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袁榭
來源/新智元(ID:AI_era)
【新智元導讀】2022年6月初,馬斯克再彈老調,又一次宣布要送千艘星艦上火星、完成當代的諾亞方舟壯舉。
世界首富、兼人類梗王馬斯克院士,又在推特上字面意義上的例行滿嘴跑火箭了。
馬斯克再次豪言“千艘星艦上火星”
2022年6月5日,馬斯克先是在社交網站上放出自家SpaceX的發射基地現場幻燈片式廣告片,慶祝SpaceX的可回收“龍飛船”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后并載員返回的任務完成、創下了此類任務的最快速紀錄。
接著馬院士表示:“將生物圈擴展到多個行星,將擴大意識的范圍和規模。
而且這還能使我們人類將地球上的生物圈備份到其他星球去,保護所有生命避免遭受地球上大災難的侵害。
人類是眾生的牧者,因為沒有其他物種能把生命送上火星去,我們不能辜負萬物生靈啊。”
有人問馬院士:“具體打算怎么做?”
馬院士馬上從文藝中年狀態切換回首富帶貨狀態:“修一千多艘星艦飛船把生物運到火星去!基本上就是當代諾亞方舟!”
帶完貨,馬院士又切回文藝中年狀態,感嘆一番:“有的人憎恨人類,但我如此深愛人類。”
有句講句,這不是馬院士說起火星拓殖野望時第一次提到“千艘星艦”這個數字了。2020年1月份他在社交網站上也列出了類似的展望。
2020年1月17日,馬斯克先是在社交網站上表示:如果要達到行星間的星際拓殖,維持目的地星球的人類生存的起碼條件,是地球這邊有能力每年送平均百萬噸以上的載荷入軌。
然后馬院士開始公開算賬:
星艦飛船的設計目標,是未來最終達到每艘每天可以回收后循環發射三次。那么一年就可以發射過千次,每次載荷不低于一百噸。
這樣的十艘星艦飛船,就能達到一年送百萬噸以上載荷入軌的目標啦。
然后SpaceX要從每年建成百艘星艦的近期目標,做到每年能建成千艘星艦的十年后目標。
達到這個十年后目標,意味著到時候就有每年送一億噸載荷入軌的能力,這相當于把能支持十萬人在火星生活的必需物資送入地球-火星間同步軌道。
有人善意提醒:“伊隆哥,地球-火星距離最近的發射窗口是26個月才會出現一次的哦。那你不是修了一千艘星艦飛船,要歇兩年才能去火星一次?等待的這兩年里這些飛船干啥啊?”
馬院士大手一揮:“不怕,先把去火星的千艘星艦送入繞地軌道,然后每26個月出現的發射窗口期內,30天里千艘星艦進發火星,就像電視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演的一樣。”
很多人在2020年就馬斯克自己給出的這個時間表做了簡單計算,結果是馬斯克這等于說要在2050年就送一百萬人上火星。
而且,馬斯克連上火星的人的生計都安排好了。
有人問到:“火星移民的挑人標準是啥?是在關鍵崗位全部預定之后、其他位置抽簽決定,還是按全部按技能招聘?有沒有舉家遷徙的額度?”
馬院士回答:“沒事,基本上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以上火星。就算錢不夠,貸點款就好了。”
當被問起“火星移民有無機會打工還貸款”時,馬院士再次豪氣沖天:“當然有!以后火星上工作機會有的是!”
在2022年4月份的TED訪談中,馬斯克再次表示:“只要愿意,幾乎所有人都能努力打工攢錢、攢夠上火星所需的十萬美元。”
想了下,比起“地球上人人都攢得起十萬美元”這一馬院士版“胡不食肉糜”,小額貸催收、“裸條”這些事普及到火星去的可能性還大得多。
SpaceX進度落后:星艦整體試射已經跳票
然而,要滿足馬院士此番豪情,絕不是輕易的事,障礙不可謂不大。
按2020-2022年馬斯克自己多次重復的時間表來倒推,要做到2050年千艘星艦送百萬人上火星的“當代諾亞方舟”規劃,實際技術實現、經濟可行的達標星艦飛船,從2028年就必須開始送載荷進入飛向火星的軌道了。
雖然SpaceX的業務現在勢頭突飛猛進,完成人類首次太空商業旅行、“龍飛船”有望取代俄國火箭與發射服務成為國際空間站獨家載人承包商、獵鷹系列可回收火箭和猛禽系列重型火箭發動機漸漸成熟。
但星艦飛船,現在還停留在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發射基地工地上,連徹底完工都沒有,更別說成功發射上天了。
2021年5月3日,SpaceX宣布成功試射了星艦的二級船體火箭雛形SN10,然而整體的一級火箭引擎尚未與之搭配集成試射。
2021年8月,馬斯克在社交網站上宣布“星艦已成功搭好”并展示了星艦超過120米的整體機身現場圖,不過搭好整體機身和成功發射間的距離并不能快速越過。
除了飛船還沒好,能回收后發射星艦的船臺也正在修建和申請專利中。
能滿足星艦反復發射和回收作業的143米高超級發射臺,SpaceX是在2021年9月才開始申請專利、馬斯克是2022年1月才宣布開建。
按照現有進度,2022年1月10日前,SpaceX才開始將星艦整體機身嘗試在發射架上立起、并做晃動與固定機構開合等實驗。
而馬斯克可是在2021年11月下旬,就放風要在2022年1月就試射星艦整體飛船了。
并且,同樣是在2021年11月,馬斯克在SpaceX的公司內部電郵中稱“猛禽發動機的生產短缺危機比之前更嚴重,如果我們不能在明年做到每兩周發射一次星艦飛船上天的效率,那么公司面臨著真正會破產的危機。”
技術難滿足火星拓殖,最尖端技術現只能制氧5克
即使SpaceX的進度能趕上,現有的配套技術和人類社會形態也很難支持2050年就送百萬人在火星安居。
要讓百萬人在火星上活下來,基礎的水源、空氣、資源循環密閉居住地、食物來源不可能跟著移民同時到火星,必然要由先遣部分首先建好。
按照南加州大學環境研究項目負責人Jill Sohm的計算,能養活百萬人的作物耕地面積,即使用上當今最先進技術、達到最高效率,在火星上都不能低于1500平方公里。
這個面積看似不大,但實際就等于整個舊金山的行政區域占地了。
而耕地面積是一連串基礎設施與物資列表中數目最小的一個,空氣與水源更是天文數字,而且從地球上帶過去,在技術和經濟可行性上雙重不靠譜。
所以必須要在火星上找到足夠的冰儲存、并自行制備可供人居的大氣層。而能滿足百萬人使用的冰儲存現在還沒在火星上找到。
此類技術方向不是沒有進展。2021年4月20日,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就完成了在火星上自動制氧的里程碑式突破。
不過這個里程碑式突破的制氧量,總共也只有5克,相較于滿足一百萬人的呼吸需求,簡直是滄海一粟。
即使一切基礎技術都過關了、足夠百萬人使用的冰儲備也在火星上成功發現了。在一片沒有氧氣、輻射超標的光地上建設人居地的初始基礎設施,無法由普通的人類施工隊來完成,必然要使用大量AI驅動的無人建造機械。
而AI技術的進度,連在2050年的地球本地完成全無人建筑項目,都有著不小的距離。
以上還只是有譜的技術不可能。至于百萬人的外星定居社會,形態會如何畸變,那可就更沒譜了。
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馬院士的壯志再凌云,落地的現實都很難辦。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