展的一個客觀效果可能是人們更注重簡樸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更有利于環境的保護。
再者,疫情增加政府在扮演公共角色時發揮的作用。此次疫情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醫療資源緊急動員和調配到人員隔離措施的有效推進,都看到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即使在西方的自由主義精神占主導的社會,控制疫情的需要可能最終使得民眾接受政府公權力增加對私人空間干預的現實。這個和數字經濟結合起來,比如精細化的社區管理,未來對經濟和社會生活將是什么樣的影響,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最后,疫情下的無接觸經濟凸顯收入分配問題的新視角。過去我們收入分配關注的重點在于極少數富人(1%)和絕大多數(99%)的居民之間的差距。這次疫情下,收入差距擴大更多體現在無接觸經濟從業人員(大約20%-30%)和接觸經濟(剩下的80%、70%)的從業人員的分化。在這次疫情中教育、金融、科技、高端服務等行業從業者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他們可以通過在線工作,遠程工作進行替代。但是制造業工人,低端服務業從業人員等中低收入階層,承受了很大的沖擊。
現代貨幣理論
更關注人文、民生,收入分配問題的新視角,以及公共政策作用的增加,這些在宏觀政策層面的一個共同的含義是財政政策的重要性。因為財政是結構性的政策,財政政策能精準幫助那些受到沖擊的中低收入階層,包括現金轉移支付,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當然,一個自然的問題是財政政策的空間有多大,或者說政府債務增加的空間有多大。這次疫情可能是現代貨幣理論走向實踐的一個契機。按照現代貨幣理論,只要通脹不是問題,財政赤字就不是問題,財政是否擴大應該考量總體的宏觀經濟平衡,而不是財政自身的平衡。預計歐美在這一輪應對疫情的政策應對中財政赤字將大幅擴張,我們也有多種形式發揮財政的作用,包括提升預算赤字、特別國債、準財政的政策性金融等。
美聯儲通過擴大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來購買國債(QE),可以支持美國的財政擴張,中國央行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資金支持商業銀行購買國債或者進行政策性金融的準財政活動,效果類似QE。我們現在存款準備金率大概10%,近18萬億資金被凍結,如果將這部分資金釋放出來,商業銀行運用釋放資金購買特別國債或者進行政策性金融,幫助中小企業和受沖擊大的民眾,有助于整個社會渡過難關。
總之,要通過更注重人文精神,民生,和切實幫助普通老百姓的宏觀政策,應對疫情的沖擊,而不是典型的刺激需求的措施。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0年3月)上發言的記錄整理稿。
(本文作者介紹: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