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陳楊園 編輯 | 劉楊
來源:豹變
2020年3月4日,美團CEO王興以一封全員信慶祝了美團的十周年,他在信中寫道:“新的十年,我不祝大家一帆風順,我祝大家乘風破浪?!北藭r《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未播出,乘風破浪也還不是網絡熱詞,王興希望美團迎來“縱情向前”的十年。
如今,“國際化”似乎正在成為美團乘風破浪的新領域。美團招聘官網信息顯示,十余個境外業務相關的社招職位正在開放,其中,美團到家事業群正招聘多位工作地為香港的戰略分析、產品運營、用戶運營、配送產品負責人等,看起來,美團的國際化探索即將由此出發。
近日,據《科創板日報》報道,美團外賣業務正籌備進入中國香港,正從各部門抽調進入香港市場的工作人員。早在2018年,美團就曾計劃拓展香港市場,但因業務調研時發現香港地區不允許電動車上路,項目未進入執行階段便宣告暫停。此次招聘崗位的釋出,意味著美團對開拓香港市場有了新的信心,外賣業務的“出征”也更接近實現的可能。
另一方面,匯入中國互聯網行業“出?!钡谋澈螅搀w現了美團外賣業務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營收增長持續放緩、社區團購等新業務持續“燒錢”的增長焦慮。
走向香港,能否為美團的未來畫下一條新的增長曲線?
蛋糕有多大?
700多萬人口的香港,仍在等待外賣市場的進一步生長。
交銀國際研報顯示,根據數據平臺Statista的估算,香港餐飲外賣配送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到74億港元,滲透率約3%,而在內地,餐飲外賣配送市場的滲透率將近30%。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外賣在香港的普及。此前,由于香港城市小、餐館分布密集、外出就餐便利,許多香港菜品做法適合堂食,因此,盡管Foodpanda和Deliveroo兩大外賣平臺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進入香港,但長時間處在低需求、緩發展的階段。
直到進入疫情時代,這些外賣平臺才在堂食受限、市民不愿聚集的影響下獲得迅猛發展,擴大了市場規模。
Deliveroo香港區總經理羅家聰曾在采訪中表示,2021年,不僅與Deliveroo合作的餐廳數量以倍數上升,公司員工人數也在一年內接近翻倍,從四五千人上漲到八九千人。
同時,大量餐廳和用戶開始接納外賣。
App Annie數據顯示,2021年4月,Foodpanda、Deliveroo及Uber Eats的活躍用戶人數分別約127.33萬、62.53萬及28.94萬。
盡管如此,外賣并未真正成為香港市民的“剛需”。
以Foodpanda為例,交銀國際研報分析稱,其外賣用戶每月下單頻率約為1.5次,遠低于美團外賣內地用戶每月6次的頻率。
從內地去往香港學習、工作多年的95后王睿告訴《豹變》,他身邊點外賣的朋友并不多,連他自己點外賣的頻率也基本一周不到一次。雖然疫情期間堂食受到限制,提升了香港居民對外賣的認知度和使用率,但在疫情平穩之后,堂食恢復,王睿又會很快從頻繁點外賣的狀態中脫離出來。
“價格是最大的勸退原因。”王睿介紹,香港的高人力成本導致了高昂的外賣配送費,他每點一單外賣的配送費通常在30元左右,已經相當于香港平價餐廳的一份工作餐價格。再加上外賣餐食溢價,許多餐廳外賣起送價就接近90元,王睿每次點外賣的花費都在100-150元之間,已經算得上“奢侈”了。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去年年底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2020年,外賣在香港餐飲市場占比一度達到了30%,但在2021年11-12月疫情稍緩和下,盡管外賣平臺發布的優惠刺激不斷,香港餐飲外賣生意的占比仍然降到了15%以下。
從進入香港市場的節點來看,美團正在與香港外賣行業的“疫情窗口期”擦肩而過,在香港市民外賣消費心智尚未養成的情況下,外賣要留住“港人”對整個香港外賣市場來說仍是不小的挑戰。
能否在Foodpanda和Deliveroo超九成的市占率下突出重圍,把香港外賣市場的蛋糕做大,十分考驗美團解決問題的能力。
Uber Eats前車之鑒,美團虎口奪食
預備進入香港市場的美團必須意識到,從占據著先發優勢和擅長國際化經營的Foodpanda和Deliveroo手中搶占市場份額,無異于虎口奪食。
2021年底,依托Uber的Uber Eats正式宣布退出其運營了5年的香港市場,成為在香港挑戰Foodpanda和Deliveroo的失敗者。根據Measurable AI的數據,退出時,Uber Eats僅擁有3%的外賣市場份額。
而在退出的五個月前,Uber Eats還宣布斥資千萬元,支持本地中小型餐廳,聚集一眾香港明星和餐飲品牌合推平臺廣告和優惠。即便如此,Uber Eats仍然沒能保住市場份額,以“業務發展未達至預期”宣告退出。
對挑戰者來說,局勢并不樂觀。Uber Eats早期外賣主要在寫字樓配送,后來將配送范圍擴大至住宅區,但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在配送時間和人手安排上遇到了瓶頸,難以充分協調配送資源,也沒有控制好配送成本。
這也是后來的入局者需要面對的問題。香港的外賣市場復雜多樣,配送方式從步行、騎自行車、摩托車、開車到坐地鐵應有盡有,配送員除了香港本地人外,更多的是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的在港外籍人士,溝通和管理難度極大。對缺乏外部市場經驗的美團來說,如何快速適應香港當地的現狀,將成為其拓展香港市場的關鍵。
而美團的對手Foodpanda,在2014年登陸香港市場后,不僅收購了多家香港本地同行,還收購了具備大量香港企業客戶資源的delivery.com的香港業務,迅速“抓取”了本地經驗。
因此,在國際員工的管理、高人工成本、嚴格勞工權益保護、各地區及國家交易合規風險管控等方面,面對業務分布在全球500多個城市的Foodpanda,美團或許很難形成優勢。
“燒錢”拓展新市場對美團來說想必在所難免,但“燒錢”能否為美團帶來勝果尚未可知。美團所面臨的,是香港市場外賣行業競爭者們不吝高投入來搶奪市場的“血戰期”。
Foodpanda香港董事總經理賴偉昕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疫情期間,雖然平臺用戶使用量和收入上升,但為了搶占市場,公司在提升服務質量及補貼用戶價格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基本是“做一單虧一單”。
Foodpanda和Deliveroo所積累的平臺店鋪資源,對美團來說也是挑戰。通常,香港外賣的每單抽傭在25%-35%之間,為了搶奪店鋪資源,Foodpanda和Deliveroo均推出了店鋪與平臺獨家合作,可將抽傭降至20%左右的政策。
盡管2022年1月,香港競爭事務委員會已就此類條例是否存在進行調查,以期增強外賣平臺之間的競爭,方便新晉或規模較小的外賣平臺進入市場,但調查尚未塵埃落定,店鋪與平臺合作的慣性也將在不短的時間內延續。
此外,為了讓平臺餐廳能夠覆蓋更遠范圍,Deliveroo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廚房,Foodpanda也為完善平臺服務建立了自營網上超市,提供24小時服務,主打生鮮食品及家庭必需品。兩大頭部平臺在香港的耕耘越來越深,招數不斷,留給美團追趕時間并不多。
美團還有機會嗎?
競爭對手犯錯可能成為美團的機會。
近日,由于Foodpanda推出新地圖系統后,計算的距離和路線配送費縮減等問題,部分Foodpanda員工在周末發起了暫停送餐罷工,影響了許多平臺消費者的體驗。準確與透明化的工資計算系統、穩定的地圖系統和準確距離計算等,成為許多配送人員的訴求。
這也意味著,美團多年積累的系統、數據處理優勢,或許能在香港地區發揮作用。
如何計算配送距離和薪資,完善系統設計?如何根據不同訂單的餐廳、用戶距離,配送人員交通方式,訂單量大小等協調配送訂單,讓系統根據不同情況做出合理選擇?如何避免勞資沖突發生,應對可能到來的勞資談判,找到企業利益與勞動者權益保護間的平衡?
上述問題,既是美團的未來挑戰,也是美團在香港外賣行業普遍問題中找到突圍之道的可能。
“燒錢”補貼之外,美團能否運用技術減少成本,降低客單價,降低餐戶抽傭比例等備受關注。
根據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美團無人機已在深圳開通11條城市場景常態化試運行航線,完成面向真實用戶的訂單超7.5萬單。在降低配送人工成本、擴大配送服務區等問題上,美團無人機等新技術能否為市場提供新解法值得觀望。
而在社交平臺上,香港外賣用戶對于新平臺入場的期待大多集中在價格和用戶體驗。“App界面和商戶分類能不能做到更清晰,交互更加順暢”“對外賣配送超時、送錯等問題的售后服務能不能加強,系統和客服判定過錯方的能力要強”“店鋪要齊全,優惠要明確”等訴求,考驗著美團精細化運營的能力。
某種程度上,美團進入香港市場,成功的難度相當大。兩大頭部平臺的高市占率、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根深蒂固的城市消費、人文習慣等,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外來者輕易打破。
在美團“香港交易合規及國際化法務”的崗位說明上,美團為其添加的崗位亮點是“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未來對公司的國際化戰略非常重要?!睆?018年起,美團就已對印度外賣平臺Swiggy,印尼網約車平臺Go-Jek,尼日利亞移動支付平臺Opay等海外公司進行多輪投資。匯聚著國際大都市種種復雜性的香港市場,更準確的定位或許是美團全球化野心和謹慎策略下的實驗區。
美團有耐心為此付出多少試錯成本?能夠積攢出多少全球可用的經驗?或許才是美團“入港”聲浪里更值得被長期關注的問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