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陳黎芳與新員工座談紀要:世界級難題成就世界級人才

華為陳黎芳與新員工座談紀要:世界級難題成就世界級人才
2022年07月22日 00:13 媒體滾動

  來源:華為心聲社區(qū)

  7月22日凌晨消息,昨日華為心聲社區(qū)公開華為常務監(jiān)事陳黎芳與社招新員工座談紀要。

  在這份紀要中,陳黎芳回答了一些社招新員工有關“螺絲釘”崗位、天才少年、“35歲危機”等多個問題。并表示,在華為,即便是很小的細分領域,都可以成就最頂尖的人才。

  攀登珠峰,沿途下蛋

  我喜歡和新員工交流,吸收新鮮的想法,分享我最近在學習公司文件、聽專家講座的收獲,我的講述不一定很準確,主要是給各位一些參考。

  先從一個大家可能知道的老故事說起。1637年,法國數(shù)學家皮埃爾·費馬提出了一個猜想(xn+yn=zn,當n>2時無正整數(shù)解),并寫到:“我確信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的空白處太小,寫不下。”

  “費馬大猜想”吸引了歷史上眾多數(shù)學家開展證明。1770年,歐拉證明n=3時,猜想成立;1825年,高斯證明n=5時成立;1955年,日本數(shù)學家谷山豐、志村五郎提出“谷山-志村猜想”,走到了最后一步;而英國數(shù)學家懷爾斯,在10歲時就立志要攻克這個猜想,1995年,他終于成功,“費馬大猜想”也最終變成了“費馬大定理”。

  德國數(shù)學家大衛(wèi)·希爾伯特曾說“費馬猜想是一只會下金蛋的鵝”。確實,這道難題催生了諸多數(shù)學分支,成就了大量頂級人才。任總在一次講話中也說過:“費馬大定理花了350年終于解決了,有啥用呢,不知道?但在解決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中,只要沿途下了很多小蛋,培養(yǎng)了人才,那就是值得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難題和人才往往是互相成就的。先是世界級人才創(chuàng)造了世界級難題,然后難題吸引了人才的投入與創(chuàng)造,最后,又是世界級人才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科學技術領域,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要解決三類問題。第一類是愛因斯坦、波爾等要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以求知為目的;第二類是愛迪生這樣的發(fā)明家做的應用技術研究,以實用為目的;第三類是兼顧二者,既創(chuàng)造科學知識、又能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如巴斯德。這三個領域,也就是美國唐納德·司托克斯教授總結的“巴斯德象限”模型。

  華為的創(chuàng)新研究也有類似的三條路線,任總用“攀登珠峰”來比喻。首先,華為有一部分科學家瞄準珠峰攀登,從事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投入20-30%研發(fā)經費,“把金錢變知識”,這是理想主義;第二,70-80%的研發(fā)經費和人才,是在山腳下種糧食,通過產品技術創(chuàng)新來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把知識變金錢,這是現(xiàn)實主義;第三,實現(xiàn)理想是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孵化為實用技術,這就是任總經常講的“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同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登頂珠峰,有些科學家可以在半山腰停下來,解決商業(yè)價值場景中的難題,這就是“拿著手術刀殺豬”。比如自動駕駛,最高目標是L5級,現(xiàn)在實現(xiàn)起來有困難,包括法律、倫理上都有爭議,但是,可以先把L4/L5用到封閉場景中,華為在港口和口岸已經有了成功的應用,這就是“沿途下蛋”。

  難題牽引,開放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

  華為今天在基礎研究、應用創(chuàng)新以及商業(yè)變現(xiàn)上,都面臨著世界級的難題,如果只依靠我們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任總常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鼓勵科學家和專家與外界碰撞思想,開放創(chuàng)新。

  過去十多年來,華為與300多家高校開展了合作,建立了169個創(chuàng)新實驗室,支持成千上萬的外部科學家開展研究。近兩年,公司又在一些著名大學附近建設“黃大年茶思屋”,為內外部專家開放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還發(fā)布了線上“黃大年茶思屋”,可以全天候、跨領域、跨院校,隨時隨地無縫交流。

  作為商業(yè)組織,華為最擅長的還是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滿足客戶需求、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大學和教授,最擅長的是理論與基礎研究。但是,現(xiàn)實場景與基礎理論之間有很大的鴻溝,華為將復雜的商業(yè)場景問題,歸納、總結、提煉為數(shù)學、物理問題等,然后將難題發(fā)布到“黃大年茶思屋”或公司內部社區(qū)上懸賞,這樣大家就能理解了,經常有科學家揭榜解題,并拿到獎金。

  比如說,大家可能聽說,華為組建了好多會戰(zhàn)項目。這些會戰(zhàn)的打法,首先是有一小撥專家,梳理出這個領域的關鍵難題和目標,然后組建隊伍,看看這個團隊能夠解決哪些問題,接下來,就是把團隊無法解決的難題發(fā)布出來,卷入內外科學家來參與攻關。外部教授參與積極度很高,他們還向學校建議,希望將解答華為難題,等同于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經歷。

  公司現(xiàn)在成立了十多個軍團,軍團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找到商業(yè)突破口,發(fā)揮華為的技術優(yōu)勢,把技術變成“糧食”。比如,港口散貨碼頭的貨物稱重,傳統(tǒng)稱重方式每車都過磅,成本高,后來用無人機拍攝測量體積進行計算,但誤差比較大。這個難題發(fā)布后,公司剛好有個實驗室,在無線基站部署時做過類似的無人機AI測量,于是把這個AI技術應用到了港口堆場,使得測量誤差從過去的百分之五降到了千分之五。這個技術,就找到了一個新的“產糧”場景。

  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的關鍵是抓住真正的客戶需求。通過正態(tài)分布模型,科學分析和整合客戶需求,聚焦核心需求做到世界領先,實現(xiàn)“極簡架構、極低成本、極高質量、極優(yōu)體驗”。

  每個領域都能成就人才

  上面講的主要是在技術創(chuàng)新領域,從新技術、新想法的掃描,到多路徑探索、科學試錯,然后再收斂、聚焦產品開發(fā),最后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整個過程中有無數(shù)的難題需要攻克,也就能吸引和成就內外部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

  實際上,華為的難題不只是在研發(fā)領域。過去三年,外部環(huán)境對產品與解決方案、市場銷售、財經、供應、制造等多個領域都造成了沖擊,每個領域都有要解決的難題,每個領域的員工也都有機會成長為世界級的人才。

  舉個小例子,我在華為這么多年,跟客戶打交道時候,他們并不一定都對華為的產品技術服氣,但至少有兩個領域,是無人不服的,一個是基建,首次參觀三丫坡、松山湖和其他園區(qū)的客人,基本都會被震住;另一個是接待,體驗過客戶工程部接待流程的客人,也基本都會震驚,他們經常感慨說,從來沒見到過有公司可以把接待工作當一個系統(tǒng)工程來做。

  一個公司想要基業(yè)常青,就必須是系統(tǒng)性領先,而非只是單點突破。大家今后會分到公司各個部門工作,在這里先給大家鼓一點勁:在華為,即便是很小的細分領域,都可以成就最頂尖的人才。

  問題1:大廠基層員工的職位特點往往是穩(wěn)定和細化的,對于處在“螺絲釘”崗位的員工,可以請您在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提供一些建議嗎?

  陳黎芳:在華為,除了少量專業(yè)類和作業(yè)型的崗位,公司并沒有要求員工長期“釘”在一個地方的,而是鼓勵循環(huán)賦能、不斷拓展自身能力,因此,首先千萬別把自己當成“螺絲釘”。不管你處在什么崗位,我建議你都要有一個全景圖,就是對公司戰(zhàn)略和業(yè)務方向的理解。如何建立全景圖?我也想教大家一招,就是要多學公司文件,多看任總講話,你們就會有俯瞰的視角,胸中自有乾坤。當然,由于自己的知識、信息、經驗不夠的時候,這些文件和講話有可能一次兩次三次讀不懂,那就反復讀、反復交流,甚至可以去提問,然后看看別人的發(fā)言,慢慢地你就會把這個全景圖勾畫出來了。俯瞰的價值,就是因為它能夠撐大你的世界,讓你獲得一種超越性的視角。當你比別人先讀懂的時候,就會比別人獲得先進步的機會。永遠都不要說沒有機會,你做好準備,機會一定會給你的。

  問題2:公司業(yè)務涵蓋了通信、能源等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yè),會受到政府和公眾的關注,公司要獲得政府和社會的信任,對我們從事研發(fā)工作的員工有什么要求?

  陳黎芳:你是說華為提供的設備對國家和社會很重要,的確如此,我們做的事情超級有價值,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傲。不僅僅是研發(fā)員工,全體員工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遵紀守法、合法合規(guī)。我們產品技術領先,員工行為合規(guī),別人怎么會不信任我們呢?合規(guī)既包括外部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準則的要求,也包括公司內部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標準規(guī)范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你再發(fā)揮聰明才智,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

  問題3:現(xiàn)在是公司最艱難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與公司共克時艱?

  陳黎芳:我認為華為從來沒有"最"艱難的時候,因為一直都面臨各種挑戰(zhàn),經歷了許多的危機。任總最初創(chuàng)業(yè)時候,華為是真正的“三無”企業(yè),沒人、沒錢、沒背景;再看看現(xiàn)在,每年新入職一萬多人、交稅幾百億、投入研發(fā)1400多億,員工工資、獎金、分紅照發(fā),我看到的更多是信心。我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對公司最大的貢獻。

  問題4:從新聞上了解到華為引入了很多天才少年,也在引入大量的留學生。那么,對于這些多元化的人才,公司是否有差異化的培養(yǎng)方案,實現(xiàn)人盡其才?

  陳黎芳:人盡其才說得非常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組織的重要責任,就是要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長處,然后把它用在擅長的地方,這個企業(yè)才能生生不息、活力無限。我也特別鼓勵大家要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使勁地用自己的長板,而不是把特別多的精力投入到補短板上。

  另外,“天才少年”也好,“博士”也好,這些都是進華為之前的標簽,是一些招聘用的語言。但這些標簽不意味著貢獻,“天才少年”進入華為后也需要成長,不可能永遠當少年,最終還是要看實際發(fā)揮的價值和貢獻。

  問題5:研發(fā)崗少有直接接觸客戶的機會,如何在工作中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精確捕獲一線傳來的真實需求?

  陳黎芳: 我自己經歷過一個案例,體會了客戶需求有多急多快。20多年前我當時在北京工作,客戶告訴我們需要“彩鈴”功能,這個功能我們沒有做過。我馬上就給總部打電話,表示我們要應標,要開發(fā)這個彩鈴業(yè)務。然后公司大概派了二、三十個研發(fā)的同事去北京,對照著標書開發(fā),最后我們就真的硬干下來了。這就是當年比較典型的“傾聽客戶訴求”。

  現(xiàn)在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不是說你聽到某個客戶提一個要求,就是客戶需求。客戶需求有一套流程機制來進行篩選,來保證我們產品滿足的是大多數(shù)客戶需要的功能,也就是正態(tài)曲線中間的部分。另一方面,技術發(fā)展太快,常常客戶自己也描述不清需要什么。所以,華為提出“雙輪驅動”的創(chuàng)新,除了從客戶那里了解需求,特別強調通過技術突破去牽引客戶需求。所以說,了解客戶需求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了,不只是到一線直接接觸客戶,在公司“黃大年茶思屋”等各種技術平臺上學習交流,與內外部專家喝咖啡,掃描各種論文,也是真正理解客戶需求的有效方式。

  問題6:社會上對華為比較關注,有些商業(yè)組織會模仿華為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們成立了很多軍團,據(jù)了解,也有其他公司相繼成立了軍團,您怎么看待這種模仿現(xiàn)象呢?

  陳黎芳:首先,軍團不能說是華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任總說他曾經看了一篇新聞報道,里面介紹了谷歌軍團,他很受啟發(fā),就借用了這個概念,成立了十幾個軍團。軍團只是一個代號,核心就是短鏈條運作,把科學家、專家、工程師、營銷專家、客戶經理……他們放到一起,軍團其實就是一個團隊,英文就叫team。

  當然,華為不是一個咨詢公司,華為員工要聚焦在自己的工作上,我們不會刻意地做經驗分享,只是一個自然的溢出,如果對其他組織、企業(yè)有價值,沒有什么不好。“模仿”這個詞用得不好,說“學習”就好一點,就是給別人學習一下。

  問題7:我們是社招班,年齡會大一點,經常有看到一個“35歲危機”,請問您是怎么看待華為35歲以上的員工,關于“35歲危機”這個問題,您還有些什么建議?

  陳黎芳:我們人生的奮斗怎么能停在35歲呢?前些年,網上有關于華為34歲以上員工的一些傳言,都是不準確的。我早就過了35了,但我還是很努力的,也是很享受的,因為忙碌,覺得每天過得也特別快。所以我不覺得年齡是個問題,關鍵還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始終堅持學習和提升。

  問題8:您在華為工作快28年了,您如何在這么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保持激情和熱愛?新員工加入公司有一個試用期,您能否結合自己的經歷,指導一下我們如何快速上手工作?

  陳黎芳:28年并不漫長,我真實的感受是,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最近有個實習生叫我阿姨的時候,我還有點不適應,我覺得我還是剛加入公司20多歲,別人一開始叫我妹妹,后來是叫姐姐,怎么突然就被叫阿姨了?我今年四月份進入監(jiān)事會,做公司治理相關工作。到新崗位之后,任總說我們的責任主要是做好領袖選拔和后備干部的培養(yǎng),我就得趕緊跟進,因為這些領域我并不擅長,過去也沒有專心研究過。所以在工作的同時,趕緊看書學習,剛看完幾本薄一點的書,另外兩個大部頭的書還沒看完,就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我95年加入華為的時候,真可以用“野蠻生長”來形容:我連個導師也沒有,也沒人給我下個指標,沒有KPI或PBC。等你們工作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抱怨KPI和PBC,抱怨考核很煩人。但是我們那時候真的什么也沒有,我當時覺得挺茫然,還要自己琢磨干點什么。

  如果非要說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什么經驗的話,就是要學會給自己找目標。大家進入部門后,有導師、有主管,會安排指導工作,但要真正成長起來,還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找到有挑戰(zhàn)有價值的工作目標。另外,還有一個經驗,我當時特別喜歡和同事交流,雖然我工資并不高,但是我基本上把錢都用來請客吃飯了。我是個文科生,剛加入華為做產品推銷很吃力,我就在請人吃飯的過程中學習各種知識。

  一個企業(yè)要保持開放,對抗熵增,方法有吸收新思想、堅持自我批判、反思,吸收新鮮的血液,所以歡迎大家的加入。一個人也要保持開放,方法就是學習學習學習。

華為陳黎芳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chuàng)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shù)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