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院士”余夢倫:在數學世界里尋覓快樂

“藍領院士”余夢倫:在數學世界里尋覓快樂
2024年02月17日 07:53 媒體滾動

位于北京東高地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被譽為中國航天“總設計師的搖籃”。在這個綠樹成蔭的院子里,不經意間匆匆而過的一位白發長者,或許就是一位“總師”級別的科學大家。而《吾家吾國》主持人王寧此番要拜訪的則是一位在基層崗位工作了60多年的 “藍領院士”,他就是我國彈道式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彈道設計的開創者之一,今年已經87歲的余夢倫院士。

托舉火箭的中國航天人

卻說自己只是個“碼農”

每一次火箭升空的背后,都有無數個默默托舉火箭的中國航天人,余夢倫就是其中的一員。1965年,我國開始了東風系列某型號導彈的研制工作,余夢倫是彈道設計小組的三名成員之一。1975年,他提出的“小推力彈道方案”,完美突破了研發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的技術難題。在耀眼的成就面前,余夢倫卻說自己只是個“碼農”而已。

王寧:這個彈道的設計就是靠計算嗎?

余夢倫:先編碼,編碼以后才能算。火箭往上飛,斜著飛或者往下飛,這由一套公式來決定。把理論的東西變成可以計算的一些公式,然后計算公式有了以后就編碼。天天在辦公室寫碼,我的工作基本上是“碼農”的形式。

手搖計算機

搖出最初的導彈彈道

最初,為了能設計出導彈的彈道,余夢倫和同事們每天需要進行大量、繁重的人力計算,手搖計算機就是他最親密的戰友。

王寧:手搖計算機算乘法怎么算?比如說要算999乘以456。

余夢倫:這個乘法它有定位的,它還需要移位。比如說你剛才說的459,先在個位數搖九次,再把它移一位搖5次,然后再移到百位數上搖4次,做一次乘法可能需要一分鐘。

王寧:這是個體力活,這個手腕不得搖腫。

余夢倫:那實際上天天都會腫。要想導彈打得準,手臂就得先搖腫!

手搖計算機的計算原理是通過齒輪傳動來完成的,余夢倫和同事們就是通過無數次手臂的搖動,搖出了最初的導彈彈道。

有了“長二捆”

才有了載人航天

隨著導彈技術的進步,發射返回式衛星被提上了日程。發射返回式衛星的火箭,要求運載能力更大,速度卻要更低。解決這個難題的任務又落到了余夢倫的身上。當時已經40歲的余夢倫開始從零學習計算機編程,在計算機的輔助下,經過無數次最優推力程序的分析,余夢倫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彈道方案”,解決了火箭速度和運載能力的矛盾。

王寧:您當時是怎么算出來的,想出來這辦法的?

余夢倫:有五個發動機,一個是大發動機,邊上還有四個控制發動機,小推力的。我讓它大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一點,讓小發動機工作時間長一點,這樣等于平均的推力降下來了。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也自此拉開了這個我國目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家族登場的序幕。在“長征二號”的火箭家族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簡稱“長二捆”,余夢倫也是參與了研制全過程的。

為了能如期發射“長二捆”,余夢倫和同事們通宵達旦,超負荷工作了1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44萬多張設計圖紙,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的地面試驗。1990年7月16日,作為我國首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二捆”成功首發,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跡。

王寧:我看到您曾經在一次采訪里面提到,說為這個“長二捆”來設計彈道,是您這一輩子經歷的壓力最大、困難最多的一次。

余夢倫:當時和美國人簽了合同以后,要求18個月必須成功發射第一枚火箭。但是我們要把一個新火箭研究出來,這個18個月是很短的,所以當時我們航天人日以繼夜這么工作。

王寧:“長二捆”其實是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

余夢倫:是的,“長二捆”是我們國家航天一個很大的轉折,是中國航天進入載人航天的一個開門紅,有了“長二捆”才有了載人航天。正因為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我們把困難變成動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使我們航天又前進了一大步。

沉默寡言的英雄

在數學世界里尋覓快樂

余夢倫從小學習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嚴重的口吃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他。因為口吃,年少時的余夢倫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但也使他更加專注于學習,尤其喜歡在數學的世界里尋覓自己的快樂。

王寧:小時候這種障礙給您造成了什么困擾?

余夢倫:其實對我性格影響很大,我這個人一直都是性格內向的,不太善于交際。

王寧:是不是也讓您覺得自己做算術題不用跟任何人說話,在這個里面很幸福,也讓您因此對數學更喜歡了。當進入到另外一個您自己鐘愛的事業里面時,就會更專注。

余夢倫:也有這方面影響,所以在工作崗位上面叫我發言,我說我不行。我這個性格就是悶頭干活,搶著干,踏實干。

搶著干、踏實干的工作態度貫穿了余夢倫的整個職業生涯,也讓他堅定信念,六十多年來一直扎根在一個班組之中,在彈道設計的基層崗位上做一輩子“藍領”。在余夢倫心中,永遠工作在科研一線,為中國火箭畫出最完美的飛天弧線,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他所在的班組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余夢倫班組”,這也是首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組。

(原標題:他做了一輩子“藍領” 為中國火箭畫出最完美的飛天弧線)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