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小米的勵志故事里,不止有小米

2021-08-16 14:53:30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深響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陳文琦

  來源:深響(ID:deep-echo)

  十年前的今天,2011年8月16日,雷軍在北京開了小米的第一場新品發布會,并發布小米M1。

  當時的米1做出了很多“超常”的決定,比如性價比(米1是一款雙核1.5G手機:4英寸屏幕,800萬像素攝像頭,當時市場上同等級配置的產品售價在4000元以上,小米直接將售價砍半,1999元),比如只通過互聯網來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

  而剛滿一歲的小米差點沒承受住米粉的熱情。從開始接受預訂,大量訂單涌入系統,遠超小米產能。最終,這部手機賣出18.46萬臺,給小米掙到了第一桶金,3.7億元。

  十年后,雷軍再次站上新品發布會的舞臺,宣布將這3.7億元還給第一批米粉,向米1用戶每人贈送1999元紅包。“這代表了小米三萬六千名員工感恩的心,我們會永遠感恩所有幫助過我們的米粉朋友們和合作伙伴們。”  他說。

  這十年里,諾基亞帝國崩塌、三星敗走中國,國產機撕掉“山寨”標簽,“中華酷聯”“華米OV”格局變換,金立魅族錘子英雄氣短,就在這個二季度,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超越蘋果,躋身全球第二。

  十年前,米1的發布會只有78分鐘;而今年,演講加發布會,從手機到電視、從音箱到機器狗,足足三個小時。在這風起云涌的十年里,小米經歷了太多“不理解”“看不懂”,但也正是這些經歷,造就了今日的小米。

  供應鏈十年艱辛:

  從“被無視”到“不可忽視”

  而今日的小米,不止是靠小米。手機真不是砸錢就能做出來的,況且十年前的小米也不富裕。小米崛起的背后,除了擺在臺面上的產品力與品牌力,更離不開供應鏈的成熟與變遷。從被無視到被重視,這一路并不容易。

  雖然聽上去十年前是一個久遠的時間點,但彼時中國市場上山寨手機橫行,劣幣效應巨大。山寨機無法保證銷售情況,進而給供應鏈的回款造成問題,很多供應商都被山寨手機“搞怕了”,因此對新的手機品牌也充滿了抵觸情緒。而另一方面,元器件的供應商往往是在研發階段就與采購方開始合作,投入金錢和人員資源去磨合獨家定制的器件。越是頂級的供應商,選擇合作伙伴就越謹慎。

  初出茅廬的小米四處碰壁,在供應鏈前毫無話語權。

  在籌備階段的2010年,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面對高通的知識產權協議,像學生一樣對著條文研究了一個多月,但最終放棄談判,一字未改地簽了協議;雷軍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這位成功的軟件企業家走進硬件供應商的會議室,一遍遍做自我介紹,卻時常遇冷。

  被做觸控技術的廠商TPK宸鴻科技以“產能不足”原因拒絕后,雷軍調動自己的資源,通過高盛的臺灣地區合伙人牽線,才艱難游說成功;為了搭載更好的手機屏幕,小米一開始就瞄準了夏普,但約見請求卻一直被拒絕。雷軍找到各種渠道,終于在日本三井商社的幫助下,才約好了見面時間。前往大阪的旅程,卻突然被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阻攔,創始人們依舊選擇冒險前往,最終打動了夏普。

  搞定供應鏈后,還要找到代工廠。

  小米的團隊與富士康、偉創力等全球大代工廠一一談判,但都無果而終。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劉德走投無路,最后找到了還沒明確表示拒絕的南京英華達。幸運的是,英華達也在尋找自己的轉型之路,昔日大量的小靈通訂單隨著這一產品在2011年的退市,只余下了空空蕩蕩的生產線。英華達的總經理張峰選擇了與這家他之前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公司一起試一把。

  這才有了米1的那場發布會。但是小米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米1面世之后,更大的難題是產能不足,出貨跟不上訂單量,小米背上了“饑餓營銷”的罵名。缺貨的問題一直延續到2016年米5發布都沒有解決。

2011年雷軍發布小米12011年雷軍發布小米1

  手機品牌的成功需要供應鏈、交付、銷售體系緊密的結合。但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才剛剛起步,內憂外患。

  剛剛解決了啟動問題,持續管理的難題又接踵而至。手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這本來是好事,但卻讓小米焦頭爛額,訂單的準確性和市場情況屢屢出現偏差,缺貨、延遲交付的問題頻頻出現。

  在2016年前后,供應鏈團隊與三星交惡,失去了三星的AMOLED屏幕的供應。供應鏈的不完善直接表現在了業績上,2016年第一季度,據IDC數據,小米滑出了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前五,OV成功占位。而業績的下滑會讓供應商的信心喪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外界質疑之聲此起彼伏。

  雷軍再次走到風口浪尖,親自接管了手機業務,并著手處理解決這場供應鏈危機。

  他重新梳理小米供應鏈各個環節,考察硬件成本,小到一顆螺絲釘、一枚卡針,做系統信息化。曾經在英華達的張峰,后來接手了小米的供應鏈。他把供應鏈管理比作廚師:“一個好的公司需要好的廚師,讓大家機體健康,精神愉悅。你總不能搞一次食物中毒,讓整個公司癱瘓吧。”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小米逐步打開局面,產品、品牌、供應鏈齊頭并進,相互作用下,小米逐漸成為產業鏈的核心。小米的訂單體量保證使其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這也意味著,供應商愿意傾斜更多資源去做研發適配,傾注更多產能。

  而隨著小米手機以及其他智能終端產品出貨量的不斷提高,產業鏈也在一起進步,行業的工藝水平和工廠的制造能力提升,技術水平也因需提高。

  小米和華為等終端巨頭一道培養了強勢的本土供應鏈,逐漸降低了行業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比如,在屏幕領域,有京東方、維信諾、深圳天馬、華星光電等企業;在其他零部件供應商中,有光學屏下指紋方案提供商匯頂科技、電池供應商欣旺達、陶瓷材料供應商三環集團等等。

  就在今年3月,湖南藍思科技為其新湘潭園區舉行了開園儀式。這家主營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等硬件組裝、零配件研發的企業是小米重要的供應鏈伙伴。雙方的合作從玻璃以及手機背板開始,將延伸至整機制造以及小米其他產品。小米是藍思發展路上的重要客戶,藍思的產能擴張也進一步升級了小米的訂單消化能力。小米與藍思還共同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有利于雙方在研發階段進行共同創新。

圖片來源:湘潭在線圖片來源:湘潭在線

  技術是科技公司的立身之本,小米也深度參與制造,建成了自己的智能工廠——去年,雷軍揭幕了位于亦莊的小米“黑燈工廠”,可實現全廠生產管理過程、機械加工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的全程自動化無人黑燈生產,預計最快1秒就能生產一部智能手機。

  而在自研芯片方面,小米松果也于2017年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答卷,發布首款28nm制程的手機芯片澎湃S1。小米躋身于蘋果、三星、華為這批能自主制造SOC的手機廠商。今年3月底,小米發布了自研的手機影像處理的獨立芯片(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澎湃C1。雖然造芯長路漫漫,但年輕的小米還有大把光陰。

  小米的新突破

  供應鏈的新機會

  從被供應鏈輕視,到成為產業風向標、晴雨表,培育出一大批“小米產業鏈”企業,小米只用了短短十年。它并不滿足于此,小米一直在拓展自己的邊界:橫向來說,手機是初心,它正在覆蓋更多品類,從AIoT(AI +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到汽車;縱向來看,深入到芯片設計與智能制造。

  現在,小米把目標設定到“三年內做到世界第一”,以及縱深入制造業上游,這意味著更大的突破以及一條更艱難的道路。巧的是,小米的升級期正好撞到了行業與時代的換擋期,這給了所有人更多的發揮空間。

  2013年,雷軍看到了萬物互聯時代到來的趨勢,并提前布局智能硬件產品,在戰略層面上,確立“AIoT X 手機”雙引擎戰略。小米的產品矩陣由點到面連接成一張萬物互聯之網,豐富的場景對應多樣的機會,這不單是小米的孤軍奮戰,而是小米生態鏈的共同機遇。

  據了解,目前的小米生態鏈已覆蓋300多家企業:從移動電源、耳機等手機周邊,智能硬件和家具產品,比如吸塵器、電飯煲、寵物自動喂食器等,甚至毛巾、牙刷之類的生活耗材。初期,企業在產品研發階段得到小米的資金與經驗支持,又在銷售階段借力小米強大的線上線下渠道。

  其成功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掃地機器人制造商石頭科技、小蟻攝像機、平衡車公司九號機器人等等。更重要的是,生態鏈企業走上了萬物互聯的快車道,產品加上小米的IoT模組,用消費者端的米家App操控,實現了相互連接。

  小米的平臺效應也在此時顯現,作為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流量入口,生態鏈公司支撐了AIoT的各個細分場景。招商證券分析師表示,對于企業IoT來說:“未來的競爭不在硬件,而在于數據的增值和管理。”

  據小米2021Q1財報,截止3月底,小米的AIoT平臺連接設備數(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已經達到3.5億,AI助手“小愛同學”的月活已經達到9300萬。大數據集群形成了AI時代的巨大優勢,而且龐大的用戶積淀也為進一步引流降低了邊際成本。

  如果說小米是一片肥沃的土壤,生態鏈企業就是其中茁壯成長的樹木,發達的根系將他們聯結在一起。

  小米在產業鏈上縱深的步伐也在加快。

  半導體行業國產化進程加速,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遇上高速發展的窗口期。小米與芯片產業鏈上的公司越走越近。據上海證券報統計,小米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布局已超過60家,包括樂鑫科技、晶晨股份、聚辰股份、創鑫激光、芯原微電子、方邦電子、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等,覆蓋半導體材料、設計、元器件等不同環節。這些公司可以為小米和其生態鏈企業的產品做更好芯片定制或相關解決方案,與小米的合作也加速了它們自身將前沿技術推向應用市場的進程。

  市場未來的競爭,不是硬件的競爭,而是生態的競爭、產業鏈的競爭。小米提出“1+4+X”戰略部署,華為提出“1+8+N”生態布局,vivo的“一主三輔”,OPPO的智能手表、AR眼鏡的產品發布,雖然說法不同,但本質上都是IoT入口之爭、生態之爭、產業之爭。

  小米已經受益于其在生態鏈與供應鏈的先行部署。一個例子是新探索的造車業務。今年3月,小米正式發布公告,電動汽車項目立項,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雷軍將此稱為“人生最后一次創業”。

  作為跨產業的新造車競爭者,外界對這個“來晚了”的企業頗有質疑。但是梳理發現,小米先后將約35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納入生態,涵蓋整車、出行、汽車后市場等領域,貫穿產業上下游。就今年以來,小米系投資機構已對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魔門塔、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光學超精密制造與測量公司霖鼎光學等注入資金。若小米能成功將硬件經驗成功應用在這個領域,想必米粉們離他們的第一輛小米汽車也不遠了。

  獨木難成林,商業歷史上的無數興衰闡明一個道理:巨頭的崛起往往都是與生態伙伴的攜手互助,實現技術上的共生,商業上的共贏。高通、谷歌、微軟、騰訊等巨頭的成功都少不了生態里伙伴的成就。雷軍瞄準的“世界第一”背后,是小米向產業龍頭地位沖擊的野心,在進一步建立本土供應鏈、產業鏈積累的基礎上,獲得領先的地位。

  回過頭來看,十年前的30萬初代米粉其實特別令人羨慕。羨慕的不是十年之后又得到了1999元的回饋,而是當初播下的信任的種子已經長成大樹,接下來還會成為森林。在這個過程中的“養成”樂趣與自豪感無可比擬。

  雷軍幾乎每次公開亮相都會提到“相信米粉、依靠米粉”的小米路線,現在,小米又一次站在起跑線上,不同往日的是,米粉的數量更多了、米粉的外延更廣了,包括用戶、合作伙伴、上下游等在內的所有人,會成為小米再出發的底氣。

  或許再過十年,雷軍再追憶今天,他要感謝的人會更多,而他也樂意之至。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