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肖磊:G7聲明和美俄峰會再次說明了美國的狡詐和局限
來源:肖磊看市
最近G7峰會和美俄首腦會議是全球政治界比較熱鬧的事情,作為吃瓜群眾,我個人發表一點觀后感,同樣大家也就當評書來聽,不構成任何理解國際政治的建議或意見等。
很多同學關注這類會議,主要看會議期間的各種觀點輸出,以及會后的聯合聲明等等,但我覺得很多問題還是要結合歷史背景來關注,另外魔鬼藏在細節里,需要從細節里去找到更多問題的答案。
一
首先來說一下這次G7峰會,盡管這個峰會每年都會舉辦,但今年這一次可能有很強的歷史邏輯,這一點估計連參會的這些各國首腦都沒有仔細想過。我這么說不是故弄玄虛,是有一定依據的。大家先別著急,我們慢慢往下聊。
G7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業國集團。請注意,是六大工業國集團,最初并非是一個政治聯盟,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后來把加拿大給搞進去了,所以就成了七國集團。
那當初為什么要成立這個集團呢,原因是復雜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美國和歐洲,都遇到了巨大的經濟問題。那到底是什么問題呢?
沒錯,就是美元貶值,以及引發的美國國內大通脹,也包括歐洲經濟的停滯問題,再加上油價的暴漲,當時的法國和西歐各國也是陷入了滯脹和能源危機。1974年美國通脹率飆升到了11%,要知道兩年前,也就是1972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只有3.27%。
那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簡單的來說,由于越南戰爭等,6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持續的經濟低迷和赤字,美國想要刺激和拯救經濟,就必須得超發貨幣,但問題是,當時還處在金匯兌本位時期,也就是美國依然承諾全球,只要你拿著35美元,就可以到美國兌換1盎司的黃金,所以導致美國濫發出來的貨幣,流入歐洲之后,歐洲各國也不傻,迅速的跑到美國去兌換黃金,美國黃金儲備迅速減少。
從1965年至1970年間,僅法國從美國兌換走的黃金就超過1000噸,期間美國黃金儲備減少了至少1萬噸,也就是美國黃金儲備下降了一半。美國肯定受不了啊,怎么辦?
到了1971年,尼克松直接宣布,美國放棄承諾(公開違約),黃金價格自由浮動,也就是歐洲再想用35美元就從美國拿走1盎司黃金,門都沒有,黃金價格從此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牛市,到1980年的時候漲到了850美元,漲幅超過了20倍。
那放棄美元跟黃金的固定比率之后,美國得到了什么呢?很簡單,一方面黃金儲備不再流失,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方面失去了硬約束,通脹預期開始抬頭,這就是我剛剛提到的,美國通脹率一下子從1972年的3.27%,飆升到了兩年后(1974年)的超過11%。
同時,整個歐洲作為原油消費國,正在經歷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歐佩克為了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對西方實行石油禁運,再加上美元貶值,石油價格從1973年的不到3美元,飆升到了1974年的超過13美元,不到一年時間,漲了超過4倍。
那大家想想,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作為工業大國,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法國等西歐國家,能坐得住嗎?
于是,法國提議召開了1974年的六大工業國集團峰會,這就是為什么第一次召開的時候,就有日本,而沒有加拿大,因為加拿大的工業實力遠低于當時的日本,加拿大本身是產油國,是油價上漲的受益者。
當時西方面臨的經濟問題是復雜的,石油價格的上漲,除了中東戰爭,美元問題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中東戰爭掩蓋了美元貶值給歐洲帶來的通脹和經濟災難,所以歐洲同樣并不傻,尤其是當時剛剛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德斯坦,要知道德斯坦在1962至1972年間,擔任法國多屆政府的經濟和財政部長,親眼目睹了美國如何用美元各種把戲,割歐洲韭菜的。
二
六國峰會之后,德斯坦政府開始了法國的改革,推動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這里面包括法國的高鐵,大名鼎鼎的阿爾斯通公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1978年阿爾斯通主導的第一列TGV 超高速列車誕生,奠定了法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其實這家公司跟中國高鐵的發展也有很多緣分,目前在中國有30多家分支機構,以及超過1萬名的員工。同時,德斯坦政府還大力支持核電的發展,以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同樣刺激出來了法國如今的核電技術和市場。
更重要的是,在任期間,德斯坦還聯手時任德國總理的施密特,為歐洲一體化找到了更大的共同目標,推動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推動建立了歐洲理事會,成立了歐洲航天局等。
而我更關注的是,在經濟和建設方面推動獨立,逐步擺脫美國之后,1979年,德斯坦和施密特共同倡議建立屬于歐洲的貨幣體系。如果沒有這次倡議,歐元的誕生恐怕就遙遙無期了,所以真正的歐元之父,其實并非蒙代爾,而是德斯坦。
德斯坦在卸任之后,還主持制定了《歐盟憲法條約》。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德斯坦在任期間,可以說在發展中法關系方面非常積極,排除了各種干擾,為中法友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那我提德斯坦這個事情,到底要說什么呢,其實我并不是簡單的夸贊法國,而是要扒開歷史去看,那些在后二戰時代,歐洲地位被美國取代之后,歐洲一個又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家,是如何尋求獨立發展,自我做主,并在經濟、貨幣、能源、基礎設施,以及科技,外交等方面,擺脫美國控制,避免為美國的錯誤埋單,從戰略層面是如何防止美國割韭菜的。
如今歐洲還會出現類似的政治家嗎?我本人非常懷疑。
那這跟要討論的,本次G7峰會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關系很大。本次G7的大背景是,美國再次利用美元的壟斷地位,為了拯救國內被疫情影響的經濟,大量的超發美元,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在短短一年之內翻了一倍,從4萬億飆升到了8萬億,致使自身和全球通脹預期加劇,雖然沒有爆發石油危機,但油價過去一年里也漲了超過3倍,各類原材料價格持續飆升,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近一年上漲了超過40%,最近半年上漲了接近20%;全球物流成本持續上漲,就拿中國來說,上海出口集裝箱指數(SCFI)相比去年最低點來算,已經大漲358%,中國到歐洲、美國航線的運價,相較于去年同期的漲幅在5-10倍。
這難道真的都是由于需求和供給影響的嗎?難道完全要怪罪到新冠疫情頭上?如果這么理解,那全球就只能乖乖的給美國拯救自己經濟的所有代價埋單。
同時,歐洲各國遠遠低估了自己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就拿法國來說,底層民意已經不容忽視,我舉幾個例子,比如為了平息此前的黃馬甲運動,馬克龍解散了“精英學校”,法國“總統搖籃”國立行政學院;今年馬克龍還首次不顧爭議紀念拿破侖,要知道這是法國歷史上五十年來首次;另外最近有人還扇了馬克龍一記耳光,結果在這個人的住處搜出來了多件武器,還包括一面蘇聯國旗、一本希特勒的《我的奮斗》等。
我說這個,只是要表達一個邏輯,那就是像法國這種,世界革命的發源地,其底層社會已經在醞釀各種變化,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也就是說,如果法國等不是本著解決自己問題去處理政治外交等,不能出現像當年德斯坦那樣的政治家,歐洲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會因為美國的介入和主導,繼續惡化,而找不到合理的突破口,變成了受害者心態,整個歐洲會再次陷入到類似曾經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邏輯,也就是整個歐盟德意志化。
三
因此,基于美國要轉嫁危機和完成政治誤導的邏輯,G7峰會,對于美國來說,肯定是要極力避免討論經濟和貨幣等現實問題的,如果討論經濟、貨幣等議題,那美國都可能拒絕參會,美國必須要用一個更大的議題,來防止大家對自己帶來的各種問題的發難,至少所有的議程要受到美國的主導,這會造成德法等國家,只能沉浸在有限的話語和主題當中,根本沒有機會去討論其他事情。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美國跟歐洲堅持要討論中國某個問題,歐洲一些國家說,這個問題不應該成為我們討論的重點,于是,美國就繼續找“共同”關心的問題,把什么經濟脅迫啊,價值觀不同啊,香港、新疆、臺灣等等,以及各種假情報和假新聞都拿出來說,反正只要歐洲某個國家,對某個問題感興趣,這就好辦了,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使勁討論,你就只能陷進去了,也就是說,總有一個問題你是對中國不滿意的,好,那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然后達成“抗中”“共識”。這就好比說,美國懷揣著一百個“反中”理由,總有一款適合你。
問題是,美國跟加拿大、墨西哥等之間,也是經常吵架,特朗普不僅要用墻隔離墨西哥,還差一點跟特魯多打起來了,但這會影響到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定義嗎?不會,因為這種問題,叫做別扭,但美國對中國的問題,是完全的定義為美國的對手,甚至是威脅,這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很多國家可能覺得,不就是跟著美國說你中國幾句嗎?怎么還反應那么大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性質不同,鬧別扭的目的是想讓對方更重視和依賴自己,而搞分裂的目的是打倒對方,這是完全不同的。
我一直覺得,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跟中國的一些口水戰,實際上僅僅是口水戰而已,要跟美國這種帶有強烈敵對目的和目標的指責要區別開來看。
我這不是說自我犯賤,不去在乎歐洲的各種操弄,而是要理性的看,歐洲無論從各個方面,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理由和實力都是不充分的,中國同樣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去威脅歐洲,同時歐洲內部本身有很多問題,而中國的崛起給歐洲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機會和時間窗口。
我很好奇的是,曾經是整個美洲老爹的歐洲,總不能一直當美國的孫子吧,如果歐洲人連這點志氣都沒有,那只能說明歐洲的文明真的就是一個偶然。當然,由于美國輿論對歐洲的影響,很多時候歐洲內部可能看不太明白,但逐步的,歐洲會明白過來。
四
好,我們再回到此次G7峰會,說說其他細節。
這次G7,另一個細節大家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各方的訴求問題,這里不僅僅是美國的訴求。
美國的訴求當然是在對華問題上達成共識,這就是美國參會的唯一目的;而英國的訴求是擴大英國的影響力,塑造一個英國“文化”主導的新的想象聯盟,英語和英王對構建跟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的想象共同體邏輯是有幫助的,所以英國在極力的打造一個以英語和英王為紐帶的影響力圈層,這個里面英國跟美國就能更平等一些,未來英國的這個外交邏輯會在各個層面體現得更明顯。
而法國呢,再次邀請了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其也是非盟的領導層,法國在次之前已經做了很多關于進一步影響非洲的舉措,包括馬克龍承認法國在盧旺達大屠殺當中的責任等等,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還計劃將于明年把英語驅逐出歐盟的工作語言,也就是說,法國在尋求歐洲大陸的獨立性,以及試圖重新建立對非洲的影響。
德國算是比較低調的,但德國更關心的是經濟層面的實惠,因為經濟問題,同時也是德國的政治問題,這一點跟法國還有所不同,如果德國對歐盟經濟的支撐力下滑,話語權和影響力會迅速被削弱,所以德國關心經濟問題,并不是說德國不關心政治,而是經濟就是德國的政治,因為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從道德層面難以服眾,經濟就是德國最好的政治語言。
那這些細節能說明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就是G7根本就不是一個所謂的政治聯盟什么的,最多僅僅是一個各懷鬼胎的聚會形式,各自已經在為自己的各種未來空間做準備,美國拉上了韓國(意思是,除了歐洲,我還有亞洲伙伴呢),法國拉上了南非(意思是,非洲是我的大后方,我還是有影響力的),英國給足了澳大利亞、加拿大面子(意思是我們同宗同源,都說英語,都有一個女王)等等。各自都有自己的意圖計劃,各方都想扮演老大,都得拉一兩個小弟。
那我說這個什么意思呢,其實我要說的是,各方的表演,本身并不奇怪,而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結果,那結果是什么呢,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最后的聲明,對中國的不友好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了解他們各懷鬼胎的同時,還要明白這個結果是怎么來的。
五
沒錯,我在前文中已經說了,這個結果,是由美國主導的結果,那為什么大家都各懷鬼胎,最后還是被美國主導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準備充分,目標明確,并掌握了議程。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在G7峰會前,美國先公布了一個信息,就是拜登要跟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也就是確定了美俄峰會。其次,G7峰會即將開始的時候,美國又邀請默克爾訪問美國。大家可以想想,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不是事后諸葛亮的分析問題,大家還記得上次,中美阿拉斯加峰會嗎?美國也是同樣的策略,首先是美國國務卿訪問韓國日本,然后是中美阿拉斯加峰會,然后是菅義偉訪美。
那我們再回到G7,也就是說,美國非常清楚,歐洲最關心的還是俄羅斯,如果法國等要拉著美國“抗俄”,首先就要在G7峰會上聽美國的,因為峰會之后立馬就是跟俄羅斯的會面,也就是說,如果G7不同意“抗中”,那美國就不同意“抗俄”,而后的美俄峰會到底怎么談,完全取決于G7峰會德法到底聽不聽美國的,尤其是法國。
同時,美國非常清楚德國跟中國經濟的聯系,德國不愿意“抗中”,所以G7召開之際通過邀請默克爾訪問美國,釋放更多積極信號,來換取德國支持,這樣基本就搞定了對G7議題和最終話題的主導。這大概就是G7會后聲明的來源吧,當然,我也是猜的,純屬杜撰,供大家閑聊。
所以,當而后的美俄峰會,美俄并沒有出現尖銳的交鋒,歐盟知道自己被美國騙了,于是在美俄峰會當天,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就立馬宣布對俄關系“三原則”,即對抗、遏制、參與,并對歐盟和俄羅斯的關系表示了悲觀,博雷利說,很難和俄羅斯“重置”雙邊關系,歐盟應為歐俄關系“進一步下滑”做好準備。
請注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德國、法國等也希望跟俄羅斯改善關系,但歐洲問題的復雜就在于,德法在政治外交方面,頭頂還有兩剛性約束,那就是歐盟和北約,所以很多時候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是很矛盾的,這里面美國就可以反復的利用。
從這里面你就能看出美國外交的騙術有多高了,美國有一百種辦法可以讓歐盟內斗,俄羅斯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用來敲打歐盟的籌碼,如果再加上英國,以及東歐諸國、土耳其等等,德法想在這種國際會議上主導議程,幾乎不可能。
五
我再說一下自己對美俄峰會的看法。
其實美俄這個峰會,是俄羅斯過于當真了,為了重視這個會議,普京早早的就去了,一改習慣性的遲到風格,說明俄羅斯對美國的友好還是非常渴望的,但美國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實說白了,僅僅是一起坐一坐,美國就達到目的了,因為如果沒有G7峰會,一定不會有美俄峰會,這個美俄峰會,美國實際上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敲打歐盟,第二個是順帶挑撥一下中俄關系,僅此而已。
而且我可以肯定的說,雙方不會過多的涉及中國話題,甚至有可能不會提到,因為俄羅斯已經在會前就表明了立場,不會參與西方對華關系布局中。
但美國的高明之處在于,要讓外界感受到,美國跟俄羅斯達成了某種共識,俄羅斯釋放了某種信號等等,這里面大家可以關注一個細節。就是拜登和普京會面結束之后,離開日內瓦返回華盛頓的時候,在機場(而不是會后的新聞發布會),拜登發表了一個看似隨意,但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發言,他是這么說的:“俄羅斯處于非常非常困難的境地。他們受到中國的擠壓。他們拼命想維持世界大國地位。我(拜登)已經給了普京他想要的東西:合法性,和美國總統一起站在世界舞臺上,他們迫切地想擁有”。
這個表達真是高明,因為含義太“悠長”了,以至于這個發言,都能引起非常大的誤解和誤判。當然,我也是瞎猜的,那就請允許我繼續給大家瞎扯。
拜登說俄羅斯處于非常非常困難的境地,那我就要問了,難道比2014年遭遇美國制裁的時候還困難?要知道那會,半年之內俄羅斯貨幣貶值了將近50%,國內物價飆升,經濟差一點崩潰。而現在的俄羅斯,有著足夠的歐元、人民幣等儲備,而且還在結算當中,逐步的剔除美元,疫情控制方面比美國更好,隨著油價的回升,俄羅斯經濟明顯的復蘇,我看不到拜登所說的俄羅斯經濟非常非常困難,是困難在哪里?就在兩周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還表示,俄中關系達到前所未有水平,兩國年貿易額可達2000億美元。
所以,拜登說俄羅斯經濟非常非常困難的言外之意到底是啥?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西方式自信和傲慢。
另外,拜登說,俄羅斯受到中國的擠壓,俄羅斯拼命想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還說自己給了普京合法性,意思是能跟拜登坐在一起,才能代表了普京的合法性。這幾句話我個人覺得對整個俄羅斯和普京都是有侮辱性的,俄羅斯本身就是大國,需要拼命維持嗎?為啥普京的合法性只有跟美國總統一起才能體現呢,要知道今年年初的時候,拜登還把普京稱為“殺手”。
同時,拜登在挑撥離間中俄關系方面做到了極致,給人的感覺就是,俄羅斯在跟美國發牢騷,俄羅斯給美國釋放了對中國的不滿,是中國擠壓了俄羅斯,是中國讓俄羅斯無法維持大國地位。
其實傻子都明白,俄羅斯到底是被誰擠壓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恐怕美國心理最清楚。另外,俄羅斯根本就不需要拼命,本身就是一個大國,否則拜登就不會拿俄羅斯來恐嚇歐洲了,否則G7峰會之后,就不會有美俄峰會,拜登最應該見的是烏克蘭領導人。
因此,先拋一個小感慨,我覺得現在的美國外交,給大家的感覺就是,美國為了孤立和攻擊中國,已經到了當年蔣介石針對中共的那個水平了,從戰略上看,這反而是一種恐慌和無助感,而非實力和自信。
六
這次被美國精心策劃的外交之旅,可以說拜登以一己之力,不僅達到了名義上聯合德法等“抗中”的目的,還戲耍了整個歐洲和俄羅斯,以至于而后俄羅斯總統普京說,拜登跟外界所說的不一樣(并不糊涂),跟其打交道要非常小心。
另外一個細節也值得注意,就在G7和美俄峰會之后,默克爾也發表了兩個觀點,大家要看仔細了,第一個是,G7峰會上,歐俄關系是焦點議題,俄羅斯對歐洲安全構成嚴峻挑戰。第二個是,既然美國總統拜登都能跟普京進行會面和公開對華,歐盟為什么不能呢?
按我個人的理解,也就是說,在背后的時候,G7猛烈攻擊俄羅斯(應該就是斷網那段時間吧),但轉眼間拜登又跟普京友好會面去了,既然美國都這樣,我們歐盟為啥不跟俄羅斯自己談呢。話里話外,還是一種被美國坑了的感覺。
那關于美俄峰會,除了這些,到底從歷史的層面,能看到一些什么邏輯呢?我還是繼續給大家瞎扯。
我個人覺得,美國的操縱術依然是很強的,因為美國的實力,在邀請其他國家的時候,很難讓其他國家拒絕,所以美國就有了設定議程的能力,這里面就有很多的可操作空間,也就是說,只要美國說我要跟你好、跟你談,不管哪個國家,不管美國是不是真心,大家也都很難拒絕,這是美國巨大的優勢。
但我們要看懂美國真的戰略性的意圖,這里面有一個大的方向,那就是美國其實并不是真的非常在乎中國和俄羅斯的友好關系,這個說出來肯定會被大家質疑,但聽我繼續往下說。
按照目前的國際發展趨勢,美國想要的是,在東亞,死死的控制住韓國和日本,以及南面的澳大利亞,然后跟歐洲僅僅的綁在一起,這樣的話,如果歐洲視俄羅斯為威脅,日韓澳印等視中國為威脅,那么美國的地位就是雷打不動的,因為美國想要的效果是,歐洲沒有美國,就沒法應對俄羅斯,而日韓澳印等沒有美國,就沒法應對中國,亞歐大陸西邊的歐洲,以及東邊的日韓澳印等,都從根本上就離不開美國了,美國就達到了分裂整個亞歐大陸的目的。
所以美國不會為了“抗中”真心實意的去跟俄羅斯建立深入關系,除非美國要放棄歐洲(怎么可能),所以美國必須要把中俄塑造成新的威脅,這樣美國就找到了團結歐洲和日韓澳印的絕對籌碼,只不過美國也有側重點,上一個階段的側重點是俄羅斯,這一個階段的側重點是中國罷了,所以中俄在美國面前,一定是唇亡齒寒,需十分警惕。
這就是我為什么一直覺得,在亞歐大陸上,中國不僅要跟俄羅斯一直好下去,而且也要通過貿易等陸路合作,讓歐洲、俄羅斯、中國,以及各沿線國家,緊密的聯合和合作,整個亞歐大陸才可能不被分割,成為美國反復割韭菜的地方。
從歷史來看,亞歐洲大陸一直是命運共同體,當年匈奴的西遷,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敗,后來只要是極端帝國的崛起,都會割裂亞歐大陸,使其陷入到了更大的災難當中,如今好不容易形成了中國、俄羅斯、歐洲一體化這樣的穩定局面,需要珍惜,一旦中國和歐洲的陸路貿易起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東中亞,都會有巨大的利益,這種利益本身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資源。
亞歐腹地很多問題難以解決,除了美國搞事情,還一個是這些國家真的沒有資源發展其他經濟,所以就形成了對存量資源,比如能源等很少的產業的爭奪,那是非常激烈的,政治和宗教不走向極端才怪。
美國主導的全球海岸線經濟,永遠無法輻射到內陸,如果亞歐無法攜手發展內陸經濟,亞歐腹地的動蕩可能會醞釀出更大的危機,因為這些地方根本沒有任何從經濟層面突圍的機會,就連烏克蘭這樣先天條件極好的國家,也都快散架了,這不僅僅是什么俄烏沖突的問題,大家可以想想,烏克蘭既不是北約成員,也不是歐盟成員,但中國跟烏克蘭一家公司的正常合作,都能被美國叫停,這樣的政府權威,怎么可能帶領全國發展經濟呢。
七
在中歐合作方面,中國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推動,我最近看到一個數據,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近4萬列,運送貨物約355萬標箱,通達歐洲22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今年前五個月6千列,什么概念呢,相當于每一個多小時一列,24小時不間斷。
運送貨物355萬標準箱,這相當于上海港一個月的量,請注意,中歐班列看上去占整個航運的比例很小,但要明白的是,通過中歐班列發送的,都是價值比較貴的貨物,比如筆記本電腦、紅酒等等,其總價值占比遠比吞吐量占比要大得多。我現在關心的是,哪個東歐或中亞國家,會成為內陸版的新加坡港。
當然,發展亞歐陸路經濟,并不是說海洋經濟不重要了,最近因為我多說了一點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中國的內陸各邊遠地區,以及西部大開發等,一些同學很有意見,其實我并不是說中國的南方,或者東南沿海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很重要,所以中國才需要更大的歷史眼光,來保護這種來之不易的發達地區。
當年抗日戰爭的時候,國民黨跑到了重慶,張學良跑到了西北,東南沿海迅速淪陷。我們革命的種子,也是從內陸的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再到延安,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如果中國只有東南沿海,中國早就沒有了。
離我們最近的,我們面臨地緣政治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遭遇美蘇夾擊的時候,我們其中一個戰略就是大三線建設,至今我們也是受益的,很多內地工業的基礎,包括重慶等地的發展,很大一部分也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來的基礎。
只有我們的內地,以及偏遠地區足夠的強大和可持續發展,外加首都地區發展不要落下腳步(北方樞紐,同時牽扯到人才儲備、政治權威和科研引領等作用),南方和沿海地區的經濟,就不會受到戰略性威脅。你去看類似新加坡、韓國,甚至是現在的日本等缺乏戰略縱深的發達經濟體,最后只能依靠美國駐軍去建立所謂的軍事“保護”,說白了,單純的,沒有戰略支援的城市和高度發達的地區,是非常脆弱的,甚至比貧苦的農村還要脆弱,人家炸你一個電站,斷你一個水庫,你就得投降。
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日趨嚴峻,就像前幾年,我們根本就沒有想過,芯片這個東西,一下子就被美國卡脖子了,因為這個是我們高價去買的,而且是民用,為啥要卡我們脖子呢?微軟和谷歌的操作系統,正常來說,也不可能卡我們脖子啊,我們用你們的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對規則和利益的承認啊,為啥也威脅卡我們的脖子呢?
但事實是,美國這樣的國家,一旦開始某種既定戰略,再想停下來,除非是自己受到了重大的反擊,損失也十分慘重,否則是不可能停下來的,未來美國對中國的卡脖子,會進入到各個領域,美國政府會試探國內的反應,而不是中國的反應,如果美國國內覺得能承受,比如美國芯片企業覺得能承受,那一定會持續的用芯片來卡中國脖子。
八
說到這里,我們繼續往下閑聊。
美國目前對于中國給自己帶來的“挑戰”(而非機會),用了一個新詞,叫“系統性挑戰”,這里面要特別注意,也就是說,美國不擔心某個點上面中國的發展,而是擔心中國系統性的發展,這實際上也相當于給我們做了一個提示。
中國是繼美國和歐盟、俄羅斯等之后,可以建立更多大系統的國家,我這里說幾個比較重要的系統,如果這幾個方面未來中國能夠持續發力,完善系統的可持續循環和擴展,中國對自身和世界經濟的貢獻會非常大,美國所謂的中國“系統性挑戰”的說法,就會變得十分狹隘和自私。
第一個是終端消費系統,這個系統里面,其實也包括芯片、操作系統、工業設計軟件等,因為人類對智能設備的依賴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每一個終端智能設備,都可能相當于人的眼睛、手和腳,甚至是大腦,沒有手機、電腦,以及更多的輔助設備,整個社會的運轉會瞬間停滯,現在拿著手機,相當于同時拿著錢包、文件、電話本、計算器、書、地圖、音樂播放器、照相機、攝像機、手電筒、收音機、錄音機、指南針、呼救器、測量儀等等。而這一切,都需要處理器、操作系統,以及上游的各種設計、生產等系統去支撐。
更重要的是,基于這個終端系統,就可以承載各種生產、定價和研發問題,再發達的社會,也都很難搞清楚未來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定價,如何研發的問題,但需求會把這一切串聯起來,英國歷史學家伊恩莫蒂默在研究了人類最重要的十個世紀,以及在這一千年里最重要的科技和事件之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人類歷史變化的真正推動力,是社會的綜合需求。
中國目前的進口額,已經幾乎相當于整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也就是說,中國的綜合需求,不僅會影響到中國未來的各類發展方向,而且正在深刻的影響著國際市場,也將改變諸多國家的命運。
我再給大家一組數據,根據中國銀聯、網聯公司數據,2021年端午假期,也就是6月12至14日三天時間,中國內地市場共發生跨機構支付交易72.9億筆,金額4.0萬億元,日均交易筆數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30.8%和70.6%,日均交易金額分別增長29.5%和53.7%。請注意,這是跟過去兩年比,而且去年這個時候,全國早就已經解封。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的需求和消費,是由非常底層的,各種多元化需求和交易推動的,而且規模巨大,增長明顯,這意味著,對于國際領域來說,中國市場可以讓很多的國際企業擺脫困境,甚至是起死回生,中國市場可以讓一些國家的經濟,從衰退變成增長。
那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如何更快的知道社會的綜合需求呢,這就要更快和更大規模的建立輔助工具,人類正是由于有了更安全高效的汽車、飛機等等,才有了更大的以前想都沒有想過的需求。
手機等市場的發展也是一樣的,隨著智能化終端設備的普及,我們就能更迅速的找到未來推動社會變化的綜合需求,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但問題在于,類似手機這樣的智能設備的更新換代,受制于芯片、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等,所以中國發展芯片、操作系統,以及工業設計軟件等,并不是簡單的一個技術問題,這牽扯到整個終端綜合需求系統的問題。
最近鴻蒙系統的上市,我個人覺得具有里程碑意義,盡管有各種爭論,但大家還是應該放在歷史大背景下來看,需要警惕的是,一旦時機成熟,美國一定會對中國進行系統性脫鉤,美國對待對手的戰時狀態,是非常恐怖的,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會進入到類“接管”狀態,美國很多系統中國肯定就用不了了。中國必須要在所有的系統領域,擁有自己的選擇,至少在美國開啟封鎖和脫鉤的時候,有系統可用,我們在GPS等等領域是吃過大虧的。
第二個是新能源系統,大多數人理解的新能源,可能僅僅是一個用來發電的問題,但實際上新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技術和市場工程,以及綜合國力體現。
就拿發電來說,風電和太陽能潛力巨大,按照比亞迪王傳福的說法,如果中國1%的沙漠鋪上太陽能電池板,火電廠可以都關閉,但風電和太陽能等,并不穩定,分布也并不均勻,如何輸送?如何儲存?這就牽扯到消費終端和輸送模式。如果沒有特高壓,如果沒有大規模電動車市場,以及基于電動車的儲電、換電等系統,風電、太陽能等很難替代傳統能源。
而與此同時,如果要大規模的生產風電和太陽能,就需要足夠多的國土和更大規模的自然資源,我可以告訴大家,目前中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面積609平方公里(青海塔拉灘光伏電站),接近一個新加坡的面積大小。那你想想,如果新加坡要發展太陽能,有地方嗎?當然,非洲等也有很多地方,但有特高壓嗎?有終端儲電和消費系統嗎?
什么意思呢,中國的新能源系統,其潛力和承載的東西,將為人類能源尋找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這一系統一旦運作成熟,中國對整個土地、能源、農業和環境等等的整合和管理利用將抬升一個維度。
所以,中國的新能源相關企業,無論是一家電廠,還是一個電動車公司,又或者是一家電池、儲電企業,背后的支撐,是整個中國的新能源系統,美國能否建立這樣的系統暫時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就算建立這樣的系統,也無法擴展到更多地方,而中國可以將新能源系統,擴展到周邊數十個國家,這就是中國作為陸路大國的另一個優勢,美國最多是賣一賣特斯拉,他能把輸電線駕到老撾、緬甸、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嗎?中國僅特高壓輸電線路長度就已經接近3萬公里了(總輸電線路超160萬公里),如果未來歐洲有需求,中國甚至都可以把特高壓駕到歐洲(中國新疆到德法的直線距離,也就5000公里)。
九
第三個是基礎設施建設系統。
很多人覺得基礎設施建設是把雙刃劍,這個我是同意的,但我覺得這個問題還需要站在未來的角度看,人類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我個人覺得僅僅是一個起步,而不是終結,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是一種永不落幕的商業模式,就算是美國和西歐,都還在不斷的推各種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需求,更何況占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還處在空白期,未來哪個國家或企業,抓住了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系統,意味著在全球分工市場,擁有了絕對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中國并沒有解決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難題,那未來就沒有用來證明自己系統能力和完善產品演化的案例和生態。
如果中國把自己如此幅員遼闊,如此復雜的地形地貌,都用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的適合人類居住,零下幾十度的地方可以跑高鐵,沙漠里面有酒店和公路,高原和丘陵地帶高速密布、機場轟鳴,海峽隧道每一個都是吉尼斯紀錄,等等,那地球上還有中國接不下來的單子嗎?
我覺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確實已經很好了,但如果作為一個商業競爭系統,還遠遠沒有到令“客戶”震撼的程度,什么叫震撼呢,這就類似于沒有去過大城市的,一個農村孩子,突然間去航拍了一下紐約、東京或北京上海,這才叫震撼。
目前正在建設的雄安新區,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看看,從整個地下到地上,那種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是足夠震撼的。另外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建設,也都是最先進的技術和規劃,綜合性超大規模地下交通樞紐,國產直徑達16米的盾構機等等。
另外,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其實是有更大意義的,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當中,需要開辟出新的自己的形象語言,比如德國,就用德國制造,以及德國足球等,呈現了諸多的德國可靠、穩定、值得信賴的形象,中國的體育、娛樂、文化等,也代表了中國的語言,但穿透力還需要更長時間來磨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已經可以做其他國家做不了的,而且是批量的,低成本的,高質量的。這是中國最好的對外語言和形象展示。
其實美國阻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輸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在阻止其他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很不道德的。
十
最后再說一下科技問題,很多人依然覺得中國沒有什么原創科技,理由非常多,我本人尊重所有的看法,因為如果大家都是恨鐵不成鋼,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個人覺得很多時候,是陷入到了美國話術陷阱當中的問題。
西方和美國,以及日本等的科技,其實都產生于系統,而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單點突破。我前面說的三個系統,比如基于智能設備的終端消費系統,其實如果你抓住了這個系統,你才會對設備和生產有極大的需求,你才可能誕生各種技術,否則你都沒有這個需求,你怎么誕生產品呢?
現在中國的諸多,在通訊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其實就是因為中國建立了成熟的終端消費系統,只要這個系統運作良好,我根本就不擔心中國產生不了終端科技的問題,只是我們不能過于著急,任何一個科技強國,都是開發利用完了所有已有的科技之后,才大面積的誕生新科技的,如果滿世界都還跑著汽車,中國首先要做的,是擁有自己的汽車,而不是去發明一個比汽車更先進的東西,這不符合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
就拿電動車來說,電動車的發明,甚至比內燃機汽車的發明還要早半個世紀,那為啥現在大家才開始大規模搞電動車呢?原因就是整個支撐電動車的系統,不成熟。
比如說我提到的中國的新能源系統,只要有了這個系統,你就不用擔心中國在新能源,或者說電動車這個領域落后,很多自發的科技創新會噴涌而來,正是由于有了這個系統,我們才有了領先于全球的電力解決方案,中國在輸電等領域的技術,早就領先于全球,在新能源領域形成的生態,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說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
我剛說的第三個,也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如果沒有這個系統的整體性推進,中國的建筑和大型機械等技術,比如盾構機、橋梁技術等等,就很難有進步,我敢肯定的說,未來全球在諸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都會用到中國的設備和技術,甚至會整體性的跟中國合作,比如目前埃及正在建的新首都,耗資最大的CBD區域,非洲第一高樓等,幾乎全是中國企業承建的。
十一
當然,對科技的理解,爭議很大,比如很多人依然覺得只有類似美國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谷歌會下棋的機器人,才是真正的科技,其實這跟中國的發展邏輯不沖突,美國這些科技,同樣是在美國的各類系統當中衍生出來的,是美國整個工業和綜合國力的沉淀,以及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我個人對科技層面的單點突破非常感興趣,因為這種突破可能會迅速成就一家企業,但很多時候,如果站在國家的角度,純粹的單點突破是很難持續的,這就是為什么蘇聯,甚至現在的日本、英國等,都在單點突破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在遇到美國的系統化競爭,往往就很難應付,歐洲還好一點,可以用一體化的整體合作來應對,比如貨幣聯盟、航空航天聯盟等等,但目前也很難應付,甚至已經開始向美國妥協。
就像特朗普上臺之后對中國采取的猛烈攻擊模式,如果是其他很多國家,基本上整個相關產業就啞火了,但中國不僅撐下來了,而且進一步的在提升自己的系統修復和進化能力,這就是系統強大的地方。
這兩天中國航天員進入空間站再次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但其實我個人已經有點習慣了,這不是說不激動,而是中國系統化的航空航天步伐,是不可逆的,未來還有更多值得激動的事情等著我們,而正是由于過去數十年的產學研等結合,整個成功在今年有了更高水平的集中的爆發,包括從月球取土,火星車降落火星,如今的空間站工作等等。
再往下走,我們的對手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并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整個航空航天系統計劃的一步一步實現,等到未來我們一旦登上月球,月球基地的建設也會逐步展開。我們要走向更多沒有人類先例和經驗的領域,這個時候,每一次突破,就是絕對的創新。所以,不用擔心中國的科技,因為還沒有到集中爆發的時候,一旦各類系統打造完成,系統自己會推著走,你摁都摁不住。
那我要說什么呢,其實除了以上提到的系統,中國還有諸多的系統在逐步的建立,而且每一個系統背后,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母系統,環環相扣。包括我們的貨幣系統,我每次說到金融,很多人可能有些誤解,覺得就是支持炒作投機什么的,其實貨幣這個東西,是人類發明的非常偉大的工具,如果你去看歐洲整個文明的博弈和發展史,包括最主要的英法的百年博弈,英國取得勝利的關鍵,也是金融的獲勝。
如果再去研究美國,從紐約股票交易,到漢密爾頓的旋轉門,再到一百多年前美聯儲的建立,二戰后布萊頓森林體系,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尼克松宣布放棄美元跟黃金的兌換,甚至再到這次美國在新冠疫情,死亡超過60萬人的背景下,為什么還能趾高氣揚,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擁有強大的貨幣系統,美國可以在新冠爆發后不到一年時間里,把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容了一倍,給市場注入超過4萬億美元的流動性,給美國幾乎每一個人的賬戶里打入數千美元,而同時沒有引發國內更大的危機(暫時),各類科技企業融資額屢創行,又能夠讓世界為其埋單,大家可以想想,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
所以,我說的金融,不是科技巨頭都去放貸那種,也不是各類投機炒作,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系統性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危機應對系統。
十二
最后,我簡單的總結一下。
美國天天說中國經濟“脅迫”什么的,但實際上看看G7就知道了,最相信這個的,還是他們自己,G7如果不代表經濟影響力的話,不代表對其他國家的經濟脅迫的話,那代表什么呢?難道代表“民主”?那你讓墨西哥、巴西、菲律賓、印度、烏克蘭等等情何以堪?
如果G7自己覺得G7這樣的小圈子,就能讓世界羨慕,就能讓美國等的價值觀更具有主導性,那就大錯特錯了,G7這種所謂的高標準、小圈子邏輯,只會讓全球諸多國家想起殖民主義,想起帝國主義,想起各種喪權辱國,同時也會讓更多國家更加清醒和相信,幾個國家關起門來就想瓜分和主導其他國家的命運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
美國搞完了政治外交方面的所謂對中國的“共識”,下一步應該會回到經濟層面,這個里面包括金融方面的各種處理,還包括所謂的“高標準”貿易小圈子,但我想說的是,美元不僅是其他國家的問題,還是美國自己的問題,美元終究會成長到美國自己駕馭不了,從而作繭自縛。
而在貿易領域追求“高標準”這個邏輯,實際上就是把所有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排除在外,忽略占人類大多數的人民的最基本需求和命運,而建立更小的科技壟斷圈層,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發展的慣性和局限,相比特朗普的單純退群,拜登政府塑造的實際上是一種更孤立的逃避主義。
中國的崛起,給世界提供了機會,給諸多的,真正為本國人民的脫貧致富考慮的政治家提供了機會,一戰和二戰的爆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歐日等找不到增量市場,開始走極端路線,中國的崛起給各大國都提供了新的選擇,我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崛起避免了很多戰爭的發生,如今的德國、日本等,不需要搶,就能在中國賺很多錢,這不好嗎?然而,在美國強大的輿論和各種欺騙、脅迫壓力下,要跟中國正常交往,很多國家的政治家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如果一定要把中國塑造成對手,那我要提醒的是,如今的中國,就類似于二戰前的美國(只是舉例),很多生產潛力都還是隱性的,中國可以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十天建成一家可以接納數千人的醫院,中國還可以幾天之內建成一棟高樓,工業制造方面,我只舉一個例子,比如僅合肥一個地方,一秒鐘就誕生一臺筆記本電腦,每天產出200量汽車,同樣,一旦遇到危機,中國在軍工生產方面,也將是驚人的,把這樣一個國家逼成自己的對手,我覺得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負責。
另外,中國更大的系統,是中國生生不息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被共產黨重塑的中華民族獨立、奮斗、勇敢無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所承載的熱愛和平,對外謙卑友善的相處之道,那些試圖分裂中國的外來勢力,可以獲得一時的滿足感,但從未成功過,原因就是中華兒女的所有抗爭,都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擴張,要知道生存抗爭,是人類最高的正義,這種正義永遠是難以戰勝的。
文/肖磊(如果擔心錯過重要分析,請關注肖磊看市公眾號)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