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坐油車不暈 一坐電車就暈呢

為什么坐油車不暈 一坐電車就暈呢
2023年11月05日 22:27 快科技

隨著網約車平臺的快速發(fā)展,站在路邊隨緣苦等著出租車的出行方式,仿佛已經成了歷史。網約車不僅為大家的出行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而且運氣好時還可以收到平臺甩出的優(yōu)惠券,這比傳統的出行方式更加實惠。

但不少小伙伴都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平時自己好好的,怎么一上網約車就暈車呀?是不是司機師傅們技術不太行,駕駛不穩(wěn)?

圖片來源:Pixabay圖片來源:Pixabay

先說第一個結論:網約車容易暈車不是人們的心理作用,而是這一行當普遍使用的新能源電動車會提高暈車的概率。如果涉及自動駕駛,那么與傳統車輛相比,暈動癥的發(fā)生率會增加 17.24%。

至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還得從人們?yōu)槭裁磿炣囌f起。

人為什么會暈車?

暈車在醫(yī)學上使用的名詞是暈動癥,表示人體暴露在刺激性的運動環(huán)境中(不管你是坐車、坐船還是坐飛機)出現的一系列不適反應,如頭暈、疲倦、冷汗、胃部不適、惡心嘔吐、過度換氣等。

盡管大家對暈動癥的癥狀都有著較為清晰的理解,但對它的成因卻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

就像科學解釋恐龍滅絕那樣,解釋暈動癥也只有幾個假說來解釋生理學上的發(fā)生機制。

其中最廣泛采納的是感覺沖突假說:當感覺系統感知的運動信息相互矛盾;視覺、動覺以及位置覺等實際傳入的感覺信息和人體根據以往經驗所預期的感覺信息之間產生矛盾,都會導致產生暈動癥。

讓我們來把它翻譯成能理解的話:首先,人類的感官是一套精密的系統。人們的視覺、聽覺、平衡感、對自身肢體位置與運動的感知等能力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學會了互相配合,讓人類得以應對復雜的環(huán)境。

當一個人奔跑時,大腦協調起各類感官,游刃有余地計算指揮——眼睛,我收到了你的視覺信號,身邊的花花草草都被甩在身后看不見了;耳朵,我收到了你的聽覺信號,耳畔傳來呼呼的風聲;骨骼肌,我收到了你發(fā)來的神經信號,你很賣力,已經有點累了。

這些信號綜合起來,大腦知道了你跑得還挺快。

如今現代人的感官工作方式和百萬年前石器時代的人類并沒有顯著差距,然而工業(yè)革命以百年為單位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了太多新東西。

當人們坐車坐船,一些人的大腦已經開始吱哇亂叫了:你手腳都沒動,你坐在原地,那望向窗外的眼睛憑什么發(fā)來風景在移動的信號,憑什么!哇,內耳的平衡感知怎么還告訴我有晃動!這不可能啊!大腦處理不了信息,一陣眩暈。可憐的人開始被暈動癥折磨。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自己開車的話不那么容易暈車,因為司機握著方向盤腳踏油門主動掌握汽車,身體產生的每一個動作都在通知大腦:我們在動哦,我們真的在動!

而大腦只要能感知到人的動作和運動之間的關聯,對方向改變與加速減速都有預判,就能得過且過覺得一切都是和諧的,人也就不容易產生暈動癥。

為什么坐電車比坐油車暈?

電動車比起傳統燃油車,在讓大腦產生我沒在動啊的錯覺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同樣是由多個因素堆疊而成的。

1、電動車的加速減速更快

0~100km/h 的加速性能一直是衡量車輛“是不是一輛好車”的重要指標。在這件事情上,20 萬價位的電動車在百公里加速上戰(zhàn)勝 400 萬的燃油超跑根本不是問題。

這樣的對比本身有股跟游泳冠軍比跑步的味兒,因為純電動車引擎一起步就能輸出最大扭矩(衡量汽車動力輸出的單位),而傳統內燃機需要依靠變速箱(不管是手動還是自動的)逐級提升旋轉力的輸出。

電動車在剎車的時候大多數有進行動能回收的系統,目的是省電節(jié)能,但很大一部分車型動能回收系統都介入得很突兀,車內乘客會感覺到一股拖拽感,加重不適。

這樣的性能決定了電動車加速和剎車時都更快更突然,更接近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的人見人打駕駛技術,給大腦制造的感官不匹配感也更強。

2、電動車運行更安靜

電動車引擎運行時的聲響比起傳統燃油引擎的轟鳴可輕巧太多了,帶來的震動也更小,因而乘客對車輛何時要起步加速沒有預判,也沒有白噪音來分散注意力。

事實上,太安靜導致暈車的問題一些車廂隔音特別好的豪車也有,結果有錢人的煩惱被科技進步給擴散了。

除了電動車外,如今干擾感官讓人眩暈的來源還有各類虛擬現實娛樂設備。例如極少聽見有誰騎自行車犯暈,但 VR 眼鏡動感單車暈的人比比皆是,且暴露于虛擬環(huán)境中的時間越長,暈得越嚴重。

游戲還能少玩或者避免玩特定類型,但從 2022 年起全國新能源汽車的數量已經超過 1000 萬。

面對大勢所向,車企也都在努力改進舒適度。比如采取加大車內視野范圍,優(yōu)化制動系統和動能回收,開發(fā)具有緩沖性能的座椅,改進自動駕駛的算法等措施。

作為乘客出行時想要減少暈動癥有幾個小 tips:要么多看窗外,要么閉目養(yǎng)神;坐在視野更好的前排,如果有朝向向后的座位不要去坐它;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以及不要玩手機!

參考文獻

[1] SIVAK M, SCHOETTLE B. Motion Sickness in Self-Driving Vehicles[R].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2015.?

[2] SCHMIDT E A, KUIPER O X, WOLTER S, et al. An Inter? national Survey on the Incidence and Modulating Factors of Carsicknes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2020, 71: 76-87?

[3] 柴立寧,化成城,周占峰,基于腦電樣本熵功率譜的VR誘發(fā)暈動癥分析[J]. 電子測量技術,2022年10月,45(20)

[4] 高振海, 金勵辛, 高菲, 等. 自動駕駛車輛暈動癥研究綜述[J]. 汽車技術, 2022(8): 1-9

責任編輯:上方文Q

電動車電車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chuàng)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