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即將加入WTO的前夜,證券市場的國際化越來越多地為業界所討論和關注,如果說十年前B股市場的設立是這一進程的開端的話,那么,隨著近期管理層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國際化已邁入實質運作階段。早在去年五月,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就表示:要積極研究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制度”(QFII),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逐步進入我國證券市場,允許外資并購我國某些競爭性行業企業的股權,使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對外開放。近日,在沉寂已久的B股市場因對境內投資者開放而重新煥發生機之時,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表示:證監會將以B股為試金石,觀察外資今年六月以后的動向,作為制定QFII制度的參考。
何謂QFII制度?它是指允許經核準的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在一定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并轉換為當地貨幣,通過嚴格監管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其資本利得、股息等經審核后可轉為外匯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從各國市場開放可供選擇的模式來看,完全開放要以貨幣的自由兌換為前提,目前乃至近幾年內我國顯然不具備條件,而有限度的開放,即在一定管制下的開放,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事實上也是不少新興市場開放初期所采用的模式。
引進QFII一舉多得
作為有限度開放的一個步驟,“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制度”可謂一舉多得:假如合資格的外國投資者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在A股市場買A股,同時又可買B股,那么A、B股的差價將拉近,有利于A、B股價格的并軌,更進一步看,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通過QFII制度向國外投資者逐步敞開中國證券市場的大門,建立規模更大、流通性更好的市場,不僅有助于新股的發行,而且在國有股減持過程中,部分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股權可以出售給合格的外國投資者,這樣,在一個市場容量不斷增大的市場中,國有股流通所造成的沖擊將會相對減小。
此外,QFII制度對引進國外成熟市場的投資理念和監管理念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目的不外乎兩個:搏取差價、獲得短線利潤或作為投資者分享公司成長帶來的利益。而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最大的痼疾就是上市公司質量不高,信息披露不透明。所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監管水平,勢必會造成外資短線炒作多于長線投資的狀況。其次,由于目前人民幣只能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因此外資的進入還必須有完善的外匯檢查體制,如可在銀行進行匯率控制的情況下,國外投資機構將外匯兌成人民幣,然后轉入國內銀行帳戶進行投資,并對投資額、利潤、股息的匯出進行限制等。這些都有待于相關制度的完善。此外,從市場流動性來看,目前我國還缺乏適合國外大資金運作的大型藍籌股,市場總體容量有限,市場莊股橫行、監管不規范,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風險,且易成為增加外資短線炒作、引起市場動蕩的因素。
臺灣經驗可供借鑒
臺灣在80年代后期就逐步放寬外匯管制并引入QFII制度,十多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說來,臺灣在其證券市場國際化中分三階段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第一階段,外資通過投資基金間接投資;第二階段,由被批準合資格的外國公司直接投資;第三階段,外國人直接投資。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較好地減輕了外資進入對市場的沖擊。在市場監管方面,臺灣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采用一定標準核定合格外國投資機構資格,設定單一投資機構最高投資限額,對資本匯出入、股息、利息返匯進行管理和限制等。此外,臺灣還規定不允許外資對公用事業、內陸運輸等行業上市公司進行投資等。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在市場開放的同時,采取了嚴格的信息公開制度和監管制度,有力地保證了QFII制度的實施,這對剛剛踏上國際化進程的中國證券市場具有特別的借鑒意義。(蔚深證券楊帆)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