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張凌虹24日北京報道】 截至今日為止,已經有130多家上市公司提出要增發新股、15家擬發行可轉換債券。伴隨著《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實施辦法》以及《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對發行新股、增發、配股和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條件的放寬,使得上市公司們紛紛熱衷于再融資,有關人士宣稱,一股大規模的市場擴容之風將席卷我國證券市場。
擴容在某些方面的確會給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帶來一定的好處。例如,可轉換債券相較于配股和增發來說,有著可選擇性的優勢,投資者既可以選擇持有債券到期后領取利息收入,也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債券獲取價差,還可以轉換成股票來分享公司高成長的收益。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則可以獲得大量資金,用于一些項目的投資,尋求更高的利潤增長率。
但是,投資者的談“增”色變和各方人士對擴容給市場帶來的壓力的擔憂也并非沒有道理,據估計,僅增發一項,今年證券市場的資金需求就有可能達到1500億元,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市場如何承受得了?特別是今年7月號稱“中國航母”的中石化發行28億A股,業內人士就稱其發行時會抽取市場存量上百億資金,上市時更會使大盤失血,加上上半年幾百家已發行新股的公司,下半年二級市場供求關系平衡將被打破。具體來講,擴容帶來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擴容會使股本擴大,業績被稀釋,從而使市場的整體市盈率再度抬高,加大了市場的泡沫,增大了市場的風險。
其次,擴容使企業熱衷于非理性的“浮腫”,經營風險加大。一些企業往往不能很好地管理募集資金,擴容帶來的資金不能獲得一定的生產效益,再融資數量越來越大,凈資產收益率卻越來越低,如吉林化工在增發后第一年出現虧損,太極實業在增發后去年又淪為虧損股,今年中期再次預虧。越擴越虧,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愿走上的路。
最后,擴容帶來的募集資金閑置、改變投向以及進行委托理財等高風險投資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樣一來導致了資金的巨大浪費,二來對業績沒有幫助,又不能拿出讓投資者滿意的回報方案來,這又導致上市公司更急切地想依靠擴容增加籌集資金,如此循環下去,整個證券市場不容樂觀。
目前,宣布再融資預案的個股普遍出現5%以上的跌幅,這無疑是市場對擴容壓力的恐慌表現之一。(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