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Lexie
來源/硅兔賽跑(ID:sv_race)
如果說2020年是我們被疫情打的措手不及的一年,那2021年則是我們重生和適應的一年,學會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恢復半正常的生活,學會了將遠程學習和工作當做兵家常事,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如何將健康作為頭等大事,多項高端健康科技正在改變我們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式,醫療系統適應更加高效和遠程的護理模式,大眾也學會了如何更好關注和照料自己的健康。
Deloitte的報告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健康科技領域共有556筆交易,融資238億美元,達到了歷史新高,而專注數字健康投資的Rock Health也公布,數字健康領域2021年收獲了729筆交易,交易總額達到了291億美元,碾壓2020年的149億美元。
健康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要務,消費者和資本對這一領域將在今年繼續保持熱情,又有哪些新技術和新趨勢值得我們期待呢?
高科技:打破診治壁壘
人工智能目前在各個領域都正在被廣泛應用,生物科技也不例外,在眾多應用中,對癌癥的針對治療和藥物開發是最火熱的。像是在去年完成了1億美元融資的HotSpot Therapeutics所開發的技術能夠發現和針對被稱為“自然熱點”的蛋白質口袋,它對于蛋白質功能和疾病反應有決定性的意義,HotSpot所開發出的抑制劑有可能提高以往對癌癥免疫治療反應不佳患者的效果。
來自香港的Insilico Medicine則是在AI藥物發現方面的領先選手,在去年剛完成了一輪2.55億美元的C輪融資,至今總共完成了3.1億美元融資,它在去年首次實現了利用AI從靶點發現到研發出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臨床候選新藥,整個過程只用了18個月,比傳統的藥物開發過程高效的多,藥物目前已經進入臨床研究階段,Insilico的最終目標是針對人類衰老開發出終極解決方案。
在這一領域的還有在去年連續完成1.9億美元和1.1億美元融資的Varo,它專注于癌癥靶向藥技術的開發,并將與Khosla Ventures旗下的SPAC公司合并上市;用AI引擎開發小分子藥物的DeepCure在去年完成4000萬美元融資;由坦福大學著名學者Daphne Koller博士創立的Insitro在去年獲得4億美元融資;AI藥物發現和臨床預測技術開發商Quris在今年年初完成2800萬美元融資......
光是去年上半年,AI藥物開發領域的融資就達到了21億美元,幾乎趕上2020年全年的30億美元。全球AI藥物開發市場在在去年達到了2.3億美元,并預計在10年內達到40億美元。
診斷和藥物外,如何進行精準治療是醫學界一直在努力的課題,在2020年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兩位科學家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拿下諾貝爾化學獎后,更多初創公司開始探索這一技術的廣泛應用,用一句話解釋CRISPR就是一把生物剪刀一樣的存在,可以切割和替換細胞和生物中的基因,具有永久治愈基因遺傳疾病和基于DNA進行診斷的潛能。
由Jennifer Doudna親自創立的Mammoth Biosciences就將努力專注于疾病檢測上,通過向樣本中加入向導RNA,能幫助CRISPR酶搜索與特定疾病相關的DNA序列,簡化疾病診斷流程,它在疫情間開發出了獲FDA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測試包。
Mammoth在去年9月收獲了1.5億美元的D輪融資后正式成為了獨角獸,目前的目標是打造一個“CRISPR工具庫”,也就是一個基于CRISPR的蛋白質倉庫,可以想象成有不同用途的剪刀,它能夠進行體內治療,與將細胞取出身體進行治療后再送回體內的模式大有不同,對神經學和免疫腫瘤學有重要意義。
Doudna創立的另一家公司Caribou Biosciences也在去年上市,同時完成了3.04億美元融資,是基因編輯領域最大一筆IPO,它的專利chRDNA技術能夠提升基因編輯的效率,更好的使用CRISPR來針對性進行癌細胞療法。
去年還有基因編輯公司Verve上市,募資2.67億美元,它的技術是通過剪輯“關掉”兩個與血脂相關的基因,將心臟病的慢性管理轉化為一次性的基因編輯藥物治療。
基因編輯總是免不了引起倫理道德問題的討論,比如之前國內用基因編輯出可以抵抗HIV的雙胞胎事件就引發了對擾亂自然進化的擔憂,在這一技術大規模被采用之前,還有許多道德問題需要被回答。
但目前對這一領域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大批量低成本普及這一技術,許多基因疾病影響到的人只是少數,對于醫療和制藥公司來說價值不足以支撐研發的高成本,我們期待在更多突破技術出現的同時它們也會更加成熟和高效。
日常護理:主動出擊 易如反掌
在高科技之外,2021年我們也延續了2020年日常看診和護理的一些趨勢,麥肯錫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遠程醫療的使用量是疫情前的38倍。除了減少病毒傳播,遠程醫療更能夠幫助偏遠地區的患者獲得醫療幫助,也更適應年輕一代消費者習慣移動端尋求幫助的習慣。
除了急診,遠程醫療也在拓展到其他的領域,比如慢性病和疑難雜癥的護理,這代表著我們正在進入“遠程醫療2.0”時代,比如在去年完成2000萬美元融資的Heartbeat Health讓心臟病患者可以在平臺上完成找醫生、定制醫療方案、實時上傳心功能指標等多項任務,并獲得長期和及時的穩定照料。
在去年完成由Alphabet旗下獨立成長基金CapitalG領投的1.4億美元的Strive Health則是為腎病患者提供創新護理方案,平臺整合了各個系統的慢性腎病和終末期腎病患者的數據,在預測患者病情和追蹤疾病進展方面有重要意義,還能夠為患者提供定制化護理和透析方案規劃,比傳統模式可以省去29%的醫療費用。
Hinge Health則是想幫用戶解決腰酸背痛等肌肉骨骼疾病(MSK),患者可以獲得在早期預防、急性疼痛和慢性康復方面的專門方案,還可以根據康復教學進行練習,所佩戴的感應帶能夠檢測動作是否到位以評判長期進步,進而支持教練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指導,Hinge Health在去年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Enso,為用戶提供高頻且無創的脈沖非癮性疼痛緩解。他在去年分別完成了兩輪由Coatue和Tiger Global Management領投的3億美元D輪融資和4億美元E輪融資。
類似的還有為男女性尷尬健康問題提供護理的Hims&Hers在去年上市,估值達到了16億美元;用行為療法幫用戶進行減肥和健康管理的Noom在去年完成了由Silver Lake領投的5.4億美元F輪融資;以男性健康發家的遠程醫療公司Ro開始將業務拓展到體重管理和女性生育等方面…
我們還看到遠程醫療呈現全渠道發展,像是遠程醫療獨角獸Thirty Madison為旗下Keeps品牌在紐約開設實體店,讓用戶嘗試男士頭發移植解決方案;為女性提供線上生育護理和家庭保健的Kindbody開設了實體生育診所和IVF實驗室;MSK疾病數字療法公司Kaia Health與Luna Physical Therapy合作提供真人理療服務...
UnitedHealthcare, Cigna和CVS/Aetna等醫療服務提供商都開始推出自己的數字產品;亞馬遜將Alexa帶入醫院和老年中心,讓病人可以跟護理人員溝通,通過口令來執行任務…
在今年我們將看到遠程醫療更加向著多領域、全渠道、深度和專業進化,為患者帶來更加全面和便捷的護理并持續提升數字健康方案的用戶接受度。
新冠還讓我們習慣了經常進行自我測試來判斷是否感染病毒,而人們對于測試的熱情卻不止于新冠,通過測試和檢測來了解自身的健康指標甚至是基因組成來預判疾病或調整生活方式成為了許多人的新熱情。
像是Viome這家讓用戶提供血液和糞便樣本便可以進行對腸道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進行分析的檢測公司就十分受歡迎,已經服務了超30萬用戶,因為Viome會將復雜的科學報告簡化成切實可行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Viome在去年完成了一輪54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正在將業務擴展到對癌癥和慢性病的臨床研究上,最終目標是有朝一日可以通過使用mRNA和AI技術早期檢測到癌癥、奧茲海默癥和新陳代謝疾病等。
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也在去年上市,估值達到了35億美元,用戶只需提供唾液樣本就可以獲得DNA報告,因此獲得關于健康風險和祖先溯源相關的結果,平臺上約有80%的用戶授權提供個人數據以供研究,因此23andMe能夠創建一個龐大的基因庫,對于提供癌癥和糖尿病等病癥的遺傳學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
當然,還有更熱血的健康狂人并不滿足于一時的檢測,而是選擇佩戴設備來時刻監測自己的指標,像是被稱為健康數據界特斯拉的WHOOP會24小時收集用戶的數字生物特征數據,手環上5個傳感器會進行每秒100次數據采集,用戶可以查看詳細的壓力、心率和睡眠分析,并獲得幾點起床睡覺,舉鐵的最大重量可以是多少等建議,在過去兩年用戶增長十分迅速,WHOOP去年完成了由軟銀愿景基金領投的2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了36億美元。
還有像是Levels、Movano、Undermyfork等公司都是在使用無侵入性技術進行血糖監測, 讓用戶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新陳代謝健康水平調整生活方式。
Apple近年來也不斷在Apple Watch上增加心率檢測、女性經期管理甚至是摔倒檢測,目標是成為用戶健康信息的最大聚合地;Google收購Fitbit將利用它所擁有的大量健康數據去開發新產品;Amazon推出智能手環Halo可以監測心率和體脂,還能分析情緒…
Deloitte預測今年全球消費者健康健體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3.2億,這一數字到2024年將達到4.4億,強大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將提高人們對自我健康意識的認知度,對于加快整體醫療篩查和護理效率也相當有幫助。
心理健康:不再是一件小事
前疫情時代,心理健康診療似乎還屬于少數人,在2020年一年的隔離、焦慮和創傷后,2021年人們不但不再談“心理”色變,我們既能看到許多提供整體健康解決方案的公司加碼心理健康,比如Omada Health或是Doctor on Demand,也看到更多專注心理健康的公司也像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Rock Health的數據顯示2021年心理健康領域初創公司的融資達到了51億美元,接近2020年的27億美元兩倍,業界也普遍認為未來流向專攻這一領域公司的資金要比整體健康類要多。
像是已經完成2.2億美元融資的按需心理健康服務Ginger,用戶可以獲得全天候定制化的護理方案,遇到壓力大的時刻可以在幾秒內就與自己的咨詢師連接解決問題,而傳統模式下患者要等待約三四周的時間才能獲得與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的會面機會,平臺上還有一系列像是如何解壓、如何適應疫情生活、如何獲得優質睡眠等經臨床認證的資源幫助用戶自我疏導,在去年8月Headspace和Ginger合并,新公司估值達到了30億美元。
還有許多公司正在針對特定人群出發,比如由斯坦福心理學教授Sarah Adler創立的Wave專為青少年打造以游戲模式解析情感和減少焦慮抑郁的互動式解決方案。今年年初剛完成2200萬美元融資的Little Otter以兒童視角出發為家庭提供個人和整體的護理方案,數據顯示有85%的家庭在6個療程內就看到了孩子表現和家庭關系的改善??
與酒精、尼古丁、藥物等上癮癥相關的心理問題也在被系統性的解決,不再是禁忌領域,去年有完成了6400萬美元B輪融資的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戒煙的應用Quit genius,提供交互練習、戒煙教練和監測設備,成功率達到了53%;還有完成了1600萬美元A輪的Lucid Lane則是為阿片類藥物處方上癮的患者提供個人和群體的咨詢服務以及疼痛疏導方案;還有完成了3300萬B輪的NOCD專門為OCD患者提供咨詢和護理服務……
以數字健康模式解決癮癥的公司在2021年前三季度融資達到了7.93億美元,是2018年的4倍。
雇主也發現員工的心理健康對工作有很大影響,因此也更愿意為員工的心理咨詢服務付費,包括Calm和Headspace等冥想軟件都推出了企業版付費方案,還有像是今年年初剛完成1000萬美元融資的headversity幫助企業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訓練科技,使用AI技術引導員工完成每日自我評估和訓練,從而提高公司整體表現。
還有已經完成了超2.9億美元融資的Spring Health專為小企業服務,為員工提供精準的心理健康服務,比如員工A的問題是職業疲倦,員工B是焦慮,員工C是感情問題,傳統的HR無法提供細致的幫助,而Spring Health使用AI技術讓員工只需填寫問卷,就能從初期獲得精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并向著自己特有的心理健康目標努力。
全球有近8億人(等同于11%人口)有心理健康問題,但尋求幫助的人數卻在少數,可喜的是,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成見正在被打破,大眾也擁有更多了的幫助選擇,隨著多個數字心理健康公司加入獨角獸俱樂部,賽道開始飽和,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針對特定人群和復雜行為認知方面的解決方案,這些公司也會更加借助臨床和科研成果來證明自己的競爭優勢。
2021年每月平均有23家數字健康公司以收購或合并方式退出,在2020年每月平均是12家;同時共有23家數字健康公司上市,幾乎是2020年的三倍;受新冠影響,醫學界對使用真實數據和降低臨床試驗的接受度更高,那些幫助生物制藥和醫療技術加快研究發展的健康科技公司獲得了歷史新高的58億美元投資;支持疾病康復的數字產品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投資呈2.6倍增長......
可以說,2021是健康科技的豐收年,業界預測2022年我們將看到這一領域公司持續的增長勢頭和資本的熱情。
大眾對數字健康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調查顯示目前使用遠程醫療的用戶中有73%的人表示接下來對這一就診方式的使用會只增不減,有約80%接受調查的醫療服務提供商表示將繼續提供云護理方案;投資角度看來這一領域呈現新投資者占45%,反復投資者占55%的健康比例,科技巨頭也頻頻在這方面進行收購和投資。
Rock Health分析,醫療健康領域政策、數據基礎設施和消費者接受度的改變都將為2022年鋪路,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健康科技解決方案會尋求FDA的認可來實現普及,另一方面則是隨著傳統醫護模式被打破,消費者的參與和信任度將成為這一領域公司競爭的重點,醫療保健行業進化的腳步只會走的越來越快,投資者和創業者們會使出渾身解數驅動創新和證明產品的附加價值,對普羅大眾來說,更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