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 李平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
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67%,營業收入下降三成,凈利潤縮水四分之一,但凈利潤率較上年同期的9.2%提高了0.6個百分點。華為“有質量地活下來”靠什么?
近日,華為公布2021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04億元,同比下滑29.4%,這也是華為10年來首次半年報營收出現同比下滑。
在公司三大業務中,消費者業務由于持續受到美國嚴厲制裁,同比下滑47%,成為華為上半年營收大幅縮水的關鍵因素;運營商業務同樣受到貿易摩擦影響,上半年同比下滑14.3%;而受益于國內5G商業化落地與云計算業務的高速增長,華為面向政企數字化的企業業務實現了18.1%的同比增長,也是上半年公司三大業務中收入唯一增長的板塊。
另外,華為的凈利潤也大幅下跌,華為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約為314億元,同比下降25%。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上半年銷售凈利潤率達到9.8%,較上年同期的9.2%提高了0.6個百分點。
營業收入下降三成,凈利潤縮水四分之一,地緣政治因素等外部影響對華為的沖擊正在顯現。面對危局,華為如何應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我們明確了公司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即通過為客戶及伙伴創造價值,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p>
凈利潤率的同比提升應該是徐直軍有信心“有質量地活下來”的一個表現。不過,考慮到公司手機業務的實際困境,而企業業務短期尚不能彌補消費者業務下滑所帶來的缺口,華為業績預計仍將承壓,而公司真正想要“有質量地活下來”也將面臨較大挑戰。
1
承壓:手機出貨量下滑67%,消費者業務縮水1200億
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早期主營業務以通訊設備為主。近年來,隨著手機業務的異軍突起,華為將自身組織框架劃分為ICT基礎設施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兩部分。
其中,ICT基礎設施業務又進一步分為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兩部分,二者又與消費者業務一起,構成華為目前的三大主營業務。
運營商業務屬于華為起家業務,主要通過建立通信網絡中的交換網絡、傳輸網絡、無線及有線固定接入網絡和數據通信網絡,為全球各地運營商和企業提供硬件設備、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
企業業務是通過ICT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數據中心、企業網絡、企業無線、統一通信與協作等服務。此外,華為云計算業務同屬于ICT基礎設施業務范疇,在主營收入中則計入企業業務部分。
消費者業務即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移動寬帶和家庭終端。另根據華為最新組織架構調整,華為汽車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目前已經由ICT劃入消費者BG,并由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擔任CEO一職。
隨著以手機為主的終端設備快速崛起,過去幾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占比不斷提升。2019年開始,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占比超過50%。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54.17%。
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手機的海思芯片迭代自2020年遇困,外采芯片也受到影響。榮耀品牌出售之后,華為手機業務目前仍面臨較大產能困境和供應鏈壓力,出貨量持續下降,2021年上半年也僅發布了幾款新機型。
咨詢調研機構Omdia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華為品牌手機出貨量為2450萬臺,同比下降67%,市場份額接連被小米、vivo和oppo等品牌超越,目前已經跌出國內前五。
與之相伴的是,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大幅下滑。2021年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1357億元,同比下降46.95%,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201億元。
不久前發布的華為最新款手機P50參數配置顯示,P50等新款手機目前只能支持4G網絡。在4G手機已經瀕臨淘汰,5G手機已是市場大趨勢的背景下,華為還在發布4G手機的原因,是由于美國限制對華為出口5G射頻芯片。而根據業界消息,國產替代產品的攻堅,尚需時日。由此不難看出,華為短期仍將被迫離開5G手機主戰場,公司消費者業務短期仍將承壓。
除了消費者業務之外,華為運營商業務同樣受到貿易摩擦影響。2020年以來,美國、英國等多個西方國家以所謂“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宣布禁用華為5G設備。受此影響,2021年上半年,華為運營商業務實現營收1369億元,同比下降14.2%。
國內市場方面,華為運營商業務上半年則是受到運營商投資下降的影響。好在自7月以來,三大運營商集采大單將持續落地,處于市場領導地位的華為不斷斬獲大單。因此,徐直軍表示,“展望全年運營商業務仍將實現穩健增長”。
2
突圍:鴻蒙系統與汽車業務,誰能扛起消費者業務大旗?
面對手機業務的現實困境,華為將鴻蒙系統及其生態作為突破方向。今年6月2日,華為正式發布HarmonyOS 2.0及多款搭載HarmonyOS 2.0的新產品, 搭載鴻蒙的手機也變成面向市場的正式產品。
對于華為來說,鴻蒙系統不僅可以增加消費者粘性,同時還可以以鴻蒙OS為技術底座,完善物聯網生態,拓寬收入渠道。徐直軍在華為中國生態大會上表示,預計2021年年底將有至少3億設備搭載面向全場景的鴻蒙系統。
而據央視報道,截至8月6日,鴻蒙OS用戶量已突破5000萬,鴻蒙生態開發者數量突破120萬,超過300家應用伙伴加入到鴻蒙生態。華為鴻蒙OS負責人王成錄表示,華為將上調鴻蒙OS年底的升級目標:從3億臺提升至4億臺。
2個月拿下5000萬用戶,鴻蒙這種升級速度已經超過了當年安卓和ios的同期成績。不過,按照16%的生死線市占率目標,鴻蒙還需要大量的設備接入,但截至目前,蘋果、三星兩大國際巨頭以及小米、oppo、vivo三大國產手機廠商都不支持鴻蒙系統,僅靠華為過去的市場存量以及新產品提升鴻蒙市場占有率,顯然難度很大,這也讓外界對鴻蒙系統的未來發展抱有不少擔憂。
除鴻蒙系統之外,汽車業務也是華為彌補手機銷售下滑的另一希望。
或許是考慮到手機“友商”對鴻蒙系統的態度,華為在發展汽車業務時堅定了“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提供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幫助車企造好車”的定位。自去年10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正式發布以來,“Huawei Inside”成為華為開拓汽車市場、賦能車企的理念與目標。
2021年上半年,北汽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高調上市,賽力斯SF5則開進華為線下展廳,華為在汽車業內一時風光無限。
按照華為規劃,未來華為汽車智能業務將以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為核心,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解決方案領域,與國內外汽車廠商進行深入合作。
此外,華為還將過去數年在汽車領域積累的全棧智能解決方案悉數注入了HI品牌,并從算力和操作系統層面規劃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三大計算平臺,以及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H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和V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三大操作系統,涵蓋了幾乎一輛智能電動汽車的所有關鍵部件。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談華為賣車時曾表示,華為手機的供應鏈已經缺失,唯一能夠彌補手機銷量缺失的產品就是智能電動汽車。
不過,智能電動汽車“單價非常高,價值感非常高”的優點不止被華為看到,同樣吸引了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的青睞,華為汽車業務未來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
目前看,愿意接受“Huawei Inside”的合作方還是北汽新能源、小康汽車等二三線車企,上汽集團等一線整車企業仍拒絕“華為等成為靈魂,上汽成為軀體”。
此外,據乘聯會數據統計,今年4-6月,賽力斯SF5共計交付新車788臺,“Huawei Inside”目前仍處于雷聲大而雨點小的尷尬階段。
3
亮點:華為云助力企業業務高增長,專利收費提升凈利潤率
盡管華為在評價上半年業績時用了“整體經營結果符合預期”這一表述,但從同比數據上看并不理想,尤其是考慮到去年上半年國內外疫情影響要遠比今年嚴重。
整體而言,云計算和企業業務是華為上半年業績中難得的亮點。受益于國內智慧城市、互聯網+等不斷普及和行業數字化轉型良好的增長勢頭,華為企業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29億元,同比增長18.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而云計算業務則是華為企業業務保持高速增長的關鍵業務。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華為在IaaS領域實現營收26.7億美元,同比增長202.8%。同時,華為在全球IaaS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為4.2%,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位居中國第二,并首次進入全球IaaS廠商前五,在主流云廠商中增速最快。
隨著云計算等高毛利業務收入占比的提升,華為凈利潤率自2019年以來持續改善。2021年上半年,華為凈利潤率為9.8%,同比提升0.6個百分點,也成為上半年業績的另一大亮點。
更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今年一季度曾收到一筆6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這也是公司凈利潤率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年3月,華為曾就專利授權等問題召開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發布會。據公司法務官宋柳平介紹,華為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5G專利組合,公司將與蘋果公司以及三星電子談判費率以及潛在的交叉許可協議、并承諾收取的費率將低于高通、愛立信和諾基亞等競爭對手。
作為一家研發人員超過10萬、每年研發投入超過千億的科技巨頭,華為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0萬件,90%以上均為發明專利,也是全球專利最多的企業之一。因此,專利收費或許會成為華為未來幾年的一項穩定收入,并有望持續改善公司凈利潤率。
凈利潤率的同比提升或許是徐直軍口中“有質量地活下來”的一個表現。不過,華為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率曾達到11.1%,這說明華為第二季度凈利潤率仍處于環比下滑狀態。
此外,盡管華為企業業務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但由于其收入體量較低,占比僅有13%,短期仍不能彌補消費者業務尤其是手機業務下滑所帶來的缺口,華為短期業績仍面臨較大挑戰,而鴻蒙系統與汽車業務將是華為能否“有質量地活下來”的關鍵。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