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多客
來源 | 貝多財經
上市兩個交易日即宣告股價腰斬,對于投資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5月8日,未盈利的北京綠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綠竹生物”,HK:02480)在港交所上市,成為18A企業在港交所上市的新一員。但,綠竹生物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卻不如人意。
上市首日,綠竹生物便跌破IPO發行價。5月8日開盤,綠竹生物的股價為31.50港元/股,較發行價下跌3.96%。截至收盤,綠竹生物的股價報收22.00港元/股,較IPO發行價(32.00港元/股)下跌32.93%。
上市次日,綠竹生物的股價再度大幅下跌,報收16.70港元/股,較前一個交易日下跌24.09%。按5月9日收盤價計算,綠竹生物的總市值約為33.81億港元,相較IPO時總市值66.40億港元元減少約32億港元,降幅約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價格已經低于綠竹生物B+輪、C輪的投資成本。招股書顯示,綠竹生物2021年8月完成人民幣3.5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建銀國際、泰格醫藥等,對應綠竹生物的投后估值為21.5億元,每股成本為12.86元。
2021年12月,綠竹生物完成人民幣1.2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海南兆安、共青城臻銳、晉江軒弘、陜西金甌和恒基榮域。完成B+輪融資后,綠竹生物投后估值為人民幣31.3億元,每股成本為17.98元。
而2022年6月27日,綠竹生物完成2.18億元C輪融資,投資者包括華普海河生物醫藥基金,亦莊生物醫藥基金和信銀振華。完成C輪融資后,綠竹生物的投后估值為44.2億元,每股的價格為23.0元。
不考慮分紅等因素,綠竹生物的B+輪投資者和C輪投資者的賬面上均出現了一定的浮虧,其中C輪投資者浮虧約三成。相比之下,在IPO階段參與認購綠竹生物的基石投資者——Harvest International Premium Value則浮虧約五成。
據招股書披露,Harvest International Premium Value認購2000萬美元,占綠竹生物發行股份的46.09%,持股比例為2.36%。換句話說,Harvest International Premium Value在兩天的時間內虧了約1000萬美元。
據綠竹生物招股書介紹,該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開發創新型人類疫苗和治療性生物制劑,以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并治療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技術公司。但截至目前,綠竹生物暫未實現商業化。
天眼查信息顯示,綠竹生物成立于2001年11月,前稱為北京綠竹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目前,該公司注冊資本約為1.92億元,法定代表人為孔健,股東包括孔健、張琰平、賽升藥業等。
據招股書披露,綠竹生物2021年和2022年的營業收入均為“零”,其他收入分別為689.6萬元、1392.3萬元,凈虧損(年內虧損及全面開支總額)分別為5.39億元和7.25億元,兩年合計虧損約12.64億元。
綠竹生物在招股書中表示,該公司預計凈虧損將于2023年大幅增加,主要是其推進管線的開發,并預期研發開支將不斷增加。據招股書介紹,綠竹生物預計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完成LZ901的II期臨床試驗,并于2023年第二季度啟動III期臨床試驗。
特別說明的是,綠竹生物的融資資金并未全數投入研發,部分用于購買理財。據招股書披露,綠竹生物分別在A輪融資籌得2.50億元、B輪融資籌得3.50億元、B+輪融資籌得1.20億元、C輪融資籌得2.18億元。
其中,來自A輪融資的所得款項約12.7%(約3180萬元)尚未使用,將用于作K193臨床試驗及開發各種疫苗及治療性生物制劑的資金;來自B輪融資的所得款項約52.6%(約1.82億元)尚未使用,將用作運營資金以支援醫藥產品的開發及生產、臨床試驗及其他。
另外,B+輪融資及C輪融資的所得款項尚未動用。按照規劃,來自B+輪融的所得款項資約1.20億元將用作營運資金以支援醫藥產品的開發及生產、臨床試驗及其他營運,而來自C輪融資的所得款項約2.18億元將用于與其主營業務相關的研發、資本開支及流動資金要求。
在本次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孔健、張琰平及橫琴綠竹有限合伙分別持有綠竹生物30.35%、10.52%及6.41%的股份。據招股書披露,孔健、張琰平夫婦以及橫琴綠竹有限合伙為一組控股股東,合計持股約47.28%。
同時,北京亦莊持股10.23%,北京亦莊二期持股9.54%,北京賽升持股7.16%,建銀國際通過建銀資本持股6.07%。目前,孔健為綠竹生物執行董事、總經理、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張琰平為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