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德國實施的“政府主導、市場參與”模式,保障了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德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國家, 也曾是全球房荒最嚴重國家之一。不同于英美發展模式, 德國政府更加強調房地產市場社會福利屬性,采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目前德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僅為40%, 60%家庭是租房居住,其中年輕人中接近80%群體都屬于“租房族”。首先,德國發達的房屋租賃市場, 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二戰后聯邦德國開始大力興建供出租的公寓樓和合作社住宅,資助私人投資者和房地產企業,通過不同的補貼方式, 使這類住房以低于成本租金供應給低收入階層。其次,德國推出特有的住房金融模式和房貸固定利率機制, 儲蓄房貸利率低于市場利率且固定不變,為穩定房價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德國政府重視租賃市場法律法規建設,法規中對租房合同和租金都進行了詳盡規定, 對租金核算也有嚴格標準,如房東的房租超過“合理房租”20%,就構成違法行為,超過50%就構成犯罪行為,保護了租戶合法權益,租房的安全感等同于買房。第四,打擊房地產投機;德國用于出售的房地產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到1.5%的不動產稅, 房屋買賣還要繳納3.5%交易稅,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 還要繳納15%差價盈利稅,對投資者房租收入征收25%所得稅,稅收大大限制和壓縮了德國炒房者“低買高賣”的利潤空間, 同時也抑制了德國人投資買房的需求。第五,發達的房地產保險市場。德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組合拳,住房供應充沛、政策法律完善、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兼顧了高普及、領先性與實用性。德國政府對于公立學校的建設非常重視,德國政府近年來對于教育投資飛速上升,已經超過國家財政支出的10%,超過GDP的4.9%。德國通過實踐“雙元制”職業教育,形成了企業、學校協同培養學生的機制。使得學生實踐經驗更加豐富,更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
“混合型”醫療保障模式為德國解決了看病難問題。德國醫療保險制度是一種以社會健康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次雙線醫療保險制度。法定和商業雙線并行互容互補特點給德國醫保體系提供了較高穩定性和靈活性。通過應用DRG付費模式,德國有效解決了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同時DRG付費模式也幫助德國改善了醫院運行效率,促進醫院服務的規范化和透明化,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通過《長期護理法案》以及《長期護理保險結構改革法》,德國建立并改革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長期護理風險視為社會集體性風險之一,將長期護理作為社會的責任。同時德國通過各項法案來規范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方向,形成了較為有效的長期護理運轉機制。
投資建議
建議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消費升級、高端裝備制造、芯片半導體、醫療改革過程中受益行業和標的。后疫情時代,中國在加快經濟轉型,前期逆周期調控政策將逐步退出,尤其是通過加強房地產調控、線上教育監管等措施降低居民的生育成本,未來我國將持續完善住房租賃市場、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實施醫療改革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投資者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相關行業受益標的。
風險提示
國內疫情失控風險;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
1.德國實施的“政府主導、市場參與”模式,保障了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無論是在二戰后和還是東西兩德統一后,德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也曾是全球房荒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同于英美發展模式, 德國政府更加強調房地產市場的社會福利屬性,采取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目前德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僅為40%, 60%家庭是租房居住,其中年輕人中接近80%群體都屬于“租房族”。首先,德國發達的房屋租賃市場, 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二戰后聯邦德國開始大力興建供出租的公寓樓和合作社住宅,資助私人投資者和房地產企業,通過不同的補貼方式, 使這類住房以低于成本租金供應給低收入階層。其次,為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德國推出特有的住房金融模式和房貸固定利率機制, 儲蓄房貸利率低于市場利率且固定不變,為穩定房價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為了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發展, 德國政府重視租賃市場法律法規建設,法規中對租房合同和租金都進行了詳盡規定, 對租金核算也有嚴格標準,如房東的房租超過“合理房租”20%,就構成違法行為,超過50%就構成犯罪行為,保護了租戶合法權益,租房的安全感等同于買房。第四,打擊房地產投機;德國用于出售的房地產首先要繳納評估價值1%到1.5%的不動產稅, 房屋買賣還要繳納3.5%交易稅,如果通過買賣獲得盈利, 還要繳納15%差價盈利稅,對投資者房租收入征收25%所得稅,稅收大大限制和壓縮了德國炒房者“低買高賣”的利潤空間, 同時也抑制了德國人投資買房的需求。第五,發達的房地產保險市場。多年來, 德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住房供應充沛、政策法律完善、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 其成功經驗非常值得借鑒。
1.1.德國房地產市場保持了長期穩定發展
德國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運行。德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住房租賃市場超過銷售市場國家,其有著成熟的住房租賃體制。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德國租賃住房比例為53.5%。根據歐洲統計局數據,德國居民對于住房總體滿意度位于歐洲國家前列,對住房不滿意受訪者僅為5%。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對大部分國家房地產市場都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德國房地產市場反而成為市場保持穩定“關鍵支柱”(Key Pillar),幫助德國平穩度過危機。
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房價較為穩定。2000年到2008年,各國房價都經歷了不同程度上漲,金融危機后,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又開始回調。但是德國房價在金融危機前一直表現平穩,沒有出現較大程度上漲,相對德國居民收入,反而呈現出小幅下降趨勢,2008年金融危機后房價也沒有出現暴跌。2010年起,人口逐步向大城市和大學城涌入,加之外國人口遷入,德國房價才呈現出上漲勢頭。
1.2.德國逐步發展出以租房為主房地產行業
二戰后,德國政府出資建造房屋,民眾傾向租房。二戰后德國房屋受到嚴重毀壞。其中有25%住房被完全摧毀,只有40%左右住房可以使用。加之東歐大量遷移人口涌入,德國面臨嚴峻住房問題。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政府開始出資建造房屋。新增住房大部分為租賃房,加之政府注重保護租客權益,疊加人口增長緩慢,購房需求較低,民眾也傾向于租房而非住房。
從供給端來看,德國政府鼓勵私人開發商成為公共住房主要供給者。德國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所有,以及教堂和私人所有土地。其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有約占10%,私人所有約占90%。這種以土地私有制為主制度決定了德國不存在土地出讓金以及土地財政依賴。政府依靠政策優惠吸引私人開發商興建房屋及出租,包括各種形式補貼、低息貸款和住房合作社。對于私人房東,政府還也會給予建房優惠,建成后房屋也會在一定時間內承擔社會住房功能。德國鼓勵私人開發商通過興建社會福利住宅,使得私人開發商成為公共住房主要供給者,從而成功緩解了住房供應緊張狀況。、
從需求端來看,德國政府更偏向強調住房社會屬性,而非商品屬性。德國更注重照顧弱勢群體利益,通過法律規范了住房市場,保障了租客權益。德國租金管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租金限制、調整限制以及解約限制。德國住房政策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租賃法、住房補助金、私有住房補貼以及社會保障住房建設。
2.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兼顧了高普及、領先性與實用性
2.1.德國政府對基礎教育高支出確保了教育高普及
德國基礎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飛速發展,德國聯邦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德國政府對于公立學校建設非常重視,德國政府近年來對于教育投資飛速上升,已經超過國家財政支出10%,超過國民生產總值4.9%。對于收入低家庭孩子,德國政府給予了一系列補貼,包括但不限于學費減免,免費接送等。德國聯邦政府在2003年在全國建設了一萬多所全日制學校,并在2004年對教育直接投資達到40億歐元。
其中德國政府要求:
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并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
2.德國的公立中小學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
3.德國政府禁止使用分數來對小學生進行評判,一二年級學生在期末時候由老師寫評語來進行各方面鑒定,只有部分州第四年才用分數來評價學生。
2.2.產學研緊密合作確保了教育的實用性
徳國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內的知識技術流通,推動國家產業技術升級。德國教育部門很早就關注于產學研合作。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明顯,建立相關法規政策保障相對完善,項目資金資助有力,為德國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營造良好環境。
德國擁有比較成熟科技創新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德國政府部門承擔立法、規劃、管理監督等職能,高等院校、國立和非營利性科研組織、企業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科技研究和開發,中介組織提供技術轉移和與研究、創新相關服務。在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是高校、研究所以及企業:高校負責科學技術研究,推動基礎科學發展,探知未知科學領域;研究所研究應用技術,將高校科學研究成果嫁接到具體某個應用領域,從而形象展現技術可能應用價值;研究所面向企業承接具體技術研究任務,針對企業產品研發遇到具體技術點,提供專業技術研究服務;企業研發部,主要面向推向市場產品創新,更強調技術風險可控、成本可接受、時間可預期,是各個應用技術的組裝。
德國職業教育是其產學研緊密結合重要因素。不同于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制定職業標準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為兩大獨立體系。在德國沒有獨立(社會)職業標準,即所謂的“職業標準”,而只有“教育職業標準”,最終形成了涵蓋職業標準的專業標準。德國職業教育法中涉及到職業教育主要有四種類型:職業準備教育、(初次)職業教育、職業進修教育和職業改行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經濟騰飛重要因素之一,其最顯性的特征是企業培訓與學校學習相結合,企業、學校雙元協同培養學生。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核心在于企業主體作為支撐。在德國具有豐富的企業產業群地區,“雙元制”職業教育都能繁榮發展,德國企業自覺自愿參與培訓的傳統,能夠為當地職業院校“雙元制”培訓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崗位。
德國職業教育標準訂立凝聚了各方利益相關者,確保了教育的實用性。其中包括聯邦層面主管機構、雇主與雇員組織機構專家代表、州教育主管機構等。他們共同參與制定關于職業教育培訓目標、要求、內容、時長與考試重要決策。共同開發能獲得不同利益與期望參與者所認可教育職業與教育職業標準,使得開發結果能夠被實踐界充分接受。企業和主管機構是職業教育培訓組織與實施者。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中,系統全面的行業協會機構發揮著巨大作用,是企業開展培訓主管機構,監督和指導企業后備技術工人力量的培養。
2.3.德國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確保了科技的領先性
德國企業對于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據德國科學捐助者協會最新統計,2015年德國企業在研發領域支出達624億歐元,比前一年高出9.5%,創歷史紀錄。同時,德國研發人員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統計顯示,全日制工作企業研發人員達41.6萬人,同比增長11.9%,10年前這一數字不足30.5萬人。德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支出明顯增長。雇員人數低于250人中小型企業自有研發項目支出相比前一年同期超出了16%。
德國高校對于理工科研究、教育和發展十分重視。首先,政府與私人研發機構有著良好合作關系;其次,德國四大非營利科研機構(馬普協會MPG、赫姆霍茨國家研究所HGF、萊布尼茨國家研究所WGL、弗朗霍夫協會FHG)以及公立科研院所、大學科研機構構成公共科研體系持續投入技術研發以及資金。
德國高校對于應聘理工科類教授,有著嚴格要求。要符合以下兩個剛性條件:一是必須離開母校;二是必須有在企業工作五年以上實踐經驗。學生從大學畢業以后,如果想留在母校工作,只可以做科研。如果要當教師,最高只能做到副教授,不能升任教授。德國這樣做有效避免了裙帶關系。教授在企業5年以上工作經歷,也有助于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實用知識和實踐經驗。教授了解企業需求,跟蹤并掌握本學科領域最新知識,并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不斷更新知識,以便將最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可能誕生新專業、新學科。
德國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來規劃布局產業集群,并設計相應集群政策和制度框架,不會隨意設置其發展目標、方向和布局產業,因而具有科學性、穩定性和規劃性特點。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起德國就開始實施產業集群計劃,并基本按照“促進單個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多產業、多區域發展-促進產業集群發展與合作”路徑實施該計劃。德國產業集群大致可以分為生物區域、創新區域、綜合類和經濟技術部四種類型,前三者由聯邦教育科研部(BMBF)策劃推動,并在管理上采取不同措施,一是實行賽馬制,通過動態評定,倒推產業發展;二是每一個產業集群都設立了由經濟促進局、商會、企業、政府等共同投資組建促進機構,負責協調和促進集群發展,協調推進集群可持續創新,并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3.德國“混合型”醫療保障模式
3.1.主次分明的醫療保障體系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設社會醫療保障制度以及立法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1883年,德國頒布了《疾病保險法》為世界開創了法定醫療保險制度。此后,1884年的《意外傷害保險法》和1889年的《傷殘老年保險法》進一步完善了德國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具體來看,德國醫療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保險模式,法定醫療保險由企業(單位)繳納,原則上由雇主和雇員共同承擔,即雇主和雇員按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由依法設立的醫療保險機構作為第三方代表參保人向服務機構和個人支付醫療費用。此外,強制參保人配偶和子女可連帶成為法定醫療保險的參保人享受同等醫療保險待遇。
德國醫療保險制度是一種以社會健康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次雙線醫療保險制度。德國社會法定醫療保險作為主體,商業健康保險依附于社會保險作為補充部分,只有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居民可以選擇參保商業健康險,其他居民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月收入低于一定程度雇員其保險費用由雇主承擔。從類別來看,商業保險主要可分為商業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三大類。其中,商業醫療保險涵蓋范圍廣泛,包括住院和門診的檢查費、診斷費、治療費、手術費、護理費、康復費等多項內容,還包括住院津貼、病后療養、牙科和眼科治療、健康體檢等等,參保客戶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補充醫療保險為法定醫療保險參保人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既包括受益終生的長期產品服務也包括短期臨時的服務產品,比如提供單間病床、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等;長期護理保險是為有嚴重的疾病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費用的。
法定和商業雙線并行互容互補特點給德國醫保體系提供了較高穩定性和靈活性。德國法定健康保險與商業健康保險是平行運營體系,兩者協同發展相互補充,為承保人提供了完備的支持,豐富了市場供給,促進了醫療保障體系的穩定和發展,從而提高了社會穩定性和福利。
3.2.德國醫保支付方式:后付制—總額預付制—DRG
支付方式是德國醫療保險制度核心之一,合理支付制度才能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保障醫療服務質量。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德國醫保支付方式經歷了從最初后付制逐漸過渡到總額預付制過程,1996年德國計劃實行住院患者按床日付費和按病種付費相結合付費方式,雖然最終因效果不好受到醫院反對而沒有實施,但為之后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方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000年,德國在借鑒了澳大利亞DRG制度之后,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的DRG制度并對其進行推廣,后來德國通過了法定健康保險改革法案,規定從2003年起對住院費用采用最新DRG付費體系。經過多年摸索,德國直到2010年才構建了全國統一的較為完善的DRG支付模式。
DRG付費模式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是德國推動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原因。DRG是將患者患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后納入不同診斷組打包治療,從而可以實現治療流程規范化以及對治療費用可控。這是一種根據病人年齡、性別、住院天數、主要診斷、病癥、手術、疾病嚴重程度,合并癥與并發癥等因素把臨床特征和醫療資源消耗相近病人分入同一相關組,以組為單位打包確定價格、收費和醫保支付標準,這使得德國有效解決了醫療資源浪費問題。同時,通過實行DRG付費模式,德國得以改善醫院運行效率,促進醫院服務規范化和透明化,實現社會資源公平、合理分配。
DRG付費模式雖然能減少醫療總費用,但也有著諸多弊端。首先就是DRG付費使用價格是該組費用平均值,但由于不同醫院成本差異較大,最終出現部分醫院造成虧損情況;其次,DRG付費模式下,醫院會盡量加快患者流動,縮短住院日,這可能造成醫療質量和安全隱患;再者,由于DRG付費是按病付費進行編碼,可能會出現低病高編騙保行為;同時,在DRG付費模式下,醫院傾向于流程短癥狀輕患者,會出現挑揀患者情況。
中國目前也正在進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與試行,德國醫保支付方式值得我國借鑒。隨著我國目前人口面臨老年化、醫保目錄不斷擴大,我國醫保經費受到了嚴峻挑戰,改革醫保制度勢在必行,其中支付方式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我國已經在部分地區進行了總額預付及DRG試點,除西藏外,各省均有1個市作為試點覆蓋全國,目前正在全面逐步地推進DRG付費方式。此前按項目收費支付方式導致過度使用醫療資源和服務的現象頻發,極大地增加了我國醫療費用,因此改變這種支付方式是降低醫療費用關鍵所在。
3.2.構建長期護理保障體系
隨著經濟增長、人口老齡化趨勢出現,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成為醫療保障制度里一大關鍵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包括或患重大疾病的人及老年人,為其提供日常生活支持。上世紀70年代,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社會護理和老年人護理問題成為重要社會風險,其需要社會和國家層面制度來進行解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西方國家醫療護理和長期護理沒有區分,直接運用醫療護理來滿足日益增長長期護理需求。在德國由于大量具有長期護理需求民眾使用社會護理救助制度,使得德國社會護理體系負擔過重,直到1995年德國《長期護理法案》生效建立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個社會問題才得到解決。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長期護理風險視為社會集體性風險之一,將長期護理作為社會責任,通過建立法確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此來分擔家庭護理責任。此后,在2008年德國通過《長期護理保險結構改革法》,對長期護理保險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是提高居家服務質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長期護理服務質量、運行效率等;2015-2016年德國護理加強法案進一步提高居家護理服務質量以及對長期護理評判標準進行重新界定,細分護理等級、提高繳費率等。德國通過各項法案來規范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方向,形成了較為有效社會運轉機制,完善了社會保障機制,為居民提供了社會福利。
德國長期護理保障體系總體雖然是成功的,但依然有其不足之處。首先,德國政府對民間投資長期護理機構支持態度導致出現過度競爭情況,部分民間長期護理機構存在閑置,總體利用率不高;其次,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審核嚴密,造成了保障效率低下問題;再者,隨著德國老齡化嚴重、福利過多地占用政府支出,長期護理保障體系可持續性存在一定挑戰。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目前還不夠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是通往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必經之路。根據德國已有經驗,建立長期護理制度需要與醫療制度區分明確,因此構建長期護理評估標準尤為重要。我國正在逐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體系,2021年8月3日,國家醫保局、民政部出臺了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該通知對評估指標、評估實施和評估結果判定都作出了規定。一是明確評估指標,構建綜合性評估指標體系。專業評估量表由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等 3 個一級指標和 17個二級指標組成。二是明確了實施要求。對主體、對象、流程等作出規定。三是明確采用組合法對評估結果進行判定。總體而言,醫療保險制度承擔了醫療護理的費用,在評估患者為長期護理人員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其承擔了基本生活護理的費用。兩者共同為患者提供了護理方面的全程保障,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一環。
4.投資建議
建議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消費升級、高端裝備制造、芯片半導體、醫療改革過程中受益行業和標的。后疫情時代,中國在加快經濟轉型,前期逆周期調控政策將逐步退出,尤其是通過加強房地產調控、線上教育監管等措施降低居民的生育成本,未來我國將持續完善住房租賃市場、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實施醫療改革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議投資者關注經濟轉型過程中相關行業受益標的。
5.大類資產觀察(2021.08.09-2021.08.15)
5.1.股票市場
美國三大股指漲跌互現。道指漲0.87%報35515.38點,標普500指數跌0.09%報14822.9點,納指漲0.71%報4468點。
上周歐股多數上漲,德國DAX漲1.37%,法國CAC40漲1.16%,英國富時100漲1.34%。亞太股市漲跌不一,日經225漲0.56%;韓國綜合指數跌3.03%報3171.29點;澳洲標普200指數漲1.2%,報7628.92點。
5.2.債券市場
歐債收益率漲跌互現,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3.4個基點報0.5760%;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1個基點,報-0.1280%;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1.9個基點,報-0.4725%。
公開市場方面,上周中國人民銀行進行了500億元逆回購操作,因上周有500億元逆回購到期,上周實現零投放零回籠。本周央行公開市場將有500億元逆回購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均到期100億元;此外8月17日(本周二)還有7000億元MLF到期。資金面方面,銀行間資金面平衡中有所收斂,主要回購利率走升,其中隔夜回購加權利率大幅上行逾22bp報在2.16%附近,并向7天期靠攏。交易員稱,流動性供給不甚穩定,隔夜成交多數在加權基礎上加點,市場關注點依舊是本周MLF續做規模上。
5.3.外匯市場
美元指數周跌0.29%,報92.5148。非美貨幣漲跌互現,歐元兌美元漲0.29%,報1.1795;英鎊兌美元跌0.04%,報1.3869;澳元兌美元漲0.22%,報0.7371;美元兌日元跌0.56%,報109.605;美元兌加元跌0.35%,報1.2515;美元兌瑞郎漲0.04%,報0.9154;美元兌離岸人民幣跌0.02%,報6.4772。
5.4.大宗商品市場
COMEX黃金期貨漲1.04%,報1781.5美元/盎司;COMEX白銀期貨跌2.41%,報23.74美元/盎司。
國際油價漲跌互現。美油9月合約漲0.29%,報68.03美元/桶。布油9月合約跌0.64%,報70.25美元/桶。
國內商品期貨夜盤收盤多數上漲,能源化工品普遍上漲,純堿漲3.46%,苯乙烯漲1.17%,20號膠漲0.96%,玻璃漲0.95%,橡膠漲0.78%,聚丙烯漲0.74%。黑色系全線走高,鐵礦石漲2.53%,焦煤漲2.39%,焦炭漲2.29%,動力煤漲1.19%,熱卷漲0.78%,螺紋鋼漲0.46%。農產品表現強勢,菜油漲2.74%,豆油漲2.72%,菜粕漲2.37%,豆二漲2.32%,棕櫚油漲1.92%,豆粕漲1.89%。
6.風險提示
國內疫情失控風險;政策落實不及預期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東亞前海證券研究所宏觀固收首席,經濟學博士。)
責任編輯:衛曉丹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