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半數業績預警公司在近兩年進行了再融資
本報訊(記者劉興祥) 本報在上周推出的“再融資再聚焦”系列報道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讀者紛紛來電來信,發表了對上市公司掀起“再融資熱”的意見,一致認為該報道說出了廣大投資者的心里話。一些證券研究人員也紛紛表示,該系列報道從專業性的角度對“再融資熱”進行了深層次解剖,有助于市場各方反思包括增發在內的再融資方式該如何發揮作用。
大多數投資者在來電中指出,再融資作為上市公司的一種籌資手段,本來無可厚非,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當前部分上市公司并未按照其融資時的承諾使用募集資金,普遍存在資金閑置、委托理財、變更募集資金投向的問題,特別是在難以達到融資計劃的盈利目標時,投資者信心已開始動搖了。
今年擬增發的公司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規模大。在已公布增發的公司中,增發數量小于4000萬股的不到兩成;第二個特點是價格高。在今年已完成的增發中,增發價格一般達到增發前市場價格的90%,甚至更高。由于增發價格不合理,市場價格跌破增發價成為了市場上的一道“風景線”。以上特點使得準備增發的公司難免有“圈錢”之嫌,市場“談增色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投資者之所以對再融資如此“深惡痛絕”,在一定程度上與部分上市公司在剛完成再融資后就“變臉”有極大關系,這在今年中期體現得極為明顯。在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預警中,有相當部分公司都在近兩年進行了再融資。據統計,截至7月27日,深滬兩市已有3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預警公告,其中,有18家公司是在1999年底以來進行了再融資,其中有17家公司是配股,1家公司是增發。具體來看,有2家公司在1999年底進行了配股,有10家公司在2000年進行了配股,更有5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剛完成配股。剛剛把錢拿到手,業績就大幅下滑,僅僅解釋為“募股資金剛到位、未具備收益形成條件”,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一家在2000年11月增發了6000萬新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就出現了業績大幅度下滑的狀況,發出業績警告;而一家在去年初增發公司,年底就虧損,如此糟糕的表現又怎能讓廣大投資者放心?
面對洶涌而至的再融資熱潮,如何防范再融資變成“濫融資”已成為市場各方的一個重要課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