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張琳
來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免不了大家圍坐在一起暢飲一番,聊聊家常,酒也成為聚會桌上不可缺少的一員。
今年春節,90后的木易將自己喜愛的精釀啤酒端上了年夜飯的餐桌。“老一輩喝了半輩子的工業啤酒,和只使用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進行釀造的精釀啤酒不同,工業啤酒為了追求成本,更多用大米、玉米和淀粉等原料取代麥芽,這樣釀出的啤酒麥芽汁濃度非常低,口感偏淡。”木易對燃財經表示,自從自己接觸了精釀啤酒,感覺以前的啤酒都白喝了,所以過年的時候也想讓長輩嘗試一下。
“精釀是坑,進了就出不來。”精釀之所以吸引木易,除了精釀口感獨特,種類繁多之外,其自帶的社交屬性,也讓人欲罷不能,“下班后,和幾位朋友找一處精釀啤酒館,在充滿氛圍的環境里暢飲,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讓人放松的了。”
和木易一樣,喜愛精釀啤酒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小紅書上,與“精釀啤酒”相關的筆記超9萬篇,他們熱衷于分享精釀啤酒的品牌和口感,并種草城市各個位置的精釀啤酒小館。
實際上,精釀啤酒并不是近兩年才興起。
早在2012年左右,精釀啤酒就在國內出現,被精釀從業者稱為國產精釀發展的起點。彼時,不管是國內精釀啤酒從業者還是精釀啤酒的消費場景,都不太成熟。“全中國做精釀的也不過10幾個人,大家是憑著熱愛和激情在做酒。”熊貓精釀創始人潘丁浩對燃財經表示。
直到2015年左右,精釀啤酒才在中國掀起了短時的熱潮。到了2016年,瓶裝精釀的不斷成熟,更是加速了精釀品牌化的進程。潘丁浩稱,在精釀的發源地美國,精釀更多是以家釀的方式出現,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并不具備精釀的文化基因,如何觸達消費者成為從業者需要面對的挑戰。
潘丁浩所說的如何觸達消費者,即彼時消費者如果想要喝精釀啤酒,更多的只能選擇專門的精釀酒吧或者啤酒屋。于是,這種消費場景的限制,很快便讓精釀熱潮降了溫。
但燃財經觀察到,近兩年,精釀酒吧越來越多,瓶裝精釀也早已在各大商超占據一席之地。不只是線下,據天貓酒水2021年雙11全周期戰報顯示,精釀啤酒風潮正盛,增速超30%,百萬精釀品牌超7個,其中國產精釀增速近250%;同時京東數據也顯示,進口精釀啤酒成交額增長10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啤酒產量3411萬噸,同比下降7.04%。這是自2013年以來,產量連續7年下滑。與國內啤酒行業整體下滑相反的是,精釀啤酒卻逆勢而上。工商統計數據顯示,2013-2020年,精釀啤酒卻實現了CAGR為36%的逆勢增長。
華映資本合伙人孫瑋對燃財經表示,從整個酒精大賽道來看,精釀是非常有機會的。“低度酒因為消費頻次高且沒有頭部品牌,而受到資本青睞。原本追求高度數重口味的精釀品牌如今也都分化出一部分產品線,向低度且適口的大眾化方向發展,且有很高的利潤空間。”
但他同時指出,精釀不是一個靠資本就可以快速催熟的賽道,很多投資人不一定有耐心等到果實成熟的那一刻。“一方面,教育市場需要時間,另一方面,精釀大部分的消費場景還是集中在線下,但行業內缺少對線下渠道了解的‘老兵’,而線上營銷的打法不僅燒錢且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潘丁浩也認為,線下渠道對精釀品牌的發展至關重要。“啤酒是隨機性消費產品,消費者隨時想喝就要立刻喝到,餐廳或酒吧有什么就喝什么,所以只有讓產品進入到這些消費場景,才有機會接觸到消費者。但實際上,對于線下渠道,傳統工業啤酒品牌是有壟斷性優勢的,他們有實力也有資金可以買斷網紅餐飲店的供貨渠道,這給精釀品牌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
精釀啤酒再一次迎來了小高潮。但究竟是會真正成為風口還是“曇花一現”,至今無人能給出答案。
年輕人小酌新選擇
“一入精釀深似海,從此工啤是路人。”從對啤酒不太感興趣到對精釀上癮,木易只用了一杯酒的時間。“以前只是朋友聚會時會喝一些啤酒,雖然不覺得好喝,但卻也是聚會標配。”
獨愛精釀的木易大概是2018年左右,在朋友的推薦下,第一次嘗試了精釀。“我記得當時去的是北京的‘北平機器’,那是一家精釀酒吧,第一次喝的是一款改良后的IPA,是款門檻比較低的酒,所以感覺很好入口,而且啤酒花的味道很好,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木易對燃財經表示,雖然自己對精釀“一見鐘情”,但喝精釀還是有一定門檻的,身邊也有一些朋友被精釀偏“苦”的口感勸退。“這兩年,感覺很多精釀品牌都在做大眾化口味的改良,例如果泥精釀,就給了不喜歡苦味精釀的消費者多一個嘗試的機會。”
現在,喝精釀已經成了木易這樣的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周末約上三五好友或獨自一人去酒吧坐坐,放松一下。“一開始喝IPA,隨后是世濤,現在的我越來越享受厚重酒體之下復雜多變的風味層次,為了喝到各種風味的精釀,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打卡當地的精釀酒吧,每一家都特色各異。”
和木易一樣,生活在廣州的90后男生阿京也是精釀的重度愛好者。在他看來,精釀是具備社交勢能的,現如今和朋友們小聚,大家的第一選擇基本都是精釀。同樣,過年聚會的時候,阿京也會和家人朋友選擇精釀。
“我一般會選擇德式精釀,不像其他派系會加入更多香料調味,德式精釀會相對純粹些。”但與木易不同的是,除了酒吧,阿京也會在網上購買瓶裝精釀。“雖然酒吧的精釀比瓶裝的更新鮮,味道也更好,但相對來說消費也很高。”阿京計算道,酒吧里的精釀,一杯單價在50元左右,每次消費都要在200-300元之間。但零售端瓶裝精釀的價格則低了很多,甚至到了10元一瓶左右。
除此之外,喝了5年精釀的阿京還感受到了另一方面的變化,“以前出去吃飯的時候,餐廳大都提供的工業啤酒,你沒得選,更不可能買好精釀再去餐廳,但現在精釀走進了越來越多餐廳,想喝口好喝的啤酒佐餐終于不那么難了。”
“大概2013年左右,就有精釀品牌的經銷商找我談,但都被我拒絕了。”從事酒吧生意多年的酒吧老板大東告訴燃財經。
然而隨著精釀市場的不斷升溫,2017年前后,大東的酒吧開始賣起了精釀,除了瓶裝精釀,他還購置了扎啤機,同時售賣新鮮精釀。“當來酒吧的消費者經常問我們有沒有精釀的時候,我知道時機成熟了,精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了解并接受。”
從剛開始需要近一個月左右賣完一桶精釀,到現在只需要五六天就能賣完,大東很直觀地感受到了精釀在消費者中受歡迎程度的變化。
隨著消費升級以及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精釀啤酒的消費量也發生了變化。一組來自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精釀啤酒、工業啤酒、葡萄酒是消費者平時主要喝的酒。其中,精釀啤酒以35.5%的占比,位居第一位。工業啤酒和葡萄酒分別以33.4%和32.3%的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
精釀迎來“第二春”?
實際上,早在2015年到2017年間,國內精釀啤酒行業就曾一度炙手可熱。據燃財經不完全統計,當時包括斑馬精釀、熊貓精釀、高大師等精釀啤酒品牌都先后獲得融資。
除此之外,精釀啤酒的“繁榮”不僅得到了資本的青睞,也吸引到了傳統工業啤酒大廠們的注意力,2017年,百威英博旗下公司收購了上海精釀品牌“拳擊貓”,青島、燕京和華潤等傳統巨頭也都紛紛推出精釀品牌。
而瓶裝精釀的成熟,不僅讓整個行業的銷售渠道得以擴寬,同時因其批量生產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也使精釀的價格有所降低。
然而,盡管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精釀,但在木易看來,彼時的精釀還是小眾的。“以成都為例,幾乎所有精釀酒吧都在城南高新區,那邊外國人和高收入人群比較集中。因為工作原因,我每年都會去成都幾次。雖然國人在精釀酒館里的比例有所提升,但相較于普通酒吧里的人數,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木易認為,精釀小眾的原因是消費場景有限。“我一般會選擇去酒吧喝精釀,因為精釀最早在美國就是家釀,國內很多精釀酒吧也是‘前店后廠’的設置,每家都有自己的獨家風味,加上酒吧的氛圍和人群,到店最能感受到精釀的魅力。”
正如木易所說,小眾的精釀在經歷了短暫的熱潮之后又恢復平靜。潘丁浩指出,那時候精釀想進入酒吧等渠道并非易事,一方面是很多酒吧老板覺得精釀過于小眾,另一方面是經銷商開出的入場費也十分高昂。
直到近兩年,從酒吧到啤酒屋,再到從大眾餐廳進入到單身、戀愛中、結婚等年輕人的家庭,精釀能進入的消費和生活場景越來越多,這也讓精釀啤酒市場迎來了“第二春”。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新增了1073家,首次數量破千,2020年新增了1122家,截至2021年12月22日,2021年國內新增了近1338家精釀啤酒相關企業,同比去2020年增長23%。
據燃財經不完全統計,包括Taste Room、軒博啤酒、新零啤酒、WiMo葡刻、太空精釀、貓員外、慫人膽、走豈清釀、AB藝術精釀、泰山原漿啤酒等精釀啤酒品牌均在2021年先后獲得融資。值得注意的是,軒博啤酒與AB藝術精釀分別在一年內完成了兩輪融資。而泰山原漿啤酒更是完成了三輪融資,其中在2021年3月22日完成的由CMC資本獨家投資的戰略融資,金額超6億元人民幣。
新品牌之外,2019年12月,嘉士伯中國精釀中心正式竣工投入生產,投資超億元,并入股了精釀啤酒企業京A;青島啤酒也推出了IPA和經典1903魔獸啤酒;2020年4月,燕京啤酒上線“獅王世濤精釀”啤酒;華潤啤酒推出了雪花臉譜。
2021年2月,樂惠國際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的精釀業務發展戰略及業務經營需要,投資三千萬設立三家與精釀啤酒相關的全資子公司。7月,百威宣布繼續增加對百威莆田工廠投資,并將在福建莆田新建一家精釀啤酒廠。
啤酒行業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國內精釀啤酒市場規模將達到875億元,滲透率為11%。除此之外,2020年中國精釀啤酒銷量僅占整體啤酒市場的2.4%。據美國釀造者協會統計,2019年,美國精釀啤酒占啤酒行業銷售額的25%。參照美國市場,中國精釀啤酒還擁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中金預測,精釀出廠口徑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00億元左右增長到2025年的300-400億元,CAGR為25-30%。于是,一些早早入局精釀啤酒的連鎖餐飲和老牌啤酒巨頭也在此時迎來了受益。公開資料顯示,僅2020年,海底撈自有品牌的精釀啤酒銷售收入達2.5億元,總計2468萬瓶。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啤酒行業處于重構期。一方面,從整個行業看,高端啤酒市場在爆發,且精釀有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人群是受資本青睞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具備品牌流量、固定消費群體等前提條件下,更多有實力的“玩家”進入到了啤酒行業。
“精釀”還需考驗
然而,隨著新品牌不斷入場,老品牌持續布局,給精釀帶來的,不僅是市場份額上的改變,也隨之帶來了很多弊端。如“價格戰”、“產品質量問題”、“代工廠混亂”、“行業標準不統一”等等。
億歐分析師楊良表示,精釀行業的發展還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沒有標準的情況下,有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楊良分析到,VC投資要看回報率,精釀有一些特性,比如保質期短、產量有限等,這些成為了限制這個賽道里企業的天花板。另一方面,精釀的本質是文化輸入,而精釀文化還沒有像咖啡文化那樣,得到多數人的關注。
朱丹蓬稱:“目前精釀啤酒市場‘玩家’可以分成四類,包括國際品牌、小眾品牌、門店式精釀以及上游設備供應商通過產業鏈衍生制造精釀啤酒產品。在整個精釀市場快速擴容的階段,大家都能希望能分到一杯羹。”
但燃財經觀察到,就現階段來看,新品牌玩家的環境并不樂觀。
據觀研報告網數據,以百威、嘉士伯為代表的外資龍頭占據精釀啤酒市場CR4(前4名市場份額集中度指標)的47%。
除此之外,盡管如優布勞、熊貓精釀獨立精釀廠商出現了全國化潛質的條件,但就觀研調研的數據顯示,這些品牌的年銷量在5萬噸以下,且部份銷量來自非自有品牌代工,更多的區域性獨立精釀廠商年銷量難以破千噸,格局高度分散。
與此同時,行業死亡的品牌也在逐年上升。企查查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12月,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注吊銷量分別為11、40、116、278、414,以及506家。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2021年成立的公司中,其中超過80%的相關企業為個體工商戶。從注冊資本上看,超88.6%成相關企業的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公司規模小,行業競爭力大,這或許成為了這些新品牌容易走向死亡的原因。
“營銷成本高也是目前精釀品牌不得不面臨的一大挑戰。”潘丁浩指出,目前精釀行業處于萌芽期剛剛結束的階段,很多品牌都有擴張計劃,一方面線上營銷費用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精釀啤酒本身就重線下渠道,但線下渠道大都被傳統工業啤酒品牌壟斷,對線下渠道不了解的新品牌很難存活下來。”
孫瑋對燃財經表示,供應鏈是品牌的生命線,但目前精釀市場還處于萌芽階段,除了少數精釀品牌有自建工廠外,其他品牌都是采用代工廠的形式,這會影響到產品的成本、品控和利潤等。
潘丁浩對此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指出,規模化生產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產能問題,自家精釀作坊無法大批量生產,但自建工廠成本又太高,動輒千萬的資金可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掏出來了,于是,代工成了當時最穩妥的選擇。
隨之而來產生的問題也不少,潘丁浩指出,一方面是產品產量問題,代工廠的年產能有限,代理的品牌也不止一家。要是哪一家想擴大規模或者增加種類,工廠就需要多方協調;另一方面,要想讓精釀的配方發揮出最極致的味道,啤酒廠的設備也需要根據配方量身定做,而代工廠并不能滿足品牌的這些發展需求。這些因素均導致了精釀的發展受限。
楊良也直言,短期內精釀想要有所突破的確困難重重。一是消費習慣,歐美精釀文化的爆發是有家釀發展的歷史背景的。反觀國內,并沒有精釀行業大眾化的土壤;二是價格,現在的價位注定了消費群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小眾圈層,但價格又由于成本高降不下來;三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不夠,目前在精釀品牌和主要渠道(酒吧和餐飲店)的博弈中,渠道是是相對強勢的一方。
“目前精釀行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雖然精釀企業的數量在逐步遞增,但行業還沒有迎來爆發期。”孫瑋強調,即便如此,精釀還大有機會的,只是沒有那么快,需要時間,更需要企業和資本有信心和耐心。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