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周雄飛
來源:連線出行(ID:lianxianchuxing)
就在眾多企業紛紛跨界造車之時,車企吉利卻盯上了手機。
近日,據財經汽車報道,吉利在其董事長李書福的帶領下,正在向手機領域進軍,并開始在業內尋找相關人才,公司將在湖北、武漢和上海多地,乃至海外設置辦公地點。
對于這一消息,吉利方面相關人士對財經汽車表示,有待更多消息發布。換句話說,吉利方面并未否認進軍手機領域一事。
正像目前的跨界造車一樣,跨界入局手機領域也不是新鮮事。
早在2012年,周鴻祎所帶領的360就開始了向手機領域跨界探索,并通過與華為、海爾合作、投資入股酷派來實現自己造手機的目的,并隨后推出了多種款式的手機產品。
無獨有偶,家電領域頭部企業格力電器,也在其董事長董明珠的帶領下,在2015年決定入局手機領域,并表示“我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隨后,格力接連推出了格力一代、二代及三代大松手機。
從周鴻祎,到董明珠,再到現在的李書福,接連從各自熟悉的領域跨界造手機,這背后其實也揭露著他們不得不去做的無奈和緊迫。
對于以搜索起家的360,隨著2010年之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PC端的流量和時間被眾多智能手機品牌搶走。為了維持整體的發展,360進軍手機領域。
與360不同的是,格力遭受的威脅來自同行業的競爭。早在2005年,格力與美的針對行業“一哥”的戰爭就已開始,美的也多次在營收業績方面超越格力,而到了2019年,常年“老三”的海爾也超越了格力。一再受到威脅的格力只能在2010年之后開始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首戰就是造手機。
身處汽車工業中的吉利,也經受著時代變遷和行業競爭的困擾,其自身的汽車業務,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業務,在多品牌內耗和“油改電”老思路的作用下,近些年發展得并不順利,陷入困局的吉利也將目光盯向了手機領域。
除了破局之外,周鴻祎、董明珠和李書福還看中了一個機會——爭奪車機互聯和萬物互聯為基礎的未來智能終端“高地”。
一般而言,智能手機被視為現階段的智能終端,而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智能汽車也被視為是下一代的智能終端。由此,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所構成的車機協同和互聯就成為了一個技術趨勢。正是如此,360和格力在布局手機業務之外,目前也都布局了造車業務。
只不過,對于周鴻祎和董明珠而言,造手機并不順利,前者已經放棄了這一業務,而后者還在堅持。那么,李書福的跨界造手機之路,是否能闖出一片天地?
大佬們為何喜歡跨界造手機?
對于智能手機,李書福其實很早就已開始感興趣。
2016年,一家名為億咖通的科技公司在杭州悄然成立,但這家公司的成立在彼時卻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是因為其背后站著的是國內自主車企品牌吉利汽車。
這一年,李書福帶著當時還是吉利汽車研究院副院長的沈子瑜,共同創立了億咖通科技(EACRX)公司,并由沈子瑜出任該公司的CEO。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億咖通股東信息中,寧波銘馬投資合伙企業(下稱“寧波銘馬”)占據其70%的股權,而李書福占據了寧波銘馬的99%的股權。
這也意味著,億咖通的主要控股方就是李書福和吉利。據公開信息顯示,億咖通的主營業務包括車載芯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大數據及車聯網云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
此外,它還聚焦于智能網聯生態開放平臺的打造上,而這其中就透露著李書福對于智能手機的覬覦。
就在億咖通成立兩年后,其提出了一個未來的設想——基于全球在線云服務,讓手機、車機時時在線,通過同一個賬戶,讓車輛與手機互相識別,數據共享、千人千面。
由于這家公司的主要控股方是李書福和吉利,再加上吉利是主要聚焦于汽車業務,如果要完成這一設想,就必須補上智能手機業務這半塊“拼圖”。以至于在彼時業內看來,這一設想的提出就顯露出了李書福想要布局智能手機業務的野心。
現在來看,雖然當時已有想法,但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正式向智能手機領域發起沖鋒,或許是因為李書福覺得一切都已成熟。
畢竟經過五年的發展,億咖通也已成為估值超過30億美元的獨角獸,并且在杭州之外,還在北京、上海、武漢、大連及瑞典哥德堡設立了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跨界造手機這條賽道上,李書福已是后來者。
2010年前后,隨著iPhone的熱潮來到國內和安卓系統的出現,小米、魅族和華為等企業紛紛入局開始造手機,國內市場正式吹響了從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過渡的號角。
彼時的周鴻祎也看到了這一時代的變革,并開始向智能手機領域進發。但對于以搜索起家的360而言,要造手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硬件方面就是一個外行,就此360只好與主機廠進行合作。
2012年5月,360宣布推出了首款“特供機”——華為“閃耀”。顧名思義,這款手機就是360與華為合作的機型。
很快,360又攜手法國電信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推出了一款名為“AK47”的特供機型,這款機型由于擁有4.5英寸視網膜屏、德州儀器A9架構1.2G雙核、超薄三防、前后雙高清攝像頭等配置,彼時被認為是“小米最大的競爭者之一”。
這之后的幾年,360還聯合海爾、夏新和諾基亞展開了合作,并推出了“超級戰艦”和“夏新大V”等機型。雖然發布機型眾多,但在推出之后,均由于沒有競爭力而無人問津。
經歷這些后,周鴻祎并未放棄手機業務,并在2014年決定投資入股酷派自己來造手機,并與酷派合資成立了奇酷公司來共同造手機。但就在合作開始之后,樂視卻大舉殺入,并通過入股奇酷公司拿到了主要的話語權。
這之后,360奇酷手機雖然得以面世,售價為3599元。但由于360、樂視和酷派三方意見不統一,奇酷手機業務也無法做大。
而就在彼時,家電行業中一巨頭也站上了智能手機的賽道,它就是董明珠所帶領的格力電器。
2015年1月6日,董明珠在某節目談及雷軍的小米手機時,突然說道:“我要做手機,分分鐘,太容易了。我做手機肯定會超過小米”。
幾個月后,格力一代手機果然出現在工信部電信設備認證中心網站上,在此之后,格力又相繼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色界、格力三代,但無一例外銷量都不盡人意。
在推出二代手機后,董明珠曾表示“按照我的目標,每天要賣10萬臺,一年就是3600萬臺,目標不算高。”但據財經天下周刊報道,平均每月格力手機每月銷量僅為近3000臺左右,與目標差距過大。
銷量慘淡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價比太低。比如在一代格力手機方面,搭載1.2GHz高通四核處理器,1GB內存+8GB機身存儲,相機組合為2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5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運行Android4.4.4系統,售價1600元。
而當時熱門手機小米Note2使用八核64位處理器,5.5英寸、1300萬像素,最低售價僅799元。
無論從外型、配置還是價格,格力手機都難以與當時市場上的主流產品競爭,據華夏時報報道,這款格力手機基本被內部員工“消化”。
就此格力造手機一事陷入沉寂之中,就連去年發售新一代“大松”機型時,也是悄然進行的,沒有發布會和社交媒體預熱宣傳。而就在前一年7月,周鴻祎也正式停止了旗下的手機業務。
不過,董明珠還沒放棄手機業務,就在曝出李書福入局手機業務的前幾天,格力手機又被曝出新一代手機入網,而這款手機的出現正是數碼測評博主王自如加入格力之后“操刀”的。
從周鴻祎的屢戰屢敗,到董明珠的掙扎,再到李書福的低調入局,這些大佬紛紛布局智能手機業務的背后,或許反映著他們對于各自的焦慮和野心。
進軍手機背后的焦慮和野心
“格力一直堅守自主創造、自主研發、自己設計,只是需要時間,所以我從來沒認為我的手機失敗。”去年9月,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手機業務時這樣對媒體表示道。
現在來看,當時董明珠說出的這段話,已成為目前格力推出新一代手機的最好鋪墊。但言語之外,或許也帶有了一種不服氣,而今年上半年格力在家電賽道上已經落到了第三的位置。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美的、海爾和格力的總營收分別為1748.47億元、1116.19億元和920.11億元。這也等于說,目前格力不僅繼續被美的所超越,同時也被常年“老三”的海爾所趕超。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不是美的和海爾首次雙雙超越格力。
早在2005年,美的就實現了在營收額和凈利潤上雙雙超越格力的目標,而在這之前格力在國內家電行業內一直固守著“一哥”的位置。對于突然的落后,董明珠并不擔心,因為彼時在她看來,超過美的只是時間問題。
話音剛落,次年格力以263.34億元的營收額和8.48億元的凈利潤從美的手里搶回了“失地”。但好景不長,到了2007年美的再次在營收和凈利潤方面超越了格力,再次坐回了“一哥”的位置。
這之后,美的和格力對于家電行業“一哥”的爭奪一直都在進行著,時而美的勝,時而格力占據優勢,直到2019年這一競爭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當年一季度,美的、格力和海爾都發布了各自的財報,據Wind數據顯示,三家的營收分別為755億元、410.06億元和480.43億元;凈利潤方面依次為65.41億元、56.98億元和26.66億元。這也意味著,在營收方面,站在格力前面的不僅有美的,還有海爾,這也是海爾首次在營收上超越格力。
根據Wind數據顯示,連線出行發現自此之后在每季度營收方面,美的和海爾都保持了對格力的超越。而美的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在營收和凈利潤兩方面超越了格力。
格力之所以會在營收上陷入頹勢,與其產品單一化問題有關。
據公開2021年中報數據顯示,格力旗下三大主營業務——空調、小家電和智能裝備的營收分別為671.94億元、22.10億元和1.98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73.03%、2.4%和0.22%。 可見能為格力提供營收的只有空調業務。
反觀美的暖通空調、消費電器和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三大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3.7%、37.15%和7.2%;而為海爾貢獻營收的主要業務有5個,能為其帶來更多的營收。
正因如此,為了找尋新的營收點,格力在2015年就開始了多元化發展的戰略,而它的第一目標就是智能手機業務。而在董明珠看來,手機業務還具有更大的意義——“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讓手機成為連接各個家電設備并搜集數據的平臺。”
與格力相似的是,360入局手機業務同樣是為了破局,只不過后者會陷入困局中,主要是受到了時代變革的影響。
2011年3月30日,對于周鴻祎和他的360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360成功登陸美國紐交所。那時,業內形容國內互聯網格局用的還是“TABLE”,即騰訊系(T)、阿里系(A)、百度系(B)、雷軍系(L)、周鴻祎系(E),足見360的分量。
但與此同時,隨著iPhone的熱潮開始來到國內,小米、魅族和華為等企業紛紛入局開始造手機,國內市場正式吹響了從PC時代向移動互聯網時代過渡的號角。但對于360而言,卻是困局的開始。
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革,PC端的流量和時間開始被智能手機奪走;另一方面,由于百度的競爭,360在廣告業務的營收也出現了兩年下滑的現象。連線出行曾在《為了讓人民想起360,周鴻祎需要造車》對此進行過詳細描述。
于是,2012年周鴻祎的一則微博,宣布360正式走上了造手機的道路。在業內看來,360做這一動作的原因有二,一是拓展新的業務,以增加其自身的營收能力;此外,也是為了搶奪智能手機這個移動互聯網入口。
雖然在跨界造手機的這條賽道上,李書福已是一個后來者,但他做這個動作的原因與前面兩位“前輩”不謀而合。
首當其沖的,也是為了脫困。一直以來,業內對于吉利汽車的觀感都是“新能源汽車做得很早,但實力卻很拉跨。”有這樣的認知并不意外,因為在吉利新能源業務旗下,有帝豪、幾何、楓葉、極星和極氪等諸多品牌,但這些品牌卻在細分賽道上卻沒有太多實力。
連線出行曾在多篇報道中詮釋過這一現象,并且表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吉利前期未放棄“油改電”的老思路來造車,以及多品牌之間的內耗所致。
而在兩個月前,吉利為之看好的純電動新品牌——極氪,還未正式量產就遭到了眾多車主和消費者的大規模維權,以致讓已然頹勢的吉利新能源業務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現狀下,在業內看來,李書福或許是為了盡早脫困,開始下定決心來入局智能手機業務。此外,李書福同樣也有著自己的野心——搶奪未來智能終端的技術“高地”。
畢竟,李書福目前已手握智能汽車這個未來智能終端,再加上智能手機這個移動互聯網終端,才可以實現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所配合的車機協同和物聯網技術的落地。而對于這一點,董明珠和周鴻祎未必沒有覬覦。
而目前,在李書福面前或許擺著一個問題——在周鴻祎和董明珠造手機都沒起色的事實下,自己能成功嗎?
李書福會走董明珠和周鴻祎的老路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主要要分為造手機和賣手機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造手機方面。對于跨界的李書福和吉利而言,擺在他們面前無非是兩個選擇——自己造,或者與主機廠合作一起造。這其中,格力跨界造手機用了前面的方式;對于沒有硬件制造基礎的360,造手機用了與主機廠合作的方式。
由于目前吉利還未公布造手機更多信息,在業內看來以上兩種方式吉利都有可能會選用。
“最后會選用哪種方式來入局,還要看吉利是怎么看待手機業務的。如果是奔著用手機業務來作為一個營收點,通過收購或者與主機廠合作會更加快捷一些;如果是想借手機業務發展來實現之后的車機協同和萬物互聯,自己制造和研發的可能會更大一些。”旭日大數據董事長孫燕飚對連線出行這樣表示。
在業內看來,如果吉利要收購主機廠,找到發展遇困、但具有手機制造能力的企業并不難,而對于自研來說,汽車制造為主業的吉利通過調整產業鏈也可實現。
然而,對于吉利而言,無論選用哪種方案來入局造手機,想要做好都不容易。
如果吉利選擇收購主機廠,試圖通過手機業務來盈利,那它必須面對的就是怎么把手機賣出去的難題,畢竟目前整體智能手機賽道的競爭格局已趨于固化。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分析,小米(紅米)、OPPO(realme)、vivo(iQOO)、榮耀、華為為代表的頭部品牌,基本占據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彼此品牌之間雖還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但整體份額已幾乎固定。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樣呈現著這一趨勢。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數據顯示,三星、小米、蘋果、OPPO和vivo分別以17.6%、15.5%、15%、10.2%和9.8%占據整體市場的68.1%份額。
“就目前而言,整體的智能手機市場已進入到了‘后手機’時代,品牌間的創新越來越像,再無更有創意的創新,以致市場愈來愈接近固化程度。而在這樣的現狀下,吉利造手機很難有機會突圍。”孫燕飚這樣說道。
除了市場競爭之外,會阻礙吉利賣好手機的因素還有思路的轉變方面。
在孫燕飚看來,汽車和手機由于價值保值方面的差異,就注定在賣這兩個產品之時就需要兩個思路。舉例來說,同樣是前年的智能手機和汽車,放到現在來看,前者就沒有多大價值了,而后者還可以通過降價來賣,還會有人買。
對于常年浸潤在汽車工業中的李書福來說,或許很難在短期跳出之前的習慣性思維來看待手機業務。
而對于李書福和吉利而言,通過發展手機業務來為之后的車機協同和萬物互聯進行布局或許更為現實一些。因為吉利早早就布局了專注于車聯網和智能座艙的億咖通,據財經汽車報道,今年8月億咖通迭代了新產品,將車機操作系統銀河OS落地于吉利星越L車型,并逐步推廣到更多吉利汽車上。
可見,吉利做手機業務之后,就可以更好的與億咖通實現業務和技術之間的流通和融合,但這條路同樣阻礙重重。
對于以新能源汽車為主業的吉利來說,可預見的是,未來的車機協同和萬物互聯很大可能會首先在自家的這些品牌上測試和應用,但鑒于目前吉利新能源業務的困境來看,想要實現這一技術的短期產業落地并不樂觀。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做車機協同和萬物互聯的企業已不占少數,其中除了華為、小米、OPPO這樣的科技公司,可以基于原有的手機業務來實現這一點之外,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同樣也在這幾年對此進行布局。
它們的目的與吉利是一樣的——基于智能手機+智能汽車的協同,搶占未來智能終端的技術“高地”。連線Insight曾在《爭奪新能源汽車“終端”,大佬不能輸》一文中對此做過詳細詮釋。
在這樣趨于紅海的競爭格局下,吉利同樣很難從中分一杯羹。
現在來看,要確定李書福造手機是否會走董明珠和周鴻祎的老路,還要等到吉利手機業務正式開展之后,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選擇自己造手機、還是收購或與主機廠合作,李書福的造手機之路都不好走。
但對于李書福來說,這種嘗試或許是有必要的,吉利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落后了,而在爭奪車機互聯的風口上,吉利需要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