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唐伯虎
來源:伯虎財經(ID:bohuFN)
買知乎股票的人,現在已經虧麻了。
2021年3月,號稱中國最大的在線知識問答社區知乎上市,雖然當日破發,但市值仍有310億元。如今一年過去了,知乎股價一路走跌,已經從最高位的13美元跌到現在的2美元,現在市值只剩下85億元(截至4月12日)。
股價下跌有美國方面的因素,于是乎,4月知乎尋求回港上市。然而,回港就能讓知乎扭轉乾坤?
01 “雙重主要上市”能讓知乎翻身?
過去一年,是疫情的一年,也是企業艱難運行的一年,中概互聯網企業尤其如此。
“中概互聯網”企業踩中了兩個坑,首先是”中概“,這是美國要集體打壓的;其次是“互聯網”,這是過去一年中國監管機構在集中整治的。
身為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整改是無法避免的了,于是在美股上市的公司只能避開美國這個風險因素,找到新的融資避難所,審核相對寬松的港股成了不二之選。
4月11日,知乎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計劃通過不增發新股的方式,完成在港股的上市。預期股份將于2022年4月22日于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據悉,去年成功回港的有百度、B站、微博等互聯網公司。但知乎是首家采用雙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港的中概互聯網公司,意義非凡。
雙重主要上市意味著美國和香港都是知乎的主要上市地,知乎要符合香港的上市規則。好在去年底,港交所放寬了對于中概股回港的門檻,對雙重主要上市方式進行調整,并于今年起生效。
雙重主要上市的好處是,可以實現在港股交易的獨立性,免受美股的影響。目前B站、金山云也在尋求在港交所雙重主要上市。但是,股票走勢要實現與美股的獨立就有點不切實際。
去年,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先后通過雙重主要上市回港,但現在不管是股價走勢還是總市值,都和美股一摸一樣,與此前采用二次上市回港的公司沒什么區別。知乎能避免的風險就是萬一在美股退市,其股票還可以在港股繼續交易。
這意味著,不管是中概互聯整個行業,還是知乎,并不能通過回港策略的改變扭轉股市下跌的頹勢。股票的一切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業務上來。
2019年到2021年三年里,知乎分別實現營收6.7億元、13.5億元、29.6億元,凈虧損分別是10.0億、5.2億、13.0億元。營收呈現成倍增長,但凈虧損并沒有明顯的規律可言。
但是可以明顯看到的是,在2021年,也就是上市后的這一年,知乎在銷售及營銷、研發、一般及行政等開支上所花費的費用增長了一倍多。也許從這里才可以找到知乎股價下跌的原因。
02 廣告的致命模樣
過去的2021年,知乎一個最顯著變化就是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在大幅下降,2021年全年廣告收入11.6億,是總收入的39.2%,相比2019年的86%和2020年的62%顯著下降。
與之相對,商業內容解決方案、付費會員和其他業務(包括在線教育、電商)獲得快速增長。尤其是商業內容解決方案,2021年全年實現了9.7億的收入,增長了6倍多,已經成為知乎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但是,恰恰是這個極具增長爆發力的業務可能是知乎未來發展的一個致命伏筆。
知乎是問答社區,早期采用的是邀請制,李開復、雷軍等一些商業大佬是最開始的用戶,后來又是一個號稱人均“985”、“年薪百萬”的高知聚集地。為了維持自己的“高級感”,知乎不允許知乎大V們接廣告影響內容,如果平臺發現大V私接廣告,就面臨禁言甚至封號的懲罰。
這就有了“商業內容解決方案”的出處。
2020年5月,知乎上線“知+”,一個幫助企業和個人做推廣的工具。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正是通過這一工具實現,即知乎為需要做品牌或產品推廣的企業找到專業的大V合作,然后精準投放給用戶。
所以,商業內容解決方案的本質是 “軟廣”——如果把知乎2021年的“廣告”和“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兩個業務加起來,占了總收入的72%——這個在各大平臺都是自媒體自己做的內容,到了知乎這里就變成了合作項目,大V們成為知乎的“打工人”。
但是,知乎既然想吃這部分錢,就肯定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軟廣”的好處是商家,因為“軟廣”更加隱蔽,而且得益于知乎的精準內容投放,推廣的效果更好。知乎在招股書中說,商業內容解決方案的整體點擊率是傳統廣告的2倍。
不過,壞處也顯而易見,這是平臺和大V合謀的生意,因為隱蔽,用戶很難意識到這是廣告,在產品推介過程中也不會涉及缺陷,但產品一旦出現問題,損失的就是平臺和大V的信用——產品出現問題又是無法避免的。
損失信用倒是其次。相比“廣告”這種硬廣只出現在展示界面,商業內容解決方案這種軟廣必然深入到知乎的內容領域,與問答模式融為一體。
優質的回答是知乎的立身之本,這是吸引用戶使用知乎并付費的關鍵。2021年,知乎的付費會員業務收入達6.7億,增長一倍多。
但現在,商業內容解決方案這種“軟廣”正在以“深度內容”的模樣混在知乎問答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商業內容解決方案增長的地方,就是知乎內容衰落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用戶覺得知乎的內容質量正在下降的原因所在。
但用戶這種主觀上的內容質量下降的感知,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03 逐漸變形的問答社區:當知乎遠離大V
2020年4月1日,B站上線了一個新產品,名叫“B乎”,顧名思義就是模仿B站風格推出的一個視頻問答產品。
當然,這是知乎在愚人節開的一個玩笑,但知乎做視頻之心早已有之。2017年,知乎可以上傳視頻, 2018年,知乎首次在APP中新增“視頻”專區,年底又內測“即影”短視頻APP。那個時候正值抖音、快手的上升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短視頻起飛。當年5月,知乎推出的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7月中旬推出第二期;10月,知乎上線圖文一鍵生成視頻的制作工具,不久,視頻專區成為知乎首頁二級入口。
視頻適不適合做問答?這顯然已經不是知乎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些年,知乎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從過去以大V為主的UGC內容邏輯,轉變為以知乎為中心的流量邏輯。要流量,“蹭熱點”是必備技能,擁抱視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現在,打開知乎最新版首頁,首先給你推薦的是高贊的回答和高播放量的視頻,滑到左邊是 “視頻”,滑到右邊是“熱榜”,關注的人變成界面的二級入口。而在此前的版本中,雖然“首頁”出現的也是平臺的推薦內容,但“關注”位于首頁。
(知乎8.14版本“首頁”)
對于知乎來說,這樣做的好處除了可以減少對于知乎大V的依賴,增強自己的主導能力——2017年和2019年,知乎有過兩次大V大規模出走的事情,還可以變成一個類似與微博、抖音這樣的流量高地,滿足股市對于用戶增長的需要。
但不管是視頻、直播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還是界面布局的調整,都只達到流量“器”的層面,真正起作用的是算法。
算法最大的優勢就是投其所好,讓用戶不斷刷到感興趣的內容,延長停留時間,這是當下互聯網公司B站、抖音,包括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的通用手段。
2021年在知乎十周年之際,CEO周源說:“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知乎總是給他推送談情說愛方面的內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我開玩笑說,對于內容而言,你有多愛它,它就多愛你,內容對你是絕對忠誠的。”
顯然,這兩個人的討論不在一個邏輯層面上。程序員設計了一個“投其所好”的算法,然后一股腦給你推薦相似內容——你還沒辦法反饋不喜歡,你問這是為何,然后他給你一個類似于“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解釋。
盡管算法縱容人性的缺陷,但平臺確實達到了自己的流量需求。在國內活躍用戶上億的內容產品中,都是通過算法搭建用戶的信息繭房實現的。
對于知乎等一類平臺而言,在擁抱算法后,就順利把創作者辛辛苦苦積攢的粉絲變成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想要賺錢的創作者就必須擁抱平臺算法,旗下的幾十萬粉絲如同虛設,所謂的大V也就成了平臺的過客,出走另尋出路也成必然。如此循環,知乎再也無法回到當初邀請制建立的內容口碑。
那么到最后,知乎的天花板也就是微博和抖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