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趙建
對于中國的商業銀行來說,巴塞爾協議下國際通用的主要風險緩釋手段——資本充足率——似乎還不夠,還需要一個與中國銀行業經營特征相適應的特色指標:存款充足率。
正式版的(以前是試行和修訂版)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辦法出臺,長篇累牘的幾大段不過是苦口婆心的告訴商業銀行流動性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要管好要管好要管好。當然到最后亮出殺手锏——一系列流動性監管指標。
從流動性匹配率,流動性覆蓋率,到優質流動性充足率等,不過是說明一個道理,資金是有等級的,期限越短這種等級越明顯。在一年之內,一般性存款是一等公民,同業資金淪落為三等甚至不算流動性(一個月期限內折算系數為零)。而在資產端或資金運用端,同業資產同樣遭到歧視,利率債當然屬于優質流動性,非標及委外等同業項下則繼續遭到壓制。
大部分國有和股份銀行由于資產負債管理的精細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影響并不大。苦的是那些一般性存款占比較低但同業兇猛的中小銀行。由于同業業務占比高,對同業資金的歧視就是對整個資產負債表的擠壓。所以,如果沒有一般性存款,要改善流動性辦法下的一系列指標,似乎只有一個辦法——縮表,將整個資產負債表按照存款尤其是久期較長的存款來進行騰挪擺布。此時,存款就像資本一樣,成為制約銀行規模的重要指標。存款立行,老話說的其實一點都不為過,監管部門也是這么想的。
按理說,無論是一般性存款還是同業存款,對銀行來說提供的都是流動性(準備金/備付金/頭寸),在備付金池子里面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實在有不同,也應該在資金市場中通過價格得到了體現——缺乏低成本和高穩定性資金來源的銀行將會付出相對高的流動性成本,從而最終影響到利潤。在利潤壓力下銀行會主動提高流動性管理水平,比如流動性缺口、流動性匹配率、凈穩定資金比例等,而不會靠監管部門如此細膩的“父愛主義”,事無巨細周到細致的監管安排。
從內因來看,還是因為利差管制和牌照保護,導致銀行的邊際利潤長期不為零甚至可以長期躺著占有超額利潤。股東方面的利潤約束是松弛的,既然利潤不是主要壓力,規模排位和多元經營就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流動性問題長期進入不了決策層的重要事項列表。因此中國的銀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有著強烈的規模擴張沖動,不管金融環境是否能承載的了,做大資產規模、開拓營業網點、擴大業務范圍,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正是因為銀行自身缺乏流動性成本的內生約束,監管部門只能采取計劃式和行政性的手段來外生性的強求銀行整固結構。這也是特殊國情。
從外因來看,聯想到金融去杠桿、MPA、三三四十和資管新規,聯想到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的防風險攻堅戰,想象力再豐富一點想到中美貿易戰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全球量化寬松大退潮。所有的跡象都指向一個可能:中國的貨幣大潮也終將褪去,習慣泡在流動性水中的金融物種要學會適應旱季的氣候。而這些物種,就是過去幾年迅速依靠同業業務擴表的中小銀行。我們都知道同業業務實際上是高度依賴資金市場甚至央媽的臉色的。流動性管理辦法,實際上就是一部“流動性抗旱秘笈”,說到底就是讓銀行少做同業、少搞錯配、多準備點存款最好是長期存款,以提高抗旱能力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球性“缺水”。
外因來看還存在一種可能,通過流動性管理辦法,切斷或者阻塞銀行同業“資金空轉”體系與貨幣市場的聯接,使極度有限的貨幣和信用資源流向實體經濟。這實際上是清理和整頓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因為過去幾年,金融杠桿的自生長消耗了大量的貨幣金融資源,擠出了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流動性管理辦法通過對同業業務進行歧視性處理,促使銀行重塑一個有利于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的業務模式。因此可以預見到,由于銀行自身都很難保,過去幾年依靠中小銀行委外業務的一些非銀金融機構,很可能將因干渴而死。
放大一下背景。當前全球化秩序正步入一個關口——實際上就是中美經濟關系需要重塑。中國面臨一個重新融入全球的調整過程,進一步放開金融業可能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中美貿易戰,競爭的不僅是高端制造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也不可能總置于國家信用和監管體系的保護之下,否則不符合國際貿易體系的規則(市場經濟)。
中美金融業的競爭,可以說是中國商業銀行與美國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國內很多所謂的銀行家,習慣了江湖式營銷和本土關系,得意于所謂的成功學經驗和歷史業績,其實并不具備現代金融體系的管理能力,尤其是體現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因為這在過去銀行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利差管制和央媽的呵護下,沒有經歷過多少流動性洗禮。即使少數幾家銀行出現過擠兌,也都會有各種外部的救助。而流動性風險實際上并不等同于擠兌風險,而是為了管理流動性每天付出的超額成本代價。很多銀行賬目都算不清,管理更是無從談起。監管部門索性幫著一些中小銀行建立流動性管理體系,就像當初幫著建立統計體系——1104報表一樣。父愛如山,也是為了強身健體。
微妙甚至有點吊詭的是,在中國開啟嚴監管時代的時候,美國卻在逐步放松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從宏觀調控的規律來看,美國收緊基礎貨幣+放松金融監管的政策組合,應該是一種結構性對沖,即減少基礎貨幣(美聯儲縮表)+提高貨幣乘數或者投行服務能力,廣義貨幣=基礎貨幣*貨幣乘數,一個縮一個放,總體上通過提高內生信用替代外生信用。不管效果能不能如愿,美國在金融體系方面似乎已經做好了“進攻”的準備。
希望這些都是陰謀論臆想。最后重新回到流動性辦法,對于銀行來說核心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以后存款像資本一樣,成為制約銀行發展的核心要素。如果沒有存款來保證流動性指標達標,資本再充足都無法擴大規模,有些結構扭曲的銀行甚至可能需要縮表。當然可以不縮表,但是需要付出利率倒掛的利潤代價。因此,流動性管理辦法可以看作是中國版的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率之上,再加一層流動性充足率。畢竟,所有金融危機的直接表現,都是流動性危機。也算是未雨綢繆吧。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西澤金融研究院院長,曾擔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平安銀行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