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楊望
Libra是貨幣嗎?Libra后無來者嗎?Libra價值幾何?此三問,是為Libra引發的三點經濟學討論。
Libra熱議非凡,門派林立。姑且分為極大主義者和極簡主義者兩派,極大主義者認為Libra式技術創新,重構商業體系。極簡主義者認為Libra引發革命,對抗現有中心化體系,將如卵擊石般潰敗之。
至此,Libra是貨幣嗎?Libra后無來者嗎?Libra價值幾何?此三問,是為Libra引發的三點經濟學討論。
Libra愿景遠大,難成貨幣
Libra項目的主要發起方Facebook,也許不曾想到項目白皮書發布后6個月不到,Libra項目的全球推廣過程會變得如此艱辛。
PayPal、Visa、MasterCard和Stripe等6家支付巨頭退群后,Libra仍有22家全球跨國企業作為Libra許可聯盟鏈的節點。此項目愿景遠大,白皮書描述為“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成為繼比特幣、萊特幣和瑞波幣等第一代數字貨幣進駐跨境支付和普惠金融場景后的又一極具影響力項目。
對于數字貨幣,各界組織熱議最多的便是,Libra等數字貨幣究竟是否貨幣?我們需要先厘清貨幣的理論邊界。通常而言,貨幣具備支付手段、記賬單位和價值儲備三項職能。對商品貨幣流派而言,支付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記賬單位和價值儲備系支付手段職能衍生而來。商品貨幣流派主要代表是亞當·斯密,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因此,2008年,比特幣問世,崇尚的理論基礎和運行機制源于古典經濟學的商品貨幣流派,一切人們普遍接受的一般支付等價物均可謂貨幣。
然而,威廉·配第開創的商品貨幣流派起始于17世紀,具有特殊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的時代背景。19世紀三十年代,以約翰·凱恩斯為主要代表的國家貨幣流派成為現代貨幣學說主流,國家貨幣流派認為,貨幣最重要的職能是記賬單位,基于國家(政府)的信用,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均由其衍生而來。因此,各個國家出于主權經濟權利考量,依據國家貨幣流派理論,建立二元貨幣體系。基于國家主權信用,各國央行或財政部發行主權貨幣,由銀行等中介機構通過發放貸款來進行信用擴張,從而進一步創造貨幣。
近現代,國家貨幣流派主導著現今貨幣體系。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在全球多個經濟體處于嚴監管狀態,流通性漸弱。Libra作為數字貨幣中的第二代——穩定幣,愿景遠大,但難成貨幣。具體而言,現如今,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明確表態對其強監管或嚴調查,只有新加坡持開放態度,加之PayPal宣布退出,恐引發的連鎖反應,對Libra這一尚在襁褓中的創新數字貨幣來說,前途未卜。
Libra式革命,接踵而來
毋庸置疑,商品貨幣和國家貨幣兩大流派主張的貨幣,在主導經濟金融活動中均存在問題,相互之間,非此即彼,欲取而代之。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人們普遍歸因于現代貨幣運行體系的弊病,貨幣超發,信用泛濫,風險加劇,金融市場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而,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滯脹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市場參與者們對現代貨幣運行體系再一次產生了質疑。
2009年1月,比特幣系統的上線,大家仿佛看到了曙光,如同重遇以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經濟時代。經濟意義上來說,經濟金融活動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本質是信用,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獨特的技術屬性,好比一臺信任機器,讓比特幣系統的參與用戶們無中心、無中介、公開透明地進行著交易,創造著信用。具體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比特幣為區塊鏈技術的優秀應用,將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記賬、時間戳記錄、工作量證明和區塊交替簽名等信用自主治理技術應用到極致。與此同時,比特幣作為公認第一代數字貨幣,創新性為參與用戶提供了點對點無中心化自我治理的平臺制度安排,為未來長達十年的“幣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2009年以來,人們將比特幣用于支付、轉賬、證券、衣食住行、教育娛樂、政務公益等各個場景,比特幣的各類衍生者(瑞波幣、萊特幣等656萬種加密貨幣,2017年)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幣圈”這一社區自治組織也隨之而來。
天使的另一面是魔鬼。比特幣在支付轉賬層面上的快捷便利性很快被犯罪組織利用,用于洗錢、欺詐、恐怖融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同步地,多國政府也逐步出臺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的監管法案,將比特幣列入交易負面清單。二戰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加快,資本、人力、土地和技術等要素紅利凸顯,特別是以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不斷。創新永遠是無止境的,在09年同步出現的區塊鏈技術,一直隱藏在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等光芒之下,一直以公有鏈的區塊鏈技術架構默默無聞地創新著。與此同時,以JPM COIN、Libra和USC Token等穩定幣為代表的商業聯盟鏈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地,各國將區塊鏈列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后,聯盟鏈搭建價值互聯網的技術架構一度成為行業首選。
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視角看Libra
希克斯在1932年經濟增長周期理論中提到,技術進步使得資本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效率獲得同步提高,即勞動的邊際產量(dY/dL)和資本的邊際產量(dY/dK)之比保持不變,而使產出得到增長。
我們說,包括比特幣、以太坊、Libra及其他側鏈技術設計出的類公有鏈和聯盟鏈,其底層技術區塊鏈,用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視角來看的話,實際上,在Facebook等商業機構的推動下,Libra 極具商業價值,從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特別地,28億全球用戶的普惠金融商業需求,每秒鐘1000筆交易速度,許可聯盟鏈架構,計劃100個全球跨國商業機構節點,獨具拜占庭容錯功能的3f + 1節點LibraBFT共識算法和高度契合支付交易場景的RUST開發語言,對于比特幣等公有鏈來講,Libra的技術體系更適合引爆價值互聯網革命。
回歸到Libra等數字加密貨幣,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掀起了價值互聯網的一場革命。保羅·弗里德曼在《自由選擇》中,曾經重點說明定價機制是市場的核心。無獨有偶,區塊鏈正是在第一代互聯網——信息互聯網技術基礎上,升級了價值傳遞流程。將定價機制以點對點記賬和去中心化的保密安全交易方式,更好地傳遞信息給用戶。1937年,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認為企業的出現,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讓產品和服務信息順暢低成本地傳遞給用戶,這一學說也創建了新制度經濟學流派。時代更替,特別是現代商業銀行的出現,中介屬性在交易中顯露頭腳,著實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出現,讓交易成本進一步下降。不言而喻,人們對于將成本提效率補短板的需求,總是欲求不滿。區塊鏈在2009年橫空出世,為價值互聯網創新提供了天然的解決方案,區塊鏈2.0智能合約在法律、金融、物流、醫療、食品等多場景進行跨界融合應用,實驗產品成功轉化之際,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辨別多個“龐氏白皮書”區塊鏈項目。
經過多輪嚴監管和市場出清后,正本清原,星星燎原。區塊鏈1.0數字貨幣和2.0智能合約也進一步融合進化,以Libra為代表的穩定幣項目發布,無疑給區塊鏈創新者吃下一顆定心丸。進一步來說,Libra技術創新速度并未被嚴監管限制,在Libra開發人員社區一直反響熱烈,在短短7個星期內,完成34個項目的錄入,包括10個錢包、11個區塊鏈瀏覽器、2個IDE、1個API和11個客戶端。累計記錄超過51000筆交易,已部署的節點共7個,2020年預計完成主網100個節點的部署和核心功能集的實現。
創新與監管,永遠是“蹺蹺板”效應。區塊鏈創新道阻且長,隨著Libra項目進入非常態,更是艱辛無比。然而,區塊鏈作為一種科學技術,本身是用于升級社會生產關系,構建信用價值流轉。自中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加大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力度后,合規化、正常化、全球化的區塊鏈時代終會來臨。
(本文作者介紹: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