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任雪蕓
“被拒保了”,今年3月份,王明在給自己的新能源汽車上保險時,得到了銷售員這樣的回復,“這個車是我去年買的,結果今年就不能續保了。”
王明很是疑惑,去年出了兩次險,他都做好保費上漲的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會被直接拒保。保險業務員給到王明的解釋是,“保險公司衡量過風險,出險導致的分檔太高。”
王明的遭遇并非個例。在多個社交平臺以“新能源車續保”為關鍵詞進行查找,因為續保被拒的帖子不在少數。被拒保的直接原因大都與王明類似:其名下汽車被列為高風險車型。
對此,一位汽車保險業務員告訴Tech星球:“在商業險的續保上,營運車輛、出過險車輛都是續保核查的重點對象。”
在被拒保的同時,高額的保險也成為了當下困擾新能源車主的另一個難題。早在2021年底,就有媒體報道過特斯拉車主保費從8278元漲到14000余元,漲幅高達80%。
Tech星球了解的多位新能源車主也表示,因為開的路程太多或者出過險,在續保時可能會被懷疑是營運車輛,導致續保價格飆漲。
但困擾在其中的并非只有消費者,新能源車險產業鏈條上,保險公司也并非贏家。
“賠付率太高”,上述保險業務員表示。對此,近期多家保險公司包括中國人保、太保產險也表示,隨著新能源車險保費增速超預期,且賠付率較高,導致新能源車承保成本上升,將采取謹慎承保策略。
一邊是上險難的消費者,一邊是不想做賠本生意的保險公司,它們分別站在“蹺蹺板”的兩頭,卻共同陷入如何平衡的尷尬境地之中。
越來越貴的新能源車險
在2021年之前,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上保險采用的是同樣的定價模型,考量因素來自于車輛價格、歷史賠付次數金額,以及使用年限等。
但到了年底,隨著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車專屬條款,明確將“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納入保險保障范圍,新能源汽車開始形成獨立的定價體系。
隨之導致了新能源車保險費用的飆漲。
今年6月,一位小鵬車主在社交平臺分享,續保時,保險工作人員給出的報價超過了一萬元。“這是我之前開燃油車時難以想象的一個金額”,同為新能源車主,王明對此感到震驚。
與同級別的燃油車相比,無論是新上還是續保,新能源車險的價格往往更貴。“但貴是有原因的”,北京一家汽修業務員林然表示。
他告訴Tech星球,一方面,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于三電系統(電動機、動力電池、電控系統),其中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的維修難度較大,當遇到較大的問題時基本是“以換代修”。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車載設備電子化集成度高,本身的零配件及工時費也會更高。
而且,新能源汽車的修理環境和技術,相比燃油車要求更為嚴格。“針對一些特殊顏色的車型,我們這些小型修理廠對劃痕修理和噴漆可能都難以做到原廠的顏色”,林然表示,像他們這樣的維修廠,基本還是以燃油車的修理為主。
在相對成熟的燃油車維修產業鏈上,相比4S店,普通修車廠維修費用一般會更低。但新能源汽車因缺乏相應的人才以及維修標準,導致消費者在維修市場上只能以4S店為主。而且除了維修難度的考量,當下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對4S店的信任度更高。
與此同時,一位新能源汽車銷售表示,“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在售賣時就會限制質保權益的享用,必須是基于4S店的維修和保養,一旦脫離4S店就會失去原有的質保權益。”
上述種種原因導致新能源汽車一旦需要維修,就會面臨比燃油車更高的維修費用,從而直接拉高保險的賠付率。
此前,長安保險車險部副總經理白魁耀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出險率高,新能源汽車綜合賠付率高于傳統燃油車約15個百分點。
當保險公司的高賠付率傳導至前端,隨之而來的影響傳導至消費者端,必然導致新能源汽車保費上漲。
保險公司“吃”不到新能源的紅利
越來越“貴”的新能源車險另一面,是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熱銷。
根據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再創新高,分別完成了87.9萬輛和90.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1%和27.7%,市場占有率達到31.6%。今年前三個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和37.5%,市場占有率達到29.8%。
每賣出三臺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推高了新能源車險市場。
東吳證券測算,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1865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17.9%;到2030年保費規模將達4541億元,占車險總保費比例約為32.1%。
與此同時,多家險企的財報數據也印證了新能源車險市場的火熱。
上半年,人保財險新能源車承保數量達282.4萬輛,同比增長54.4%,保費收入為126.3億元,同比增長54.7%,占車險總保費的比例為9.4%。同時,新能源新車的保費在整體新車保費中占比已達28.3%。
面對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讓險企為難的是,過高的賠付率正在將新能源車險變成一門賠本生意。
中國人保副總裁兼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上半年業績會上透露,受出行強度回升和新能源車占比高的影響,上半年新能源車的出險率同比上升了2.7個百分點。
根據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因從車輪帶起排水溝蓋板敲到電池,4S店檢查后要求更換電池,不包括工時費的費用達到了10萬元,保險公司定損后車輛殘值為6.8萬元。因為全損金額與保單金額一致,最后車輛按照保單車損15.5萬元的價格進行賠付,除了拍賣的殘值以外,保險公司對其支付了8.7萬元。
諸如類似的例子并不少見,“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定全損的概率會更高,就算僅僅是剮蹭,保險定損的費用也會高出不少”,林然表示。
對此,上述汽車保險業務員告訴Tech星球,“對于車主而言,這是一件好事,但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高額賠付的累計會直接影響保險的定價模型,這也導致目前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根本無力承保新能源汽車。”
此外,他提到,傳統險企主要憑借歷史數據和車輛參數,來預測和計算價格、風險及賠償。但新能源汽車產生的數據由主機廠直接采集,險企拿到的數據標準難以統一,而且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快,對模型迭代的頻率要求也會更高,“這就導致新能源汽車保險的壓力會更大。”
今年上半年,太平產險車險承保綜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至98%。
而綜合成本率是衡量財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由費用率和賠付率組成。能否控制在100%之內,是險企經營穩健的象征。
新能源車企成保險業“鯰魚”?
在比亞迪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比亞迪進入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將利用技術、銷售、用戶等方面的積累,在費用節儉、科學理賠等方面賦能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
今年5月份,比亞迪收購易安財險100%股權,并變更為“深圳比亞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隨后在9月份,其注冊資本發生變更,由10億元人民幣增至40億元,增幅達到300%。
與比亞迪相隔幾日,蔚來汽車去年全資入股的保險經紀公司也發生了變化。根據企查查信息顯示,9月20日,匯鼎保險經紀企業名稱正式變更為“蔚來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新能源車企進軍并非新鮮事。“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這是一個增量市場,對于直接掌握新能源汽車端口數據的主機廠而言自然也是”,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
一位車險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告訴Tech星球,相比保險公司,主機廠的優勢在于能夠直達消費者。一方面能夠基于更多的用戶數據開發更豐富的保險產品,另一方面則能將理賠、維修打通,避免賠付流程中扯皮等問題的出現。
但他同時表示,盡管新能源車企選擇入局,橫亙在面前的高賠付率依舊是新能源車險市場共同面臨的頭號難題。
此前太保產險總經理曾義提到過新能源汽車出險的賠付數據:“新能源汽車出險率高達30%,遠超燃油車19%的數據,而且平均賠付金額7201元,比燃油車高大約600元。”
高額的賠付金額,以及車險從承保到理賠的長鏈條,也讓新能源車企的入局變得沒有那么容易。
此外,從銷售端來看,燃油車時代,汽車銷售終端以經銷商為主,車商渠道是車險最重要的銷售來源。在新能源車企的直銷模式下,車險的服務模式必定要經歷一場重塑。
當下險企也在尋求新的業務模式,頭部險企通過布局新能源產業的上下游,來推動對新能源車險業務模式的重構。
2022年4月、10月、11月,人保資本就曾先后參與銀基科技、廣汽埃安、埃泰克這三家新能源企業的投資,試圖通過投資去覆蓋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
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也曾表示,平安在與新能源電池企業共同探索電池銀行、電池保險等模式,后續也會共同加強在新能源汽車上下游布局。
與此同時,與新能源車企達成合作,形成基于C端客戶運營的直營保險也是當下險企的探索方向之一。
上述行業分析師提到,“相對于主機廠,險企在保險經營上更為專業”。而且,在他看來,主機廠為單一品牌承保,面臨的風險更集中,很可能會面臨比險企更為艱難的局面。
“不過,燃油車保險賽道也曾經歷過漫長的成熟期,隨著多方力量進入,新能源車險市場也會走向新的格局。”
(備注:應手訪者要求,文中王明、林然皆為化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