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其頻率、范圍、強度均較為罕見。北京強沙塵天氣持續將近一周,最新一輪沙塵天氣影響范圍涵蓋15個省市區,最南波及江淮一帶。
4月14日上午,由國家氣候中心、清華大學地球科學系主辦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宣講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IPCC AR6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問題,針對近期頻發的沙塵問題做出闡釋。
根據2020年發表在《科學》雜志的一篇研究,蒙古地區的夏季氣候似乎已經跨越了氣候臨界點,進入一種不可逆轉的干熱狀態,并可能使半干旱的蒙古高原很快進入永久干旱的狀態。
基于這一發現,澎湃新聞記者在會上提問:這一研究發現與今年以來蒙古地區多發沙塵暴有什么關聯?未來的高溫干旱越來越頻繁發生,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沙塵暴也會越來越頻繁發生?
對此,巢清塵表示,沙塵暴有三個成因,第一是動力條件,比如蒙古氣旋較強、冷空氣較強,就會將西部、北部的沙源帶到我國;第二是熱力條件,比如快速增溫、降水較少;第三是陸地條件,比如春季植被還沒有很好附著,就會形成較好的起沙條件。
她強調,這些條件與長期的氣候變化必然有關,如高緯度地區的快速變暖,但也需要結合短期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研究。沙塵暴的變化本身存在一個自然周期,近年沙塵暴的數量和頻率增長究竟與氣候變化有多大關系,還需更多研究佐證。
翟盤茂也對此做出回應。他認為,目前關于臨界點和不可逆現象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想要得到結論,需要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從觀測、機理、模式等多方面提供多重證據。
他表示,雖然蒙古干熱條件長期存在并加劇會對土地植被覆蓋造成影響、有利于提供沙源條件,然而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很多中高緯度地區還存在植被和降水增加的趨勢。加之沙塵形成的過程很多依然可逆,判斷這一地區是否跨越氣候臨界點,目前還為時太早。
(原題:《全球變暖將導致沙塵暴更頻繁?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答澎湃:還需更多研究佐證》)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