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彼此相關的人類群體
文/劉宇翔
編輯/王芳潔
1900年,19?歲的畢加索和朋友從巴塞羅那乘火車到了巴黎。
當時,巴黎正舉行世界博覽會,畢加索此行的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掛在世博會西班牙館。?是的,1900?年也是奧運之年,但當時的奧運會籍籍無名,那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僅作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分在博覽會的工業類別的16個區域進行,為世博會助興。
雖然作品掛在了西班牙館,但畢加索在巴黎舉目無親,毫無名氣,他克里希大街的寓所租了一間房間,房間不大,所有的生活起居和繪畫創作都在其中進行,由于畫作無人問津,天冷時,畢加索甚至燒掉了許多畫作來取暖。
24年后,奧運再次蒞臨巴黎,這一次巴黎人建設了“奧運村”,開創了現代競技體操的基本項目等,有30個國家參加了這屆奧運會獎牌榜的角逐,成功吸引了超過50萬的付費觀眾,誕生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
當整個巴黎為奧運歡呼時,一個美國男人卻不以為然,那就是海明威。1921?年,海明威和妻子搬到巴黎,最早是《多倫多星報》駐歐記者,沒過多久,他便放棄了工作,試圖“開始做一個作家”,他們一家租住在勒穆瓦納紅衣主教路74號,直到1924年,才搬到了田園圣母院街113號,繼續租房子。
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并沒有在海明威的記錄中留下只言片語,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青年作家,海明威和妻子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租房似乎是每個新巴黎人的必修課,畢加索、海明威不過是重復了前人的足跡。
別說新巴黎人,出生于巴黎的詩人波德萊爾一生居無定所,一直沒有自己的房子,都租房住,他在巴黎很多地方都待過,在巴黎留下了很多痕跡,走在巴黎街頭,你會突然看到一個牌子,說這個地方波德萊爾曾經住過。
01 租在城市的理由
租住在市區的好處是,可以享受這座城市。
雖然租著房子,但巴黎的一切對畢加索來說都是那么的新鮮,他每天都流連于美術館,巴黎的美術館是如此之多,花費數個月,他才訪遍了巴黎所有的美術館。相似的是,海明威流連于奧德翁街上的莎士比亞書店、咖啡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咖啡館成了他寫作的場所。
在咖啡館寫作,是巴黎文學家們的習慣,當時巴黎有成千上萬家咖啡館,咖啡館銷售咖啡、餐食、美酒,一日三餐都能在咖啡館解決,咖啡館還兼售書報、雜志、香煙和各種彩票,各色人等云集,是最重要的思想、信息集散中心。
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館普洛可甫奠定了咖啡館作為法國文學界會客廳、工作室的地位,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以及馬拉、丹東、羅伯斯皮爾、富蘭克林都是普洛可甫的常客,伏爾泰一天能喝?40?杯咖啡,在那撰寫了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也是在那里完成。作家們對普洛可甫是如此之熱愛,以至于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
到了?20?世紀,相比古典的普洛可甫,時髦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們更偏愛La Rotonde咖啡館、Les Deux Magots雙偶咖啡館、Café de Flore花神咖啡館。畢加索喜歡在花神咖啡館的玻璃上畫畫,而雙偶咖啡館與花神咖啡館很近,畢加索也會到雙偶咖啡館畫畫,并在那里遇到了一生摯愛與克星弗朗西斯.吉洛。此外還有?L'Heure Gourmande?咖啡館,這座隱藏在太子妃長廊里的浪漫咖啡館,距離畢加索在巴黎左岸的住所,走路僅需?4?分鐘。
海明威常去的?la closerie des lilas(丁香咖啡)位于巴黎蒙巴納斯大街,一戰后新思潮青年扎堆于此。海明威每天在丁香園咖啡館寫作,去莎士比亞書店賒賬借閱圖書,偶爾會在丁香咖啡遇到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夫婦在離星形廣場不遠的蒂爾西特路14號租了一個帶家具的套間。雖然對文學的理解不同,但并不妨礙他們成為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坐在丁香園外面的平臺上,看著暮色漸降,看著人行道上過往的行人和黃昏時分灰暗的光線在變化,喝了兩杯兌蘇打水的威士忌。
海明威在丁香咖啡花兩周完成了《太陽照常升起》,如今,丁香園咖啡吧臺處有個位子,上面嵌了一塊刻有海明威名字的銅牌。
巴黎,是當時世界花都,令畢加索、海明威這些“異鄉人”流連忘返。但其實,直到到19世紀中葉,巴黎仍是一片污水橫流、道路狹窄、居住惡劣、人口大爆炸并躁動不安仍然中世紀樣貌的城市。
奧斯曼男爵授權主持了“奧斯曼改造”,重塑了巴黎的面貌。他指揮拆遷老舊的房屋,修通城內縱橫交叉的道路網以及林蔭大道,建造了城市新的供水和排水系統,給市民提供了清潔用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衛生條件。更重要的是,他沿新街修造了大批公共建筑、公園、廣場和公寓住宅,奠定了巴黎作為一座現代城市的新貌。
在此基礎上,1899年埃菲爾鐵塔建成,1900年開通地鐵,到?1900?年世界博覽會時,巴黎已經是座嶄新的現代城市。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寫到,“巴黎、倫敦、紐約如此受人歡迎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包含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在建筑、博物館和公園等方面的巨額投資。”
而這些投資,你并不需要在市區買房子,甚至只需要租房子,做一個“漫游者”,就能享受到。
本雅明在巴黎一直漂泊不定,他用十多年時間漫游在巴黎的城市空間,他在描述了拱廊街的畫廊、餐廳、古玩店,以及精美絕倫的櫥窗、大理石地板以及琳瑯滿目的商品,這些都記錄在了他的《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一書里,繁榮的巴黎有著當時最好的廚師、設計師乃至陳列師。
這在農業時代是難以想象的。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分工受到市場化程度的限制,他寫道:“孤獨的住宅和很小的村莊分布在像蘇格蘭高地一樣荒涼的國家中,在那里,每一位農民都必須成為自己家的屠夫、面包師和釀酒師。”
在巨大的城市形成之前,無論藝術、美食都是貴族專屬,貴族才能支付得起廚師、劇團的費用,普通人只有粗糙的飲食以及乏味的生活。但城市的興起后,企業家們發現,他們能夠吸引到足夠數量的普通客戶,用不著專門伺候一個貴族。于是,咖啡館、餐廳、劇院、美術館、博物館、公共交通等等現代生活的要素蓬勃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幾乎所有的新鮮玩意都會最早在城市里出現、應用。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02 城市是彼此相關的人類群體
除了在美術館吸取靈感,每當創作遇到瓶頸時,畢加索就會去畫家馬蒂斯的畫室,看看這位年長他?12?年歲、同樣極具天賦的野獸派創始人又搞出了什么新花樣。
馬蒂斯1905年在比隆府邸租房,1906年他創作了畫作《生命的歡樂》?,畢加索從馬蒂斯的畫作中尋找了許多靈感,1907年,畢加索創作出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有評論家說那像是對《生命的歡樂》?的回應,但馬蒂斯表示出極度不屑,指責這幅畫是對現代藝術的嘲弄褻瀆。
兩人都“屬于天才的雄性氣質”,馬蒂斯發現非洲藝術的美學價值,并介紹給畢加索,同樣,后來馬蒂斯的畫作也借鑒了畢加索的元素,雖然時有拌嘴,但兩人內心惺惺相惜,經常互贈畫作,相愛相殺。
比隆府邸是個好地方,1908年,雕塑家羅丹通過一位詩人朋友的介紹,在一樓租了4個房間,那里不僅成為他的工作室,還用于存放他的雕塑作品。3年后,羅丹租用了整棟建筑,他花園里招待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和收藏家等朋友,整個巴黎藝術圈蜂擁而至。
巴黎是場流動的宴席,你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喬伊斯與普魯斯特甚至會同時出現在一場現代主義晚餐派對上。對于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來到巴黎,征服巴黎,是再榮光不過的事情了。
1929年,25?歲的達利追隨畢加索的足跡來到巴黎,經藝術家胡安·米羅的引薦,?達利見到了畢加索,還參觀了他的畫室,兩人相聊甚歡。但同屬天才,達利與畢加索不可避免地復制了畢加索與馬蒂斯相愛相殺的劇情。
只要有才華,大城市充滿機遇,達利除了與畢加索、先鋒派畫家布雷東、恩斯特和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打成一片,還在能看到磨坊的蒙馬特高地租了一間工作室,從事創作,并經人引薦與香奈兒結識,當時香奈兒是巴黎的時尚女王,達利邀請香奈兒一同參與設計芭蕾舞劇《酒神節》的布景,而香奈兒也和達利一起為芭蕾“Bacchanale”做設計,結為摯友。
如果說鄉土以血緣、親族為紐帶,那么,在現代大都會,人們講利益,但也講志同道合,兩者都突破了血緣的藩籬,你能在陌生人云集的城市里,找到合得來的人,哪怕,此前,你們素昧平生。
這就是城市的魅力,吸引了無數試圖沖破人生桎梏的人們。1908年美國人阿格尼絲·額內斯特·梅耶跨越大西洋到巴黎索邦大學求學,此前,不甘愿做家庭主婦的她,沖破父親的重重阻攔,通過獎學金和打工賺學費上大學,這次遠渡重洋,她在巴黎結識了羅丹、愛德華·史泰欽、斯坦因等藝術家,思潮涌動的巴黎極大拓展了她的視野,為她日后的新聞出版事業打下根基。
除了藝術家,巴黎還云集了無數科學家,菲涅耳、龐加萊、居里夫人等等,還有路易·巴斯德,他?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國的杜爾東,中學畢業后進入巴黎大學,在那,他接觸到了當時最新的科學思想和實驗技術,后來他轉向微生物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并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
唯有許許多多聰明的大腦匯聚,才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大量人才的匯聚,會帶來了與你所感興趣的人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會是一座創新的城市,城市的創新并非僅僅意味著新型的工廠或金融工具,也不僅僅意味著新式的菜肴和時裝,還意味著你的創新,能最快被人所了解、接受。
格萊澤寫到,“城市實際上是一個彼此相關的人類群體。”
03 給城市、人生更多可能性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城市的死與生》中寫到,高速公路改變了美國城市的功能分區,中產階級“逃離”城市搬到郊區,城市失去了多樣性、活力,既無力支撐起小企業、小超市、特色面包店、異域雜貨店、藝術電影院,甚至“那些文化中心竟無力支持一家好的書店”。
盡管飽受批評,但雅各布斯的分析自有她的道理。人確實才是城市的主角,而近幾百年來,昔日榮光的城市不斷在消亡,衰敗的原因有很多,因各種原因留不住人、人才是最重要的動因。
巴黎也有過這樣的擔憂,為了留住人才,重塑其21世紀大都市的地位,本世紀初,巴黎著手規劃“大巴黎”項目,把現有的巴黎地域擴展起來,加快城市和郊區之間公共交通的快速連接,并將10%左右的郊區地段城市化,加快舊城改造。
巴黎的蒙馬特、蒙巴納斯等地過去地處邊緣,租金低廉,長期以來是藝術家的落腳點,畢加索、海明威、達利等都曾經因此受惠。當它們變得越來越中心,也就越來越昂貴,初出茅廬的藝術家不得不搬離,這會使得藝術之都徒有其表,法國為此擴大了租房建設,發放政府住房補貼,讓那些收入不高但是充滿活力的年輕藝術家、設計師能夠住到巴黎的中心區域。
事實上,早在?1920?年代,巴黎市政府就在市中心區域拿出土,修建了一批房子,出租給生活困難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年輕的藝術家們,在燈光下逛戰神廣場公園,在塞納河邊散步,吸取靈感。?2005年后,巴黎市政府更是規定,新建住宅區,開發商必須拿出小部分房屋給政府回購,政府再將其出租,以使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有機會生活在同一街區,促進交流。
讓年輕人、藝術家、創業者、白領、藍領都能參差不齊又錯落有致地生活在一起,共同分享城市、創造城市,可能是巴黎人對于城市的理解,誰能保證,那個新市民一定就不會是下一個畢加索、海明威、巴斯德呢?
巴黎對人、人文的重視,仍源源不斷吸引人、人才流向巴黎。過去百年,歷經一戰、二戰以及戰后的種種產業、思想變遷,一個規律并未被打破,那就是人口會向充滿活力的城市集中。不僅法國,我國也如此。
這場“人類的遷徙”,不但會重塑經濟版圖,也會改變無數個體的人生,而對于大城市來說,最直接的沖擊就是要將流入的人口變成新市民,并最終融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
你無法阻擋年輕人對大城市現代、便捷生活的向往,以及開創事業的雄心。在我國的社交媒體上,Citywalk?是流行詞,年輕人們漫步在上海武康路-安福路、外灘,漫游在廣州沙面、東山口、珠江新城,游走在南京秦淮河畔。無論能否留下,去大城市打拼闖蕩一下,也還是眾多懷著夢想的年輕人的選擇。
而當房地產行業供需兩端發生深刻的變革,年輕人就不必再如此前那樣,給人生按快進鍵。先租房,先在人生每個階段充分地嘗試,就成為可能,在國家的支持下,租賃住房市場需求連年攀升,尤其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
為滿足年輕人的新需求,2023年12月21日,上海嘉定領峰租賃住房項目開業。該項目毗鄰南翔古鎮、嘉定遠香湖、上海國際F1賽車場休閑景點,古今交融,周邊基礎設施完善,公寓公區配套功能齊全,配有多功能廳、健身房、咖啡吧等設施,讓年輕人在上海這座大都會,有一個嶄新的落腳點、起步點。
目前,國內高能級城市均配置了一定比例的租賃住房,吸引大批新市民、青年人才。而這一業態已從單純滿足基本居住需求,延展出會客、學習、運動、社交等功能,例如另一位于上海寶山大場租賃住房項目近日正式揭牌啟動了“共享書房”,成為上海人才公寓首家24小時自助閱讀“圖書館”。除了硬件提升以外,在服務層面各地租賃住房項目也針對不同租戶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如北京臺湖租賃住房項目深入校園,為應屆畢業生推出省心月付、靈活換租等特色服務。
城市應該給年輕人時間,給年輕人友好的居住空間,年輕人就用不著著急趕緊結婚生子,先租房,與形形色色的人們交流、學習,自由地找尋自己,在這過程中,所有的創作、創造、創新都會融為城市的一部分,成為城市魅力之原由,成為人們的人生畫作。
一如百年前的巴黎。巴黎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于吸引來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人才,他們來了,走了,留下了,都成為這場盛宴的嘉賓。
如果沒有人力資本,城市是無法取得成功的。最好的城市擁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它為白手起家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這是所有成功的城市的共同點,也是租房,作為城市落腳點的意義之所在。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