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時頻傳遞

我國實現百公里自由空間時頻傳遞
2022年10月06日 06:13 央視網

  央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臺等單位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百公里級的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實驗,實驗結果有望對暗物質探測、物理學基本常數檢驗、相對論檢驗等基礎物理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該成果于北京時間10月5日晚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表。

  在科學領域,時間的測量精度已經步入10的負19次方量級,也就是百億年,誤差不到1秒。作為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的時間,是目前測量最精確的物理量。 有最精確的計時,還要有與之精度相匹配的時間傳遞技術,兩者同樣重要。

  地面附近自由空間的環境復雜,大氣中的各種擾動和湍流、鏈路損耗、環境變化等等因素給自由空間中的長距離時頻傳遞帶來了極大困難。之前,自由空間中的光頻傳輸技術只能實現10公里量級的傳輸距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在光源方面,研制出高功率高穩定度光梳,在光信號收發信道方面,研制出高穩定性且高效率的光收發望遠鏡系統,另外采用線性光學采樣的干涉測量方式實現高精度的時間測量。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終于在相隔113公里的新疆南山天文臺和高崖子天文臺之間實現了萬秒10的負19次方量級穩定度的時頻傳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強:把我們非常精密的這種時間信號,通過這個望遠鏡打到這個100公里以外的另外一個望遠鏡,那邊的話,然后我的這個信號被那邊的一個同樣的一個望遠鏡接收,接收了之后他們進行一些比較精密的時間探測,然后同時那邊也會打一個同樣的一個精密的光源信號也打過來,在這邊也做一個同樣的一個精密探測,然后兩邊的信號再做一個對準,做一個校正。

  時間的精確測量和傳遞,將使人們能夠對相對論原理、各種引力理論、暗物質模型等等基礎物理進行實驗檢驗。

  同時這也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例如,衛星的導航精度與計時精度緊密相關,要想定位更準確,比如精確到毫米以下,就需要更好的計時精度。在大地測量、地質勘探、雷達探測等等涉及社會民生的領域,精確的時間也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現在“秒”的定義是1967年確定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計量組織計劃2026年討論“秒”定義的變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強:那么它也證明了就是說將來放在衛星上,可以基于衛星來做這種洲際的這種(時間)比對。那么如果能夠實現洲際的比對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實現新一代的這個“秒”定義。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