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拯救每日優鮮

無人拯救每日優鮮
2022年07月29日 11:51 AI財經社

  撰文/魏一寧 張繼康 周享玥

  編輯/陳芳

  “生鮮電商第一股”墜落

  生鮮電商明星企業——每日優鮮的解散傳聞來得猝不及防。多位每日優鮮離職員工告訴《財經天下》周刊,他們聽到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震驚,誰也沒想到這家曾頂著“生鮮電商第一股”光環的企業,會這么快跌落懸崖。

  7月28日下午,“每日優鮮全員解散”的音頻迅速在網上發酵,在音頻中,一位疑似每日優鮮高管的人員表示,由于此前公布的融資事件尚在協調,融資款未能到賬,因此公司財務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員工工作時間將于7月28日截止,公司會為離職員工繳納7月的社保和公積金,8月則需員工自己解決。

  一些每日優鮮員工群聊的內容截圖,在社交網絡上瘋狂流傳。截圖上提到,每日優鮮以防疫、辦公場所甲醛超標等理由要求居家辦公,隨后在線上通知公司解散,員工飛書賬號已經無法登錄。一些人爆料被拖欠工資。

  比解散新聞來得早一些的是,當天上午,每日優鮮將自身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下單30分鐘送達的極速達服務關停。每日優鮮APP首頁掛上了服務變更通知,配送時間變成了最快次日送達。

  事情并非毫無征兆,6月底每日優鮮已經在逐步關停大部分極速達服務:6月末,每日優鮮在全國僅剩13個城市有前置倉站點,6月30日,蘇州、南京前置倉關閉,7月1日至2日,杭州、青島、深圳、廣州、濟南、石家莊、太原等城市前置倉紛紛關閉。

  7月28日,北京、天津、上海等最后幾個城市的極速達服務也被關停。據多名消費者反映,在此之前,北京地區的極速達商品已經越來越少,“從各類生鮮齊全,到只有土豆、蘿卜等少量耐儲存蔬菜,綠葉菜幾乎沒有,鮮花也都沒有了,只剩下賣花瓶的。”

  一位消費者像是預感到每日優鮮會出問題一樣,她在7月27日晚連夜把賬戶里的錢全部花光了,次日看到新聞后,頗為慶幸自己動作快。更多的消費者在看到消息后的第一反應是,火速把每日優鮮賬戶里的錢花光,ofo押金的事情給了他們血淋淋的教訓。

  面對諸多傳聞,每日優鮮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云等業務不受影響,由于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財經天下》周刊就“原地解散”一事致電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求證,王珺回復“這件事情應該去問公司”后,立刻掛斷了電話。

  7月28日傍晚,《財經天下》周刊分別探訪了位于望京萬科時代中心的每日優鮮總部,以及朝陽區、通州區的每日優鮮前置倉。

  走在望京的街頭,已經很難意識到北京的每日優鮮總部曾經在這里存在過:每日優鮮的招牌和門口的IP形象——粉色身體、白色肚皮的小熊YOYO已經消失。附近一家商鋪的經營人員告訴《財經天下》周刊,招牌是在這兩天“突然消失掉的”。28日白天,這里還有一名保安,但到晚間,保安也離開了。

  天色漸漸變黑,華燈初上,每日優鮮總部一樓已經無法進入,旋轉門上仍有“每日優鮮”的字樣,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服務臺、零散的椅子和紙箱,服務臺上仍有一些凌亂的裝飾品和辦公用品。

  每日優鮮的辦公區是一樓和三樓,三樓的燈光同樣已經熄滅,走到三樓的入口,只能隔著玻璃看到紅色的辦公椅和圓桌,在辦公區的門口,無論是按門鈴還是敲門,都無人應答。

(圖源:財經天下周刊)(圖源:財經天下周刊)

  另據《新京報》報道,一位今年年初從每日優鮮離職的員工介紹,每日優鮮總部已經搬遷到順義區博潤科技園,園區保安稱,每日優鮮所在的19號樓剛剛裝修好,員工有工牌才能上下班。

  在朝陽區和通州區,多個每日優鮮前置倉已經暫停營業。《財經天下》周刊走訪朝陽區管莊前置倉時,在附近工作的一名快遞人員表示,這家店早晨還有人在,但下午不知為什么突然閉店了,“正常來說,每日優鮮從來不會這么早關門的。”

(圖源:財經天下周刊)(圖源:財經天下周刊)

  每日優鮮最后的體面沒有保留住。7月28日23:00左右,大量消費者發現,盡管每日優鮮強調,關閉極速達后消費者還能享受次日達服務,但是他們在下單時發現,已經無法正常付款、下單了。

  每日優鮮的次日達業務由京東等快遞配送,從大倉發貨,不需要前置倉,但當消費者嘗試下單次日達商品并付款時,會出現彈窗提醒“抱歉,本單購買的商品在當前地址下無貨”,在線客服頁面也顯示無客服在線。

  受到大量負面消息沖擊,美東時間7月28日9:30美股開盤后,每日優鮮股價再次狂跌,盤中一度跌超48%,最低達到0.12元。最終每股報收0.1353美元,一夜之間跌了42.46%,總市值只剩3185.66萬美元,還不及當初融資的零頭。

  雖然每日優鮮頂著“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桂冠,但其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一直很糟糕。自2021年6月上市以來,短短一年時間,由于虧損嚴重,外加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每日優鮮股價一路走低,從11美元的最高價跌到了1美元之內,跌幅達到98%。后來,由于財報推遲發布和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美股最低合規股價1美元,納斯達克已經連續兩次向每日優鮮發出退市通知函,要求其在180日內實現股價回升。

  而今,在巨虧的壓力下,每日優鮮關閉了起家的前置倉業務,可以說已經是命懸一線。

  融資的百億被燒了個精光

  每日優鮮這家昔日的生鮮電商明星企業,是怎么走到今天這個局面的?

  趙靜還記得自己最初使用每日優鮮的時候,那一年每日優鮮上線了“十億補貼新菜籃”項目,她幾乎每天都能在上面用低價淘到好物,比如5.9元能買到10個雞蛋,4.25元能買來半斤酸甜可口的小番茄。

  短短兩年時間,趙靜在每日優鮮上的花費已經到了將近一萬元,平均每個月都要在APP上花費400多元。作為每日優鮮的忠實用戶,趙靜感覺到的明顯變化發生在2022年,“免配送費門檻提高了好幾塊,補貼越來越少,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少了”。

  最近一次對每日優鮮的不滿發生在今年6月,趙靜想做撈汁海鮮,但極速達里的冰鮮魷魚須總是斷貨,顯示“別著急,明天到”。直到一個月后前置倉業務關閉,魷魚須也沒能再次上架。

  就在每日優鮮宣布關閉前置倉的前一天晚上,趙靜照常打開了每日優鮮的APP,結果發現上面的商品少得可憐,甚至湊不齊一桌菜。在APP的首頁,原本的蔬菜分類還有蔥姜椒類、豆制品、綠菜、根塊莖等幾個分區,但在極速達的最后一夜,分區不見了,把所有商品放在一起也沒有幾樣。

  每日優鮮也曾風光無限。作為前置倉模式的創造者,每日優鮮將生鮮電商的賽道徹底變成了燒錢的游戲。在2021年上市前,每日優鮮一共拿到了11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了110億元,其中不乏騰訊、高盛、老虎等明星資本為其站臺。

  2017年,在完成了C+輪融資后,每日優鮮宣布要實現“千品千倉”,同時還開發了辦公室無人貨架項目“便利購”。2018年,每日優鮮繼續高歌猛進,豪邁提出要實現“百城萬倉億戶”的計劃,即覆蓋100個城市,拓展10000個前置倉,為1億戶家庭提供全品類精選生鮮1小時送達服務。2019年,每日優鮮接力推出了2.0版本的前置倉,把面積擴大到了三四百平方米,SKU也由原來的1000多個增加到了3000多個。

(圖源:每日優鮮官網)(圖源:每日優鮮官網)

  前置倉的花式創新,便利購、每日一淘、每日拼拼等其他業務線的開展,讓不缺錢的每日優鮮更是在公司內部提出了“一年半內干翻叮咚買菜”的口號。

  檔次不錯的健身房、滿額繳納的公積金、15寸的頂配mac pro、還有無限供應的咖啡下午茶,這些員工辦公福利讓當時的每日優鮮變成了“跳槽勝地”。有人回憶稱,2017-2018年每日優鮮擴張得最厲害,許多人跳槽過去后工資兩三倍往上翻,連帶著互聯網大廠的高薪光環都黯淡了不少。

  盡管擴張迅猛,但每日優鮮的虧損卻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2018-2020年,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2021年預計虧損37.37億元,四年累計虧損超過了100億元,幾乎把上市前投資人的錢燒了個精光。

  把錢燒光后的每日優鮮,選擇了海外上市。在不少投資人來看,這是它的“最后一搏”。在虧損持續擴大仍無法造血的狀態下,每日優鮮不出意外地遭遇了“上市即巔峰”的困境,上市當天股價報收于9.66美元,總市值約22.74億美元,后來便一路跌跌不休,直至今日都沒有交出2021年的財報。

  最令每日優鮮洋洋得意的前置倉,到2021年3月底還剩631個,已經遠遠不及其巔峰時期的數量。而據其內部員工稱,今年年中,門店數量關閉了120余家。而在今年6月底到7月初的三天時間里,每日優鮮連續關閉了9個城市的前置倉業務,僅剩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四個城市。

  員工人數也在不斷流失,2019年,每日優鮮的員工數量高達1771人,到了2021年3月,員工人數下降到了1429人。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有知情人士表示公司總部的核心員工數量已經不足百人。

  與此同時,每日優鮮的負面新聞也不斷浮出水面。今年3月,就出現有供應商在每日優鮮望京總部拉橫幅討債的情況,“每日優鮮,還我血汗錢!”的聲音從中午持續到了下午;5月,每日優鮮因拖欠供應商款項,被朝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532萬元。

  還有供貨商表示,每日優鮮長期拖欠貨款,自己去總部討要說法后無果,從5月開始,公司后臺就不給審核發票了,也沒有人對此進行回應。

  上市似渡劫、持續虧損、被供貨商上門討債,昔日的生鮮電商第一股,如今卻淪落成一地雞毛的局面。

  資本寵兒何以被棄

  驟然垮塌之前,資本曾為走在懸崖邊的每日優鮮帶來最后一份希望。

  7月14日,每日優鮮官宣了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股權戰略投資合作協議的消息,按照約定,每日優鮮將能從東輝這位“山西煤老板”那里,拿到2億元的“救命錢”。

  一時間,“白衣騎士”的論調迅速充斥市場,一度拉升每日優鮮股價上漲8%,盡管很快又回落,但多少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誰能想到,抽走每日優鮮腳下踩著的最后一塊石頭的,也是這2億元的“救命錢”。

  這筆救命錢最終沒到賬,每日優鮮徹底撐不住了。據《財經十一人》援引一位投資人的說法,由于每日優鮮是美股上市公司,這次投資實際屬于境外投資,資金需要先置換成美元,一般情況下,需要3到6個月才能到賬;另一位接近每日優鮮的人士則透露,東輝集團估計撤回了投資協議。

  似乎在不知不覺間,每日優鮮不僅在資本市場袪了魅,甚至連財大氣粗的投資人們的歡心也討不到了。

  但曾幾何時,每日優鮮的命一度好得讓同賽道的生鮮玩家們“嫉妒”,其自小含著金湯匙出生且不說,成長過程中,更是被一眾看好生鮮賽道以及每日優鮮“前置倉模式”的豪華投資人們上趕著喂飯吃。

  2014年,剛過而立之年不久的徐正拉著自己的老部下曾斌正式開始了創業。團隊搭建得很順利,也很有范兒。CEO徐正是工作了十幾年的聯想老兵,一度被稱為“聯想最年輕的事業部總經理”,還做過兩年聯想佳沃集團的高管,負責水果事業部,有一定的生鮮業務基礎;管物流的則是聯想亞太區曾經的負責人,線上運營是某知名創業公司的COO,管采購的是原來佳沃全球的產品經理……

  這樣一流的團隊基因自然得到了不少資本的側目。據稱,徐正甚至連公司名字和LOGO都還沒有想好,就已經順利拿到了光信資本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2014年12月,拿到第一筆融資的同一個月,每日優鮮正式上線運營。5個多月后,每日優鮮日單破萬,并在2015年6月首次達到日銷4萬單的峰值。

  當然,前期的每日優鮮也不是沒有過愁錢的時候。徐正在創立前置倉模式早期,據說資金頗為緊張,本人還一度試圖為此抵押過房產,但轉眼,投資人就來了,生鮮電商更是上了一層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

  2015年5月,騰訊主動找上門,作為領投,和跟投的光信資本一起給每日優鮮輸了1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血,并自此成為每日優鮮最大的一位金主,連續參與后者5輪融資。

  有錢、有風口,更重要的是,每日優鮮首創的前置倉模式,能夠向投資人講述一個足夠美好的長期價值故事。在每日優鮮的構想中,前置倉是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儲配送中心,以三公里為輻射范圍,用戶下單后商品就能直接從前置倉配送,能“2小時極速達”配送到家。

  表面看,這個模式又快又好,可以最大程度解決“生鮮不鮮”的問題,當時被驗證是可跑通可復制的。這也是每日優鮮能讓資本接連砸錢的優勢所在。

  實際上,在最受資本青睞的幾年間,每日優鮮幾乎始終保持著平均六七個月一次的融資“回血”速度。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賽道在2010年到2021年4月期間,累積融資總額為463.4億元,每日優鮮一家融資占比就超30%。

  但這些融來的錢,幾乎被燒了個干凈。前置倉模式雖然讓每日優鮮備受資本垂青,但卻是個運營成本、損耗成本雙高的“重資產”模式,燒錢十分迅速。

  在海豚社創始人、獨立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看來,前置倉模式能不能跑通,需要一個訂單平衡點,例如一個站點需要1000單即可達到平衡。但隨著越來越多玩家加入,稀釋了訂單,模型就被破壞掉了,每日優鮮主打半小時配送的心智優勢也沒有了。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長期價值遲遲不能到來,環境卻已經發生變化。

  2021年上半年,生鮮賽道市場還是熱火朝天,興盛優選、十薈團等接連完成數億美元融資,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更是在幾天內相繼登上資本市場。然而,下半年,風向卻驟然轉變,裁員的裁員,倒閉的倒閉。更重要的是,資本不敢也不愿投錢了。

  每日優鮮上市即巔峰的股價,同樣難以給人以信心。它的不少豪華投資人們,更是虧了不少錢。以每日優鮮上市前半年進行的F輪融資來看,青島國資旗下公司當初扛著20億元入場,拿下5499.4萬股F系列優先股時,股價大概在5美元多一點,但如今卻跌至了0.14美元左右,這筆投資可謂損失慘重。

  情況惡化之下,資本似乎已經在撤離。2021年11月,已經擔任每日優鮮董事近4年半之久的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李朝暉宣布辭任,而連續在6年內投資了每日優鮮5次的騰訊,也自2020年7月E輪融資后再未向前者撒過錢。

  這對于還需要不斷靠融資補血的每日優鮮來說,顯然無異于滅頂之災。

  “每日優鮮的崩盤,從根本原因來說,是因為行業長期的惡性競爭、價格戰,導致其長期虧損,且虧損總額超過了融資總額”。李成東分析稱,但直接原因其實是因為監管趨嚴后,不再有風險資本看好生鮮賽道,導致其在二級市場不被看好,無法繼續增發融資,自身又沒有造血能力,最終出了問題。

  “到了臨界點,每日優鮮被銀行鎖了資金,不向上游供應商付款,導致供應商危機。供應商斷貨,又導致消費訂單持續下降,營業收入下滑,現金流進一步惡化。”李成東如是說。

  這也不是每日優鮮一家的問題,過去幾年倒閉的生鮮電商企業實在是太多了。

  “生鮮,在中國傳統商超里面,就沒有幾個賺錢的,多數商超的生鮮都不是自己做的。”李成東說。

  生鮮本來就是一個彎腰撿鋼镚的生意,想要賺錢難于登天,過去生鮮電商企業還能靠資本輸血支撐,現在資本大收縮,這條路已然走不通,而被架在火上的每日優鮮們已經沒了調轉車頭的機會。

  (消費者趙靜為化名)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