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牧之
來源:錦緞(ID:jinduan006)
在2022年的冬天,曾經的科技之光的歐洲,據說要靠木柴顆粒和電熱毯度過。而曾經的硬件之王們,則要靠一場又一場言之無物的發布會,來支撐這個科技創新的寒冬。
在中國手機行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中國的手機廠商已經變成了“發布會驅動型”科技公司,假如不開發布會,很快你就會被其他選手擠掉聲量,依靠新機型收割溢價的模式也就不再奏效。
事實上,當一家硬件公司頻頻舉辦發布會的時候,它有兩種目的:
1. 這家公司真的有很多創新,值得每2個月就開一場發布會;
2.這家公司真的沒有什么創新,需要每2個月開一場發布會,維持自己的存在感。
在我們看來,明天舉行的年度AI Day中,埃隆·馬斯克發布的雙足機器人原型擎天柱,就是這樣一個證明:
在特斯拉公布的參數中,雙足機器人可以行走,可以提20公斤的重物,每小時可以走5英里,采用了自動駕駛的技術,可以完成大部分無聊的工作。
這些好看的參數很顯然不是問題的關鍵。
吸引所有人眼球的,是馬斯克的一以貫之的過度承諾。
首先,在馬斯克眼中,擎天柱就是特斯拉的next big thing,就是特斯拉的第二增長曲線,這條業務線價值將遠遠超過汽車業務線的價值:對于一度萬億美元市值(最新市值為8500億美元左右)的特斯拉來說,投資者和分析師的興奮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作為特斯拉外圍的A股機器人概念們也紛紛粉墨登場。
其次,馬斯克眼中,這款產品實現的時間遠遠短于市場預期:在當地時間9月30日的AI day中,擎天柱的原型就將得到發布。而實現量產也就在2023年。
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新發明,明年就將登場,一切無聊工作都將不需要人再去干,生產力的極大解放近在眼前。
會是這樣嗎?
01
埃隆亦凡人
這一切都好得不像真的。當然,一般來說,也不太會是真的。
因為,對馬斯克來說,能呈現原型,但死活交付不出來的例子,比比皆是。
能一攬子解決卡車能耗問題的SemiTruck和CyberTruck,目前都據說受限于產能,交付排到了2025年以后。
能一攬子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的Hyperloop,目前還處在圖紙,測試版和意向簽約合同里。
能一攬子解決的漸凍癥等腦科疾病的Neuralink,目前還處在猴子畫畫階段。
能一攬子解決人類地球內卷問題的火星殖民計劃,目前還處在Going Nowhere的階段。
我們不難發現,馬斯克最終能夠批量交付的是:電動車,火箭,通訊衛星,支付系統,戶用光伏這些產品。
這些產品的共同點是:
底層技術早已成熟,大多已經有了一些美國軍民融合狀態下的不完美版本,馬斯克通過強有力的智能制造和技術融合能力,最終將它們推向全球市場,收割海量價值。
而人型機器人,恰恰屬于“目前還沒有特別成熟的技術”的那一檔。
02
50年大停滯
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迅猛。
從某個角度說,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停滯已經在許多年前發生了。
1972年,早稻田大學就已經發明了第一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WABOT,能夠用日語交流,房間導航,抓運物體。
但誰也沒想到,1972年的這個發明已經是人形機器人的技術巔峰——在接下來的50年,人類再也沒有看到任何能超越這些功能的實質進步。
無論是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和Atlas,還是國內的石頭科技和科沃斯的掃地機器人,亦或是美的集團旗下的庫卡工業機器人,大家不難發現,所有的產品路線,都開始朝著專有單一功能進化:
無論是,能掃地和自清潔的機器,能對話的通訊人形機器,能裝配汽車的機械手和流水線,或者能清理地雷的機械狗,都沒有脫離單一專有功能這個范圍。
但全人型機器人這個賽道里,卻沒有任何一款能夠從功能上超越早稻田WABOT:大家想要的是一個智能程度非常接近人的人形機器人,而不是一些有功能的機器;但是所有的研發人員也發現,人形機器人的難度,大到僅僅推出人形原型,就已經不太具有可行性。
在紐約大學AI實驗室里,Facebook的風投人彼得·蒂爾得到了一個令人無比沮喪的答案:
在AI實驗室的教授和研究員眼中,僅僅是讓機器人把臟衣服從筐里拿出來,放進洗衣打開清洗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有生之年我們是看不到的。”
03
西緒弗斯之旅
換句話說,彼得·蒂爾的好朋友,馬斯克正在嘗試他的第二個西緒弗斯之旅。
在高盛眼中,這場發布會注定會讓人失望:馬斯克很可能推出一些已經存在的功能——一個唱唱跳跳,能夠人機對話,從地上跳起來翻個跟頭的一坨機器。
“如果是那樣,就太讓人失望了,這些東西早就實現了。不過,比這個更高挑戰的功能,很可能也沒有什么機會實現。”
像擎天柱這樣的長達50年的技術停滯,其實已經在不經意間又開始循環了:
蘋果的每一次發布會都比上一次人氣更差,果粉們還在偽裝蘋果的每一點變化都有巨大的意義:把攝像頭從底部挪到頂部,然后再挪回底部。變得更大的屏幕,再變小,然后再變大。
iPhone4與iPhone14幾乎沒有本質的差異,除了云存儲變得更貴了,充電線變得更不耐磨。
沒有人愿意承認,其實蘋果已經失去了喬布斯時代的新產品戲法——庫克的供應鏈梳理的專長,和分紅回購的能力,作為一個守成者,推動市值增長,已經是是綽綽有余的,但也僅僅如此。
而處在蘋果外圍的跟隨者們,更是進一步陷入了技術銹帶的泥潭中:
如果不開新機發布會,那么每一個模仿蘋果的新功能都將難以獲得溢價,價格下滑已經難以抗拒;
但蘋果本身的創新停滯,又讓一個月開兩次發布會的行為顯得滑稽不堪:臺上的演講者假裝為每一個發布會的改進而無比興奮,底下的粉絲假裝為每一個改進而一掏腰包。
只有“楚門秀”之外的消費者,才用了真金白銀說出了真相:國王沒有穿衣服。無論是中國還是全世界,智能手機的換機頻率都在下降,這個漫長的周期下行似乎總也看不到頭。
無論蘋果OV們開多少次發布會。
04
衰退的良夜
平心而論,拋開過譽的美學設計和頻頻跳票的量產,馬斯克構筑的產品線有其獨特的優勢。
在其他有極強貿易優勢和勞工成本優勢的地方,用更多的機械化和一體化優勢,把成熟的底層技術進行高效整合,呈現強大的壟斷效應:運載火箭的高頻復用,電動車的一體化壓鑄,以及縱橫四海的星鏈通信網絡。
但在那些底層技術尚未成熟,或者需要克服復雜的官僚系統審批障礙的地方,即使是馬斯克,也自然會力有不逮:
前者如馬斯克心心念念的擎天柱機器人,和頻頻開發布會的中國OV們,原子級的科技停滯是物理世界的創新讓大多數人一直失望的核心原因,人類擁有了比100年前多100倍的理工博士,但產出卻下降了很多;用彼得·蒂爾的話來說,擅長寫經費申請的科學家越來越多,敢于離經叛道的創新者卻越來越少。
后者如馬斯克心心念念的跨州集中式光伏,和始終不能落地的零碳核工業,在衰退的世界里,能保持持續增長從來都是監管部門的審批手續的消耗時間。一份新型核電站審批文件厚度高達幾萬頁,即使是熱愛核電的彼得·蒂爾看了也搖頭。
馬斯克只是一個人,他很難改變人類科技周期停滯的事實。
而對于熱衷模仿硬件廠商們來說,無法模仿更是巨大的噩耗。當巨頭們開始討論ESG,碳中和,以及回饋教育的時候,真正在表達的觀點是:
在我所在的賽道,已經沒有什么值得模仿的創新,歷史在這里終結,我們終將走進科技停滯和衰退的良夜。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