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歸去來
來源/價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
云服務市場的尖子生阿里云,正迎來一場大考。
誕生于2009年的阿里云,由于具有市場先發優勢,目前在云服務市場中已處在領先地位。據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阿里云在IaaS領域和IaaS+PaaS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4.6%和33.5%,排名均為第一。
同時,阿里云也是國內唯一實現盈虧平衡的云服務商。據阿里此前發布2022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財報顯示,阿里云2022財年總收入在抵銷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銷后分別為1001.8億元和745.68億元,實現13年來首次年度盈利;阿里云EBITA利潤從上年的虧損22.51億元改善為盈利11.46億元。
也正是如此,今年阿里將三大戰略升級為消費、云計算、全球化,提到第二位的云計算已被視為阿里生態增長的第二曲線。
不過這條“第二曲線”當下正充滿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據阿里發布的2023財年第二財季(自然年為2022年三季度)財報,阿里云營收207.57億元,僅同比增長4%。其中,本季度合并全球市場(托管服務和基于云的一切即服務XaaS)的ACV下降29%至31億美元。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阿里云的營收增速一直在放緩。比如2020年Q3時,阿里云的營收增速為62%,但到了2021年Q3則直接下降到33%,而如今4%的季度營收增速,也在說明阿里云業務逐漸進入瓶頸期。
在增速不斷下跌的情況下, 阿里云能否擔當整個阿里“第二曲線”的大任?
阿里云的焦慮
對于阿里云的失速,張勇在財報會議上談到:“未來在中國互聯網行業放緩的背景下,下一個增長點會是什么……整體云業務的增長,其實離不開整個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以后,作為經濟的微觀細胞,每個企業才會在數字化的進程當中更愿意投入,減少后顧之憂,所以跟大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有很高關聯度。”
阿里云營收增速放緩的背后的確和當下的宏觀因素有關。
云服務主要客戶在B端,其最大的價值為“降本增效”,但現在的問題是在消費市場疲軟、美聯儲加息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持續惡化,其對IT的辦公支出正在明顯降低。
來自山東的李總告訴價值星球,自己公司是做生鮮產品一件代發的,由于這種產品對物流時效要求極高,但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導致商品流通環節的時效無法保障,這也讓公司的業務一直處在停擺之中。現在對自己而言,只能通過壓縮各方面的成本活下去。
也正是如此,今年全球多家云服務企業的營收都在明顯降低。
比如,微軟云今年三季度營收為203億美元,雖同比增長20%,但略低于市場預期。而在微軟云業務中的Azure公用業務,其增速已從上一季度的40%下降到本季度的35%。
數據來源:微軟財報
拋開外界因素影響,阿里云自身的問題也正在顯現出來。首先,基于云服務產品的數據隱私性,企業一旦和某個云服務廠商簽訂合同后,往往不會考慮隨意更換云服務企業。
來自北京的汪總對價值星球說,由于企業大量的數據存儲在這些云服務廠商中,若是企業選擇變更云服務廠商,數據遷移時的安全很難得到保障,萬一出現問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不僅僅如此,企業內部的員工已經習慣了使用一款軟件,如果遷移勢必要花費時間來學習和適應新的軟件,這無形之中又會增加企業的內部成本。
事實上,汪總話的背后,也對阿里云形成了一個終極靈魂拷問,即接下來阿里云想要恢復此前的高增長,到底是需要拿出什么樣的軟件和友商之間的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進而能夠從友商手中搶走更多的訂單呢?
從技術層面來說,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這幾大云廠商的底層技術高度同質化,這就導致他們提供給B端客戶的服務產品趨同。
數據來源:各大云服務廠商官網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雖然阿里云在底層技術能力和研發資金上有一定優勢,但由于B端企業所面對的商業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阿里云對市場有極高的洞察能力,必須要“以快打快”地推出更多差異化產品,這對企業內部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由于國內IaaS產品高度同質化,廠商們為了留住客戶,只能在價格上妥協,這就讓阿里云的利潤非常有限。
圖源:光大證券研究所
資料顯示,行業內IaaS的毛利率只在10%-15%之間,而 PaaS和SaaS毛利率分別為50%、70%。
數據來源:各大公司財報
為增加自身利潤,云廠商們往往選擇提供“復合型產品”,即通過IaaS+PaaS,IaaS+SaaS為客戶提供服務。但隨著PaaS層面Docker、K8S等容器技術的支持,如今PaaS和SaaS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脫離IaaS。換句話說,云廠商們此前所依賴的“捆綁服務”邏輯也隨之崩塌。
當脫離捆綁后,IaaS也越來越趨向于獨立存在的狀態。而此時決定IaaS廠商市場競爭力的最大因素就變成了價格。阿里云為了能夠保住自身的市場份額,自然也不敢大范圍提價。但無法提價也意味著后續的研發成本無法均攤,這必然會影響到后續阿里云的利潤表現。
最后,一旦丟失某位大客戶,云服務企業的業績便會產生較大波動。比如,由于字節跳動的海外云服務合同轉移,阿里在三季度的財報中明確表明,阿里云在互聯網客戶上的收入同比減少18%。
在各種問題疊加下,對于如今阿里云的掌門人張建鋒來說,迫切需要為阿里云找到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新的增量如何找?
隨著當下云服務的逐漸普及,各級政府、國企、央企也逐漸開始嘗試并深入使用云服務。據IDC此前發布《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顯示,2021年政務云整體市場規模為427.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47%。
圖源:IDC中國,2022
但在政務云市場上,阿里云想要迅速攻破并非易事。一方面,目前浪潮云已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分布式云體系,涵蓋308個分布式云節點,基于統一的OpsCenter,實現了持續性迭代升級;服務中國 245個省市政府、2萬個政府部門。
按照IDC的數據顯示,2020年浪潮云在我國政務市場排名第一。同時,華為云、天翼云、新華三、紫光云也均是這一細分領域內的頭部玩家,阿里云要虎口奪食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隨著今年上半年國家“東數西算”政策的落地施行,以及“云網融合”成為趨勢,這也讓阿里云的數據中心優勢逐漸被弱化。同時,三大電信運營商也不再甘于賣資源的角色,他們開始跨過騰訊、阿里等廠商自建數據中心,并且基于自身的優勢開始服務政務部門、國企、央企等 。
據啟信寶全國招投標信息系統顯示,自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全國1億元以上政企數字大單項目中,電信、移動、聯通中標的企業數量分別為104個、68個、34個,但阿里云只有9個。
事實上,阿里云在拓展政務客戶上所遇到的問題,只是當下拓展其他領域遇到阻力的縮影而已。
由于商業環境較為復雜,每個大行業下會牽扯到大量的細分行業。一些行業云服務企業對本行業業務具備足夠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們更懂得本行業的痛點和發展趨勢,這也是阿里云這樣的行業云所欠缺的。
比如,博云就自主研發的私有云產品、企業級容器管理平臺、數據中心自動化運維產品等已在金融行業落地實施,這也是國內首家在股份制銀行、支付機構等大型機構的重要生產系統中提供基于Docker的PaaS平臺的云計算服務企業。
有觀點認為,未來國內云服務市場上新的增長點會在醫療云和傳統行業。因此對阿里云來說,如何下沉到垂直行業,真正讓這些企業借助上云達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出海“任重道遠”
國內業務持續承壓之下,出海似乎成為了阿里云的良藥。
比如,阿里2022財年提到:我們的海外市場年度購買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對于阿里云這樣的頭部企業來說,出海依然面對著多方的挑戰。
其一,由于數據中心屬于典型的電力密集型行業,對電力需求極大。但近些年國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電力成本不斷上漲,以歐洲為例,光大證券曾指出,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歐洲五國電力現貨漲幅均值250%。
從輸電費、稅費層面考慮,阿里云在海外的用電成本短期內恐難以降低,進而影響自身的盈利能力。
圖源:光大證券
其次,阿里云出海必須要同時和微軟云、亞馬遜云等巨頭進行競爭。而據Synergy Research數據顯示,目前亞馬遜云和微軟云的市場份額分別在35%和22%之間,阿里云僅有5%左右。
圖源:Synergy Research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SaaS市場,2021年公有云SaaS市場份額占全球約66%,預計2022年底占比約68.4%,到2023年全球市場占比或突破七成。
圖源:新科技研究院
而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上,阿里云不僅要面對自身的業務合規問題、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問題,更大的難點在于能理解并解決當地企業的業務痛點。
最后,私有云雖然在國內有較大的需求,但是市場份額并不容易得到。
做私有云“定制”,意味著要針對每一個客戶,建造獨立的“房間”,既要當“設計師”——貼身服務做個性化定制,又要當“施工隊”——做總集成商。不僅十分耗費時間和成本,還無法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化效益。
以金山云為例,伴隨著其私有云業務的發展,其付出的解決方案開發育服務成本也在迅速增長,這也讓金山云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5%下降到2022年一季度的4%左右。因此,對于阿里云來說,出海實則是機遇和挑戰共存。
事實上,作為云服務行業領頭羊的阿里云都面臨著這些問題,其他云服務廠商的困境自然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云服務企業都會在宣傳中提到能幫助客戶實現“降本增效”,但現在的問題在于,這些云服務企業如何幫自己“降本增效”呢?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