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于斌
來源:互聯網分析師于斌(ID:fenxishiyubin)
環顧國內新能源汽車賽道,最炙手可熱的當數比亞迪了。今年4月初,比亞迪一度因停產燃油車而備受關注,甚至在汽車圈刷屏。隨之而來的是,比亞迪all in新能源汽車后銷量大增,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更是趕超特斯拉,成為全球銷冠。
不過,在出貨量大增的同時,聚光燈下的比亞迪也陷入了品牌信任危機。自10月開始,懂車帝、微博等平臺的車友開始反饋,比亞迪海豚汽車空調存在噴粉瑕疵。隨后該事件不斷發酵,直至11月中比亞迪才發布公告聲明,承認空調噴粉事件屬實,此時該輿論已經持續一個月有余。
不夠及時地回應,以及宣稱“粉末的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鋁(常用于胃藥),對身體無害。”等置身事外的態度,讓很多網友并不買賬。甚至有網友表示:比亞迪銷這是量漲了,就開始飄了么?
實際上,比亞迪過往的公關危機時有發生,大多數都與其汽車產品的質量有關。很顯然,這暴露出的,并非只是公關部門玩文字游戲那么簡單,或許是亞迪的品牌力、產品力埋下的禍患。
01
發家于代工制造,品牌力與產品力短板仍在
比亞迪雖然銷量亮眼,但是注定與高端無緣。比亞迪的優勢在于,自創立之初,業務方向就圍繞新能源展開,涵蓋電池、電車、儲能等多個關鍵板塊。
不過,比亞迪與海外新能源車企巨頭特斯拉相比,可謂大同小異,甚至其進軍汽車賽道,也與特斯拉神奇地一致,均是2003年。
所不同的是,比亞迪早年依靠代工制造業起家,甚至與代工制造之王的富士康,都有一定的競爭關系。而且,其涉足的細分領域非常多,不僅有乘用車,還有公交車、商用車,甚至特殊工程車。
而特斯拉則主要專注于乘用車。回頭來看比亞迪的發展史,王傳福堪稱高瞻遠矚,甚至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只不過,其具有遠見的戰略眼光,在戰術落地上,卻“掉了鏈子”。
因為定位大而全,比亞迪本來擁有的領先優勢,也被特斯拉、國內造車新勢力快速趕超,直至今年第三季度,才重新奪回全球銷量冠軍寶座。因為大而全,比亞迪的很多產品,也被指粗制濫造,質量經不起市場考驗。
例如,早前,一輛比亞迪汽車一路狂奔致1死5傷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彼時,據車主介紹,是因為這輛比亞迪突然剎不住車才釀成了這樣的慘劇,并在微博中用一條長微博,詳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
盡管當時有視頻顯示,汽車的速度至少超過100,因此有網友質疑,該事故為車主大力踩油門所致。但是對此她質問比亞迪,為什么起步時會發生剎車失效、主動剎車功能也同時失效、碰撞后主駕駛氣囊未能打開等等。
由此可見,這并非一樁簡單的剎車失靈、車主操作失誤帶來的事故。
將比亞迪置于風口浪尖的,還有其刀片電池頻繁起火自燃的各種新聞。據網友統計,僅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自燃事件共計18例(包括“疑似”案例),涉及的車型包括、秦PLUS、秦Pro、宋Pro 、唐 3、唐DM-i 9等車型。值得注意的是,自燃車型均搭載的是“磷酸鐵鋰電池”。
產品品質不牢靠的同時,比亞迪的公關危機也接連不斷。加上其起初的定位,一直是以低價、性價比為標簽,所以在大眾的印象中,比亞迪與高端汽車無關。
即便是從實用性考慮,其頻發被曝出的安全事故,也讓一些用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甚至望而卻步。
由此可見,盡管比亞迪近年靠量取勝,也打響了招牌,重新問鼎了銷冠,但是其品牌力與產品力不足的困境,依然存在。
02
量價齊升,投資者、消費者或成韭菜
從資本層面來看比亞迪,國內外投資機構的分歧不小。一方面,國內基金玩家重倉者為數眾多。另一方面,國外資本卻頻頻減持套現。這是否意味著,普通的投資者,并沒有看到背后真相?
例如,今年來自港交所披露易的數據顯示,“股神”巴菲特多次出手減持比亞迪股份,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再減持比亞迪H股。要知道,這是股神今年第五次減持比亞迪,套現金額逾100億。
另外,根據港交所最新消息顯示,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貝萊德連續減持比亞迪H股,累計減持約390萬股,持股比例從6.21%降至5.85%。
巴菲特與國際資本減持的背后,自然有其考量。除了既有產能不能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外,比亞迪進一步拓展商業版圖,并不聚焦于造車業務,便是這類投資者最大的擔憂。
例如,近年受疫情影響,海運運力不足也成為全球貿易的一大障礙,比亞迪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據報道,在汽車市場剛剛嶄露頭角的比亞迪,又開始下場“造船”。
有消息稱,其關聯公司將在山東煙臺一家船廠訂造多達8艘可裝載7700輛汽車的滾裝船,目前基本確定建造的是6艘,另外2艘是選擇權訂單,總造價接近50億元。
很顯然,資本會為比亞迪的盈利賺錢業務加碼,但是卻不會為其不可預知的風險買單。令人擔憂的是,在國際資本相繼退縮的同時,國內投資者卻沖著比亞迪的強勁銷量,不斷加倉。
當潮水退出,才知道誰在裸泳。缺少品牌力與產品力的比亞迪,仍在“大而全”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令人心驚肉跳。
要知道,比亞迪早年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是得益于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不過,這種購置補貼,將會在2022年12月31號截止。因此,也帶來了比亞迪輪番的漲價潮。
例如,繼此前的1月、3月多次漲價,引發一些比亞迪的新客戶不滿后,11月底,比亞迪又官宣稱:“將對王朝、海洋及騰勢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元至6000元不等,具體車型的調價通知將另行發布。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簽約的客戶不受此次調價影響。”
其漲價的原因是除了補貼政策到期外,電池原材料等價格大幅度上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其漲價周期越來越短,也迎來非常多的質疑之聲。
據統計,在其它品牌薄利多銷的同時,比亞迪的汽車銷量越大、價格反而越高。例如,國際巨頭特斯拉則反其道而行之,幾乎在同一時間,宣布國產Model3和ModelY此次降價幅度在1.4萬~3.7萬元。
而比亞迪從“100萬到200萬”用時1年,從“200萬到300萬”僅用時半年。而在比亞迪成為首個達成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中國品牌后,也是其再次漲價之時。
由此,比亞迪也經常陷入政策紅利消退,開始收割投資者與消費者的質疑之中。其能否在政策補貼紅利消失、不斷漲價后,依然保持目前的銷量態勢,也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03
人才難留,比亞迪何以取勝?
在如今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特斯拉與比亞迪可謂棋逢對手。但是無論是兩家企業的創始人,還是品牌定位,又或者是企業管理,都可謂風格迥異,甚至天壤之別。前者高調而張揚,個性鮮明而深諳營銷之道。后者則低調務實、眼光獨到,卻又因為戰略不夠聚焦,打法過于保守而錯失很多機遇。
據觀察,長期耕耘在新能源賽道的比亞迪,比專攻新能源汽車的特斯拉,擁有更多的產業鏈資源,更廣闊的商業視角,奈何其高管團隊的建設、用人與留人策略,卻是其硬傷。
實際上,關于比亞迪的幾次公關危機處理,就有人對比亞迪的品牌、公關團隊實力提出質疑。作為一個全球化的大品牌,其無論是團隊管理的專業度,還是依托品牌、公關塑造品牌影響力的能力,都值得懷疑。
據媒體采訪比亞迪的離職員工,在他們口中,比亞迪存在薪資待遇低,管理不規范透明,裙帶關系過多、升職空間極為有限等內部問題。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受疫情影響,員工拉起橫幅維權,爆發的群體事件,當時甚至讓比亞迪有些無所適從。
而在經銷商的印象里,比亞迪的產品與網絡規劃之混亂,也十分欠缺系統性,因此也被吐槽不已。盡管比亞迪多次調整組織架構,放出狠話要懲治腐敗、改變公司管理混亂的現實問題,但是其中高層人才頻繁流失、基層員工人心不穩卻是客觀存在的。
此前,網上就有很多評論其夏治冰、侯雁、舒酉星、趙長江、李云飛、高子開等高管的文章。據統計,其中的很多高管,都是自大學畢業就進入比亞迪工作,一路跟隨王傳福打拼十余年的老將,甚至有些是其校友“學長”。
雖然各有所長,但是“倚老賣老”、甚至內部爭權奪利、內卷成風的內耗,也成了比亞迪發展的掣肘,隨著其發展壯大,弊端逐漸顯現。
04
結語
作為從電池廠、加工廠起家,如今成為在全球都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新能源車企品牌,比亞迪的發展史,是一部王傳福帶領其創業團隊不斷自我改革、擴大商業版圖的奮斗史。其認準一個賽道并不斷縱向挖深,并通過遠見卓識等來新能源政策補貼的時代紅利,值得創業者借鑒學習。
但是,攤子鋪得太大、業務不夠聚焦卻是比亞迪的定位之殤。因此,至今其除了靠中低端車型,帶來了銷量巨大的優勢外,在產品力、品牌力方面,依然讓其難以與同一賽道的其它實力玩家相抗衡。這顯然是比亞迪未來的不確定因素,也是比亞迪難背看到的生存危機。
如此來看比亞迪汽車暫時獲得全球銷量第一的榮譽,似乎并不值得驚喜,而比亞迪想要守住行業地位,也必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