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我國財政政策在收支兩端靠前發力,綜合運用財政結余資金和增量財政政策保民生、穩就業,充分釋放政策效能拉動投資,以彌補社會需求不足,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會延續,擴大赤字規模的可能性上升,財政收支結構將有所改善,地方政府債規模仍將維持高位,財政體制改革在預算管理和風險防控等方面不斷深化。
2022年財政政策回顧:
今年以來,為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積極的財政政策前置發力,通過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大規模留抵退稅、加快專項債發行等舉措支持經濟平穩運行,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把穩增長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財政擴張力度大幅上升,組合財政政策發力明顯。一方面,多項增量財政政策落地,主要表現為: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紓困效果明顯、轉移支付和財政資金直達增強地方財政民生保障能力、專項債發行加速助力基建投資穩增長。另一方面,通過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資金、積極盤活存量資產等方式來增加財政發力空間。今年的赤字率為2.8%,在赤字率的基礎上補充跨年度調入資金和使用結轉結余資金情況,能夠更全面地展現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規模。根據預算草案報告,2022年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資金達2.3萬億元,大幅超過2021年的1.2萬億元,體現了對存量政策工具的及時運用。同時,從支出端來看,1-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3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財政支出規模明顯增加,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保持了支出強度。
第二,減稅退稅額創歷史新高,中小企業、制造業企業收益明顯。截至11月,2022年實施的稅費支持政策已落實超3.7萬億元,其中最主要的增值稅留抵退稅已退還稅款2.3萬億元,超過此前三年退稅額的總和。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受疫情影響,大量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減稅降費更有利于對實體企業紓困,保主體、穩就業的政策效果更強。工信部近期對2.5萬家中小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減稅降費舉措的實施,92%的中小企業認為企業稅費負擔有所減輕。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通過留抵退稅的方式,有利于設備等前期投入較大的科技企業、制造業減少資金占用,緩解融資壓力,增強資本開支意愿,促進產業升級。綜合來看,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對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定市場預期、擴大有效投資、拉動最終消費,從而推動經濟恢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充分釋放專項債政策效能,助力基建投資穩增長。專項債是拉動投資最直接的政策工具之一,今年以來,各地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助力基建投資穩增長。其一,從額度來看,2022年安排新增專項債限額3.65萬億元。其中用于項目建設的額度3.45萬億元。在此基礎上,8月國常會部署19項穩經濟接續政策,又安排了5000多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要求各地要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截至10月累計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發行3.69萬億元,發行使用進度明顯加快,有力拉動了有效投資。其二,從投向來看,專項債主要發行領域為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社會事業等。其中基建類專項債占比約63%,主要投向交通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約占81%),收費公路(7%)、產業園區(6%)、水利項目等。其三,從形成實物量來看,國務院多次要求“資金跟著項目走”,資金撥付進度越快,越要求各級政府提早儲備項目,同時將新能源、新基建領域符合條件的政府投資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助力新興產業發展。
第四,中央給予地方財政支持,緩解地方財政收支矛盾。今年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超預期因素引發的風險增大。部分地方財政由于收入下滑、剛性支出不減,收支矛盾有所加大。從收入端來看,今年前10月,廣義財政收入約為22.56萬億元,同比下降約9.4%。從支出端來看,疫情常態化下,民生支出需求進一步提升。廣義財政支出約為29.2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7.4%。綜合來看,在疫情常態化發展下,稅收收入增速緩慢,政府性基金收入在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持續下滑,僅非稅收入的增長難以補充財政空間,前10個月支出大于收入約6.66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88%,部分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面對收入下降的趨勢,地方政府一方面以盤活存量資產的方式對財政開源,另一方面中央也給予地方財政大力支持:一是轉移支付力度創紀錄,2022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近9.8萬億元,增幅為18%,均為歷史最高;二是推進財政直達資金機制常態化,2022年資金直達總量約4萬億元,主要用于精準支持基層保居民就業、?;久裆确矫?,助力兜牢兜實民生底線。
2023年財政政策展望:
展望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基調將會延續,需求不足仍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關鍵在于進一步提升財政政策效能。預計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會延續,擴大赤字規模的可能性上升,財政收支結構將有所改善,地方政府債規模仍將維持高位,財政體制改革將不斷深化。
一是從財政規模上看,擴大赤字規模的可能性上升。從明年收支兩端來看,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為突出。在收入端,明年財政收入的壓力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2023年可調入的結余資金將明顯不足、央行上繳結存利潤不可持續、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有可能繼續執行等因素,將對財政收入造成影響;在支出端,如果疫情影響逐漸下降,那么疫情防控相關的支出將會降低,用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支出將會增加。從宏觀杠桿率來看,政府債務與赤字問題的實質在于增長與風險的平衡,過去兩年我國的宏觀杠桿率并未大幅上行,還有一定加杠桿的空間。
二是從財政結構上看,收入將部分改善,支出向供需兩側協調發力。在收入端,一方面 2022年留抵退稅已經基本完成,且多為存量稅額,不可持續,明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比2022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明年地方盤活存量資產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推動地方政府非稅收入增加,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但是,土地出讓收入低迷將繼續拖累政府基金收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也仍將低迷。在支出端,2022年政策更多是刺激供給端和扶持企業,明年支出將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協調發力。供給側方面,明年將繼續延長減稅降費等優惠政策或出臺新一輪幫扶政策;需求側方面,預計明年政策將會向需求側有所傾斜,刺激居民消費的必要性有所上升。
三是地方政府債規模仍將維持高位,靠前發力繼續推動投資穩增長。從新增限額來看,今年前11個月地方政府債比去年同期增加千億,創同期歷史新高,為保證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預計明年的新增額度將與2022年大抵持平。同時,今年11月初財政部提前下達了各省2023年新增政府債額,便于地方盡早發債,有利于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來擴大有效投資穩增長。從資金投向來看,將繼續聚焦國家發展支持領域,以帶動重點領域投資需求,依然偏重基建,產業園區、新基建的投向占比可能會擴大。
四是強化財政預算約束的同時,加強風險的防控管理。從預算管理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廣東、黑龍江等省市已經開展預算管理試點,未來深化預算改革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升財力統籌能力,破解地方財政管理難題。同時,要筑牢安全的底線,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已積累了較大的債務風險,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舉債行為,是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提高債務資金使用績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12月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釋放出了提高財政效能的積極信號。明年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對財政政策的要求也更高,財政政策在發力的同時也會更加注重實施效果,財政政策將繼續發揮提振消費、引導資本投資,促進經濟進一步恢復與增長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介紹:大公國際作為中國國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擁有獨創的評級方法和評級技術,科研成果豐富。)
責任編輯:趙思遠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