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雁 周穎
收益有保障
太太藥業上月發布公告稱,將投入2億元用于購買國債;遼河油田的財務報表顯示,去年短期投資行為達到11億元,其中5000萬元與國泰君安簽署資產委托協議,委托期限為2000年8月—2001年2月……很多新上市公司及老公司增發或配股之后,利用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做短期投資的情況已經是屢見不鮮。據某券商研究機構所做調查顯示,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資行為有逐步增加的趨勢,短期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通過發行新股或增發募集的資金,而短期投資的投向則往往通過不同的渠道流向了證券市場。
北京岳華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經理陳俊談到,將公司暫時閑置資金用于短期投資的現象非常普遍。對于上市公司,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剛剛上市或增發配股之后,資金已經到位,但需分批投入項目。短期投資作為一種理財方式是正常的,總比存在銀行里效率高;按規定也不需要單獨披露。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投資實業收益率低,不如投在股市里收效快、收益有保障。
風險勿輕視
但需注意的是:這種短期投資也是有風險的,而這種風險往往是由管理層的資金使用權限決定的。比如短期投向的資金是否應該由董事會批準,股東大會是否應該有權利管轄,中小投資者是否有表決權等。對于短期投資是否應該透明、公開,尚無定論,而現實中,因為上市公司故意隱瞞等諸多問題,使短期投資缺乏透明度,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發生。
由于短期投資一般是在一個會計年度或經營周期內投入并收回的投資,上市公司往往并沒有經股東大會審議,而由董事會直接予以通過,在信息披露上也經常采用“先斬后奏”。由于草率決策導致短期投資所暴露的問題可謂層出不窮。
某些公司只看到短期利益,把短期投資變成了投機。如中視股份將自有資金3500萬元委托無錫眾事公司投資于證券市場造成帳面虧損900多萬元。要命的是無錫眾事是中視自己人(員工持股會和原證券部經理)出資設立的公司,償債追索無望,只得將虧損計入當期損益。
市場風險的背后是道德風險,而這恰恰經常為“理財有方”的上市公司所忽略。據日本國際證券公司孫女士介紹,在海外,一家上市公司一旦被發現有擅自更改募集資金用途的欺詐行為,不僅會受到法律追究和市場監管者的處罰,更重要的是它將寸步難行,因為它作為一個公眾公司喪失了公信。而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法律法規尚有鞭長莫及之處,公信在一些上市公司眼中又價值幾何?
灰色地帶 亟待規范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之所以有很多閑置資金,是因為上市只注重圈錢,而一旦融資之后,可能會更改原先承諾的投資項目,為保證資金的安全性,他們會進行委托理財。而這種行為帶有“灰色”成分,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利于證監會的監管和投資者的監督,也正因為披露不及時,才能逃過監管部門的眼睛。不少上市公司不僅披露不及時,而且披露不全面,在操作程序上不合法,資金來源也不明確。實際上,這種把戲是拿投資者的錢做賭注,贏家是上市公司。而托管者與上市公司之間的某種關系,是在違法的隱蔽的情況下進行的。上市公司這樣做,是無視中小投資者的存在,也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也會助長腐敗、滋生虛假信息。
《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的實施,對上市公司融資之后的募集資金使用范圍有了一定的限制。據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史美倫女士最近透露,上市公司內控指引也在制定中。但任何規范都是外在的,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自覺地善用投資者的投資,既提高效率又規避風險,則是一個復雜艱巨而又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