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俊宇 顧翎羽
編輯/謝麗容
多家外媒1月31日報道稱,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徹底切斷華為與美國供應商的關系。
據報道,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停止對美國企業核發向華為出口商品和技術的許可證。但上述政策仍處于早期討論階段,有可能在2023年5月通過。目的是禁止華為獲取5G、4G、Wifi6、Wifi7、AI及高性能計算以及云相關的商品和技術。
華為方面尚未對此事做出回應。《財經十一人》尚未從美國商務部官網查閱到徹底斷供華為的相關文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月31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中方對有關報道表示嚴重關切,正密切關注有關動向。中方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這種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有損國際社會對美國營商環境的信心。中方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損害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為由,將華為及68家關聯企業列入貿易管制“實體清單”,開啟了針對華為長達近4年的制裁。
所謂的“實體清單”,是指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下稱“BIS”)公布的貿易黑名單。按照BIS的《出口管制條例》要求,所有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管控的物項(包括硬件、軟件、技術等)向“實體清單”中的企業出口,均須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
美國的這一制裁策略被華為內部人士認為是“打七寸”。即使如此,華為在層層施壓下仍展現了戰略韌性。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被視為華為相對能夠自主可控的現金流和壓艙石。這兩大業務穩住了基本盤。
2022上半年華為營收3016億元,同比下滑5.8%。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427億元,同比增長4%;企業業務收入為547億元,同比增長27.5%;終端業務收入為1013億元,同比下滑25.3%。
打算收緊許可證模式
拜登上臺以來,技術競爭成為其遏制中國的重要途徑。出口管制成為拜登直管且重點關注事項的同時,管制趨于精準。美國也在加速布局與歐盟、日本等在技術管控上的一致立場。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技術限制和審核嚴格程度甚至遠超前任總統特朗普任期(2017年1月-2021年1月)內。
《財經十一人》查閱美國商務部官網對華貿易分析文件了解到,2017年-2021年,來自中國的商品、軟件、技術許可案件數量近5年來緩步上升。但核準率從2017年的82.5%下降到了2021年的67.4%,且平均審核時長從2017年的37天逐漸演變為2021年的81天。
此外,“原件退回”(Returned Without Action,美國商務部對華貿易分析文件中縮寫為“RWA”)的申請大幅上升。這意味著上述申請懸而未決。
過去4年,美國的制裁策略主要聚焦兩點:一是限制華為獲取先進技術,如限制華為獲取芯片制造技術、28納米以下先進制程芯片、5G芯片。二是遏制華為現金流業務,如禁止華為手機使用安卓系統、禁止華為采購86服務器芯片。華為被迫售出榮耀手機和x86服務器這兩大現金流業務。
2019年5月16日,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列入實體清單。2020年5月和8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對《條例》2次修訂增加細則,原因是被美國相關人士批評存在漏洞。美國商務部在《法規》的修訂解釋中稱:美國公司在海外工廠生產的商品可流向中國企業。部分第三方中間商最終也把產品、技術轉售給了中國企業。
兩次《條例》修訂后,美國對華為公司的針對性變強,“長臂管轄”范圍不斷延伸,從美國國內延展到全球范圍,從美國商品延展到采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生產的商品。最初是限制華為購買美國公司元器件,后來演變為限制基于美國技術生產的其他國家地區的企業的產品賣給華為。
隨著力度加大,被納入實體清單的華為子公司范圍也一再擴大。截至2020年8月17日,華為及全球115家關聯企業均被列入貿易管制“實體名單”。
在芯片領域,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對華為的限制尤為嚴格。任何一家公司,即便生產基地在美國之外,只要采用美國技術或美國管控的設備,在為華為制造芯片之前,需要向美國申請許可證。這直接導致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大陸本土的中芯國際無法為華為代工芯片。
2020年之后,在多輪中美經貿談判推進下,部分美國企業獲得了美國商務部的出口許可證。據外媒報道,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間,有113項關于華為的出口許可證被批準,價值總計約610億美元,批準率約為69%。
不過,被批準的商品多為非關鍵技術,包括個人手機和電腦使用的成熟制程芯片。譬如,高通被允許向華為出口4G手機芯片。英特爾、AMD、英偉達等企業也被允許向華為出口PC芯片。
涉及核心關鍵技術,美國商務部始終對華為嚴格限制。如高通5G手機芯片、英特爾x86服務器芯片均不被允許出售給華為。臺積電和中芯國際仍然無法為華為代工芯片。這直接導致華為目前的手機業務仍只能使用4G網絡。
美國芯片企業對美國對華制裁不滿。美國某芯片大廠的一位人士2022年11月向《財經十一人》表示,對中國公司的實體清單制裁直接了影響企業業績。此外,美國芯片廠商無法控制下游買家最終把芯片銷售給“實體清單”中的中國企業。海外實體或貿易公司轉售芯片給清單上的被制裁企業是個公開的秘密。
一位美國律師向《財經十一人》表示,拜登政府此舉倘若真的落下,對于美國公司來說,“就算不能徹底關掉水龍頭,漏掉的水也會少很多。”
華為影響幾何?
徹底斷供政策如果落地,華為的終端業務(如手機、個人電腦)、運營商業務(如宏基站)會受到直接影響。雖然華為過去4年在不斷推動替代方案,但旗下三大業務對美國商品或技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
依賴度最高的是終端業務。目前,華為手機仍需采用高通的4G芯片,個人電腦需要采購英特爾、AMD、英偉達等芯片廠商的芯片產品。如果許可證停發,意味著華為手機、個人電腦將缺少關鍵芯片。華為汽車業務已經淡化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業務。原因是電機、模組、激光雷達等供應鏈受限。目前已經轉移到幫助汽車廠商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負責車型營銷和終端銷售。因此汽車業務暫時影響有限。
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方面,宏基站零部件仍受制于美國芯片企業。以零部件價值計算,2020年華為大基站中美國設備占比超過20%。但華為芯片部門海思正在將關鍵零部件加速國產化。小基站無需大規模處理,對FPGA這種高價零部件依賴度低,因此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
一位通信行業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華為宏基站的FPGA芯片、功率半導體芯片、信號處理芯片,目前還需要與賽靈思、德州儀器、博通、安森美、亞德諾等通信半導體企業合作。此外,華為電信設備目前以28納米成熟制成芯片為主,目前暫時夠用。但未來技術迭代,如降低能耗、縮小體積重量,仍要依靠14納米、7納米制程工藝。
5G宏基站零部件限制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小。宏基站通常用于電信運營商鐵塔上,覆蓋面積可達到數十公里。小基站負責大基站無法覆蓋的區域。5G建設初期通常需要宏基站做大覆蓋面,中后期則是需要小基站做深度覆蓋。2022年是5G投資高峰期最后一年。目前三大運營商正在把5G建設重心轉變為5G小基站大規模覆蓋。
華為的企業業務中的軟件部分暫時影響可控。《財經十一人》從多位軟件行業技術人士了解到,華為的云、數據庫等軟件產品早期靠美國開源軟件起步。開源軟件通常在網絡公開,可不受限制使用。即使如此,在2019年5月被列入“實體清單”后,華為仍在全面排查降低對開源社區依賴。因此云、數據庫后期不再跟隨開源社區的產品迭代,而是走向自研替代。
企業業務中的硬件部分,華為2021年就失去了英特爾x86服務器芯片供應。華為“備胎”計劃中的鯤鵬服務器芯片目前可實現小部分替代工作。如2022年中國移動服務器集采中,鯤鵬服務器兩批次合計采購61000臺。鯤鵬服務器目前在中國服務器的市場份額不足5%。
2019年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之前,華為內部便開啟了自主可控的進程。目前,華為的自主可控產業鏈主要包括鯤鵬(服務器芯片)、昇騰(人工智能芯片)、鴻蒙OS(操作系統)、HMS Core(華為移動服務)、自動駕駛汽車MDC、華為云。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國產替代不再有回頭路。
2021年8月以來,拜登政府曾一度放松對華為汽車芯片的限制。但多位華為人士向《財經十一人》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即使放開部分限制,華為也不可能放緩供應鏈去美化的步伐。
責任編輯:鄭卓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