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譚浩俊
一個法律事實非常明確的案件,就因為可以套得上某一法律條款,就做出不顧事實的判決,這樣的判決,怎么說也不可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其可產生的后果,不僅會對開發商、市場的誠信度產生傷害,影響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也會對法律的公信力帶來傷害。
2016年8月,西安市民陳女士一次性支付166萬余元通過內部認購的方式購買了紫杉莊園房屋一套。兩年后,在房價飛漲的背景下,開發商西安聞天科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當時沒有預售許可證為由,將12名業主分別起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內部認購合同無效。該案已在長安區法院開庭審理,法院6月8日下達一審判決書,判決雙方簽訂的內部認購合同無效。
消息傳出以后,輿論幾乎一邊倒,既指責開發商的無良無德,惡意損害購房者利益,也指責法院的罔顧事實,一屁股坐在開發商一邊。
雖不能說這是現代版的《葫蘆神判糊涂案》,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無效,但在起訴前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可以認定有效。”法院的判決,似乎都是有依據的。但是,如此死板地套用法律條文,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站得住腳,就可以認為是執法有據、事實清楚呢?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假如一個人面對不法分子在損害群眾利益,甚至會造成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極大損失,及時出手制止,并因此造成不法分子死亡,是否也要追究刑責,甚至判處死刑呢?我想,法院一定不會,不僅不會,還要褒獎其見義勇為。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事實更為重要,而不是只要致人于死就是犯罪。而從本案來說,明擺著開發商是有錯在先,明知無證銷售是違反相關規定的,并在有關方面已經責令其整改的情況下,仍然在大肆宣傳和銷售房子,就算合同無效,損失也應當由開發商承擔,而不是購房者。法院有意忽略這方面的事實,很顯然是對事實的罔顧,對名義的不尊重,甚至不排除有某種利益關系。
我們要追問的是,既然法院能夠做出合同無效的判決,那么,開發商的行為算什么?開發商將12位居民的錢占為已有,又算什么行為。搶劫?非法集資?不然,12位居民的錢怎么能夠到了開發商手里。對這個事實,法院應當確認。
退一步講,如果法院仍然要一屁股坐在開發商一邊,認為開發商既不是搶劫,也不是非法集資,那么,如果12位居民向法院起訴,要求開發商賠償他們的屋銷售款被開發商占用兩年,給自己投資帶來的損失。譬如要求按房款的5倍以上賠償,法院會予以支持嗎?估計法院一定會站在開發商一邊,認為12位居民提出的是無理要求。只是,面對開發商的無理要求,為什么法院能夠不顧一切地做出判決呢?除了有所謂的法律依據之外,難道真的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嗎?真的可以不顧事實嗎?
再退一步講,如果沒有12位購房者的房款,開發商極有可能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成為半拉子工程。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也不少見,法院為什么不考慮這方面的原因,而做出更能體現公平正義的判決呢?
一個法律事實非常明確的案件,就因為可以套得上某一法律條款,就做出不顧事實的判決,這樣的判決,怎么說也不可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其可產生的后果,不僅會對開發商、市場的誠信度產生傷害,影響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也會對法律的公信力帶來傷害。甚至可以這樣猜測,開發商在有關方面下令整改的情況下,仍然不去辦理房屋銷售許可證,可能受到了某些司法機關人員的暗中幫助,因而故意不去辦理。因為,按照規定,只要在起訴前取得許可證的,仍然可以認為合同是有效的。但是,開發商沒有這樣做。所以,建議有關方面介入調查,看看有沒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此前已經與開發商有某種默契,或者早就達成了“共識”,成為“一家人”。開發商能夠想出這樣的主意,決不是自己有多么高明,而是背后的人更懂得怎么處理。譬如相關法官起訴前有沒有與開發商已經有過交往或交流。如果有,就是勾結,就需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從總體上講,這起案件的判決,不是一件揚善除惡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是在鼓勵違法者違法,鼓勵采用不正當手段欺騙廣大居民,且能夠獲取巨大利益,能夠得到司法機關的全力支持。這樣的判決,負面影響遠大于正面效應,甚至可以說無任何正面效應。面對這樣的案件,法院不能死套法律條文,而應當尊重事實,尊重民意。否則,最后一道防線也失守了,廣大居民到哪里去維護權利、追求正義。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責任編輯:謝海平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