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靈通”的風雨往事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鮮棗課堂(ID:xzclasscom),作者:小棗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最近,有一部叫做《狂飆》的國產電視劇火遍全網,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在劇中,出現了一個通信名詞,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沒有關注到。
沒錯,這個名詞,就是“小靈通”。
《狂飆》劇的主角高啟強,原本是個賣魚佬,結果陰差陽錯轉行賣起了小靈通,賺了錢。后來,高啟強的弟弟高啟盛也去賣,結果砸在手里,虧了很多錢。最終,兄弟倆被迫販毒還債,從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可以說,小靈通徹底改變了高家兄弟的命運,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
對于很多00后觀眾來說,可能并不了解小靈通。很多00前的觀眾,可能也記不清楚小靈通到底是什么了。
今天這篇文章,小棗君就帶領大家,重新回顧一下它的故事。
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了一本科幻小說,名字叫《小靈通漫游未來》。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他于1961年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時代原因,一直未能發表。
改革開發的第一年,這本小說終于得以出版。出版之后,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初期印刷就達300萬冊,成為了70、80后永遠的童年回憶。
在書中,名叫“小靈通”的主角,是一位聰明可愛的小記者。他漫游未來世界,有各種各樣的神奇見聞。
誰曾想到,20年后,“小靈通”這三個字竟然會重現江湖。
1998年1月,浙江省余杭電信局正式開通了小靈通業務。這是一個半手機半固話的業務。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手機,但是,它使用的卻是固定電話的網絡。
小靈通
小靈通的誕生,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
當時,移動和電信分家,移動有手機通信業務,發展勢頭迅猛。而電信呢,信息產業部不給它無線通信牌照,它只能眼睜睜看著移動發財數錢。
同樣背負利潤增長壓力的電信,當然不會就這么坐以待斃。所以,它一直在努力尋找機會。
有一次,浙江電信下屬的余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去日本考察,看到了小靈通這個技術,頓時感覺如獲至寶——“哎,這個不是剛好符合我們的需求嘛!”
徐福新
這個小靈通,當時在日本的時候,名字并不是這么叫的。它的原名是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種個人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
PHS屬于第二代通信技術,也屬于WLL技術(Wireless Local Loop,無線本地環路),通過微蜂窩基站實現無線覆蓋,將用戶終端(即無線市話手機)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電話網(PSTN),使傳統意義上的固定電話不再“固定”,而是可以在無線網絡覆蓋范圍內自由移動使用。
說白了,它就有點像加強版的無繩電話。
喂?小麗啊。。。
這項技術其實是日本閉門造車開發出來,在本國推出后并不受歡迎,被稱為“窮人的蜂窩”。主要就是因為它的基站覆蓋范圍很小,所以很容易信號效果不佳,但勝在資費便宜。
當時,正是因為它基于固定電話網絡,所以嚴格意義上,并不是移動通信技術,所以,滿足電信的需求(電信沒有移動通信牌照)。
說到小靈通,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UT斯達康。
1995年,UT斯達康(UTstarcom)公司在美國成立,它的創始人是吳鷹。
吳鷹 ,這個標志性的大胡子,大家也許還有印象
就是吳鷹,瞅準了PHS技術的商機,和徐福新一拍即合,決定全力將PHS技術引入中國。當時UT斯達康花了幾千萬,買下了這個技術。 “小靈通”這個名字,就是徐福新給取的(徐也被稱為“小靈通之父”)。
當時,小靈通這個名字是專屬于UT斯達康PHS產品的(獲得了葉永烈先生的無償授權)。后來,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好記,慢慢變成了PHS技術的“昵稱”,所有廠家都叫這個名字。UT斯達康也干脆聽之任之,放棄了對這個名字的專屬所有權。
我們來詳細看看小靈通的特點。
前面說了,小靈通在日本被稱為“窮人的蜂窩”。
它的建設成本是遠遠低于傳統2G(GSM)。成本低,所以資費就很便宜。
就像余杭電信首先推出的這個小靈通業務:單向收費,接聽不要錢,月租20元,通話費每分鐘只需要0.2元。
這個資費標準當時是非常轟動的,遠遠低于移動和聯通(大約只有1/5),基本上和固話業務差不多。再加上小靈通手機(其實是無線市話終端,為了方便,以下都稱為手機吧)的價格也很便宜,只要幾百塊,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用戶辦理并使用。
當時的小靈通廣告
除了資費之外,小靈通還有一些顯著的優點:
環保是小靈通一個很大的優勢,小靈通終端的功率只有10mW,一般的2G終端是1W左右。小靈通基站功率500mW,2G GSM基站是20W。所以,使用小靈通打電話,不會覺得手機發燙,也不會像GSM那樣打久了頭暈眼花。
輻射小,是小靈通的賣點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當時在日本,很多醫院都不允許使用GSM手機,但唯獨允許使用小靈通手機。
同樣,低功率使得小靈通手機的待機時間遠遠長于普通手機。
小靈通語音通信采用32kbit/s ADPCM編碼技術,該技術是傳統64kbit/s PCM編碼技術的改進,數據量降低為傳統PCM的1/2,效果卻不相上下。因此,小靈通的音質與固定電話沒有多大區別,比其他2G手機要好。
小靈通基站覆蓋半徑較小,無線接口的設計和處理方式和傳統2G有所不同,延遲時間相對來說要更小一些。
說完了優點,再來看看缺點。
雖然低功率給了小靈通很多優點,但不可避免也帶來了致命的缺陷——信號差。
小靈通用戶經常會遇到信號問題,當時有很多調侃小靈通的笑話。例如,有人稱小靈通為“喂喂cao”手機,因為使用的時候,總是“喂?!……喂?!……cao!”。
也有人編了詩來諷刺:“拿著小靈通,站在風雨中。左手換右手,還是打不通 。”
信號之差,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小靈通在日本的用戶體驗雖然不佳,但是沒有中國這么差。 主要是因為日本多為木質結構房屋,所以一定程度上信號衰減沒那么大。
不管怎么說,中國電信沒有別的選擇,手上只有小靈通這張牌,需要靠它挽回頹勢。
其實,當時各地電信局都持觀望態度。不僅是電信局觀望,設備商的態度也很模糊。
包括華為、愛立信等在內的幾家設備商,仔細評估了小靈通技術后,認為這項技術過于落后,不可能有什么前途,所以選擇了放棄。除了UT斯達康之外,只有中興、朗訊決定跟進。
真正能決定小靈通命運的,是政策。政策如果封殺,電信的意愿再強也沒有用。
電信堅持認為小靈通是固定電話技術,而移動則認為這是移動通信技術,這樣的做法屬于“違規”。雙方你來我往,爭執不下。
2000年6月,原信息產業部下發通知,將小靈通定位為“固定電話的補充和延伸”,這標志著限制小靈通發展的政策有所松動。
于是,各地電信紛紛上馬小靈通業務。
2002年8月,小靈通在中國大陸已有200多個地市開通,系統容量達到1100萬線,用戶超過600萬。
當時,全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基本上都開通了小靈通業務。
2003年3月,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向媒體表示,對小靈通的政策是“不鼓勵不干涉”。
同月,小靈通在北京懷柔區放號,正式突破北京。
2004年2月,小靈通順利突破上海。至此,實現了全國開通。
與此同時,小靈通的用戶數量就像火箭一樣突飛猛進——
2004年4月,4700萬。
2005年9月,8127.5萬。
2006年10月,達到歷史頂峰,9341萬。
一時間,小靈通在中國家喻戶曉。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家里的長輩,都辦理和使用了小靈通業務。
物極必衰,達到頂峰的小靈通,不知不覺也迎來了自己命運的拐點。
事實上,UT斯達康的拐點來得更早一些。
在小靈通剛開始爆發的時候,UT斯達康跟著賺得盆滿缽滿。
2000年3月,UT斯達康控股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登陸當天,股價一度高沖到73美元,漲幅278%,公司市值瞬間膨脹到70多億美金。
鼎盛時期,小靈通為UT斯達康帶來了25.93億美元的年收入。UT斯達康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
2003年,UT斯達康控股被美國權威雜志《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IT企業100強。
2005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最成功前20名小企業之一。
當時小靈通火到什么程度?各地運營商來堵廠家的門口,要求廠家優先供貨,甚至還給廠家領導送禮。。。這種事情,放在現在是不敢想象的。
除了UT斯達康之外,中興也憑借小靈通貢獻的巨大利潤,營業額和華為的差距一度縮小到只有50億(當然,也有CDMA的功勞)。
UT斯達康賺瘋了,它的創始人吳鷹當然也風光無限。
那時候的吳鷹,頻繁出現在聚光燈下,參加各種會議和訪談,也經常登上報刊雜志的封面。
這張標志性的照片,已經成為歷史
然而,從2005年開始,UT斯達康走上了衰敗之路。
雖然小靈通用戶數還在增長,但是公司由小靈通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占比卻在下降,由2014年的79%下降到32%,且公司全年虧損4.3億美元。
此后,UT斯達康連續虧損長達6年之久。
2008年,運營商第三輪拆分重組,電信終于獲得了正式的移動通信牌照,并且從聯通手上買來了CDMA網絡。
有了CDMA這個新寵之后,電信當然不會重視小靈通這個舊愛。
于是,電信在小靈通方面的投入不斷降低,加上各大運營商手機資費不斷下調,小靈通的競爭力大幅下降,用戶數開始明顯下滑。
2008年5月,中國大陸小靈通用戶數跌破8000萬。
雪上加霜的是,小靈通所使用的頻段,影響了當時很受國家重視的“國產標準”TD-SCDMA。所以,它的命運注定要被提前終結了。
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門明確要求所有1900-1920MHz頻段(也就是小靈通的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應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1900MHz頻段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
這就意味著,小靈通必須要在2011年內徹底退網。
雖說有政策要求,但是實際上小靈通的退網之路非常坎坷。
當時有小靈通業務的,除了中國電信之外,還有中國聯通(南電信北網通,2008年,網通并入聯通)。
兩家運營商一開始以為退網會比較容易,后來才發現,退網難度堪比拆遷。
為什么呢?
從用戶方面來說,拋開資費便宜的因素(運營商會提供補貼),轉網往往需要去營業廳辦理手續,換號也非常麻煩。這對很多用戶來說,是很不情愿的事情。
不少小靈通用戶曾將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告上法庭,要求繼續提供小靈通服務,并且保證服務質量,這對運營商形成了輿論壓力。
而對運營商來說,監管部門對他們實行嚴格的投訴率考核機制,致使運營商無法強制小靈通用戶轉網。
所以,2011年沒有按時完成小靈通的徹底退網。
一直又拖了3年,到了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靈通基站才最終被關閉。小靈通業務徹底消失。
從1998年上線,到2006年巔峰,再到2014年退網,小靈通在中國一共存活了16年。它的好日子來得快,結束得也快,就像過山車一樣。
它的命運,在一開始就被注定了,是一個用于短暫過渡的產品。
總的來說,小靈通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電信利用它,積累了移動通信的運營經驗,培養了很多的早期移動通信用戶,也因此避免了和移動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雖然投資不菲,但是值得。
相反,設備商這邊的UT斯達康,表現就很讓人失望了。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UT斯達康和吳鷹就很清楚,小靈通并非長久之計。但是,他們還是高估了小靈通的生命周期,行動遲鈍,錯過了最合適的轉型時機。
而且,UT斯達康的轉型戰略也非常失敗。雖然它曾經嘗試在3G、IPTV等業務上進行投入,但是整體戰略急速冒進、雜亂無章,沒有形成競爭力。面對愛立信、華為等傳統電信領域的巨頭,機會轉瞬即逝,哪能容你猶豫不決。
大胡子吳鷹最后的結局也是令人唏噓。走出光環的他,經歷UT斯達康內部激烈的分歧和斗爭之后,黯然離開,從此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