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旭敏
據統計,從今年起到7月初,已經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財協議,委托理財金額高達25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剛剛發行上市的公司和才完成新股增發的公司。
“上市公司把募集來的資金用來委托理財,將會劣化資源配置、催生股市泡沫。”一位業內人士說,“這些資金回流到一、二級市場追逐利潤,由于受時間周期的限制,投機炒作便成為主要的運作方式,必然加大證券市場的不安定因素。”
這位業內人士的擔擾不無道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增發意向,預計將募集資金近千億元,遠遠超過去年全年740億元的籌資額。
該人士認為,這些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到手之后,本應投資于實體經濟,通過企業實體對募集資金的吸收消化,獲取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但實際上,這些錢大都又通過戰略投資、申購新股、參股券商和投資二級市場又回到了證券市場,難免有不務正業之嫌。
國泰君安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股上市屢被大機構拔高建倉,這些場外增量資金大多來自機構,其中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也是一支重要力量。
事實上,我國貨幣經濟增長與實體經濟增長有脫節之虞。今年上半年,貨幣供應量M2增長了約14%,但是社會價格水平只上升了約1%,GDP的增幅也只有約8%。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金融專家認為,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熱以及由此增加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將會改變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之間按比例發展的格局,而不考慮間接融資承受能力的直接融資迅速發展。這不僅會導致資本市場的泡沫化,而且搞不好會把資本市場的泡沫傳導至貨幣市場,形成整個金融體系的泡沫化。
日本就有前車之鑒。八十年代日本直接融資迅速發展的同時,日經指數也一路狂飚,日本股市平均市盈率由16.5倍飆升到64倍。而在隨后的兩年多中,日經指數由38915點一路狂瀉至14000點以下。由于日本銀行及保險公司對股市的持股比例高達43%左右,股市暴跌使得日本間接融資領域的不良債權像造山運動那樣迅速堆積起來,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有一個事實很令人擔擾:據《新財富》雜志第4期中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1000余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32家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低于一年期銀行貸款利率5.85%,而精心挑選的100家最有成長性上市公司的“經常性總資產回報率”僅為4.90%。毫無疑問,如果我們剔除非經常性損益,那么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將打很大的折扣。
值得慶幸的是,證監會已出臺了一系列規范證券市場的辦法,其中有多項涉及到募集資金閑置問題。中國證監會在《關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將經常性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核準新股發行申請的重要依據。《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第十一條也將上市公司前次募集資金的使用情況作為公司能否獲得再融資資格的關注重點。我們希望不務正業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少,把寶貴的再融資資金用到主營業務上!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